张辽知道两人的谈话到了要紧之处,站起身来,向黄公子一抱拳,说道:“还请公子赐教。”
黄硕道:“普天之下,真正有所谓天子气,能够克制太阿剑无边杀气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样东西。”
张辽听到这里,知道今夜从黄公子口中得知的这一切可能对曹丞相来说意义重大,生怕自己过于急切,引起黄公子的疑虑,故意装作漫不经心地说道:“什么东西?”
黄硕听他声音强作平静,却掩不住内心的激动,心头暗笑,说道:“和氏璧。”
张辽“啊”了一声,说道:“玉玺?!”
黄硕笑道:“正是。秦皇令人将和氏璧刻做玉玺,不是要用这玉装点自己的皇权,而是因为这块玉对乾坤社稷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张辽恍然大悟,说道:“那秦皇不要太阿剑,却要和氏璧,又是什么道理?”
黄硕道:“将军可知道要消弱强敌的话,都有什么好的计策?”
张辽道:“孙武善算,孙膑善伏,张良善断,韩信善营。请问公子,可在这四人之中?”
黄硕赞道:“将军果然当世良将,佩服佩服。不过在下所说的却不是这些详细战法,而是善算、善伏、善断、善营的根本,在下以为要做到这四善,至少要做到我所说的两点中的一个。”
张辽躬身一揖,说道:“公子请说,张辽恭听。”
黄硕道:“要么釜底抽薪,要么火上浇油。”
张辽眼前一亮,说道:“在下好像明白了一点,还请公子详述。”
黄硕道:“釜底抽薪,加之我釜,能让敌人变弱,而我变强,孙武、韩信,堪称此中天才。”
张辽连连点头。
黄硕又道:“火上浇油却又更厉害,孙膑骄兵之计,杀了庞涓,张良骄兵之计,鸿门宴上救了高祖刘邦。这两个人用的计策更是厉害,堪称绝户计。”
张辽更是连连点头,到此时,他对黄硕已经是打心底里拜服。
黄硕徐徐的说道:“秦王讨要和氏璧,却是釜底抽薪加上火上浇油。”
张辽似乎明白了,但是他天性稳重,不事张扬,所以在听到黄硕亲口说出答案之前,是不会随便乱猜,更不会打断黄硕说话。
黄硕道:“秦王明知太阿剑就在赵国,而且知道赵王根本就佩戴不了这把古往今来的第一凶剑,赵国之所以安好,是因为有和氏璧在。和氏璧天性温良,可以化解一切凶戾,为保有之人带来吉运。而且持有和氏璧的人,无论尚武之心到了什么程度,都不会反过来伤及自己的国运,当然,气数已尽的除外。可是气数这个东西,又谁能看得到呢?这样一来,若是赵王把和氏璧给了秦王,那么赵王就只剩太阿凶剑,却失去了和氏璧的吉运佑护,可以说是抽了吉运的薪,却浇了凶戾的油。一举两得。”
张辽听到这里,沉思了好大一会儿,又举目望天,竟然不再问秦皇为何埋剑,而是仰望星空不语。
黄硕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去打扰他,任他自己思考。
过了好半天,张辽问道:“黄公子,请您跟我说句心里话。”
黄硕道:“我对将军所说的,句句发自肺腑。我们做这一行的,吃的都是自己的拼命钱,做的都是对雇主有利的事。盗亦有道,其道则盗。”
张辽反复的念了两遍黄硕所说的“盗亦有道,其道则盗”,点点头,说道:“依公子之见,若这里埋的果真是太阿剑,我们是找还是不找?”
黄硕张了张口,却又闭上嘴巴,想了想,说道:“在下的意思,是请丞相定夺。”
张辽刚才的意思是:我们都知道玉玺已经摔坏了,已经泄了天子气。天下再无可以克制太阿剑之物,请公子告诉我,我们是找到太阿剑对我们有利,还是不找太阿剑对我们有利。如果找到对我们有利,我们就找,如果对我们有害,我就回去劝曹丞相,我们不找了。
到此,张辽终于明白了黄公子为什么把自己留下说话,却派许褚梁三二人出去寻找什么大槐树。三人之中,能够听懂这一席话的,只有他张辽一人,而且能在丞相面前说上话又能让丞相三思的,也只有他张辽。这位黄公子除了善能寻宝,学识渊博,还善于识人。想到这里,张辽对眼前这位黄公子更敬服了。
“多谢。”张辽又是躬身一揖,说道。
黄硕笑道:“既受其任,分所应当。将军不必客气。”
张辽道:“我马上就去把他们两个叫回来,我们回邺城,我明天一早就去见丞相。”
黄硕笑道:“倒也不用去找。”
张辽笑道:“那他们岂不是要找一个通宵?”
黄硕道:“将军以为我骗他们?”
张辽愕然道:“莫非果然有一棵大槐树?”
黄硕笑着点一点头。
张辽开怀大笑。
曹操手下的这些人,也多半跟曹操一样,有着开朗的性格。
……………………………………………………
注:玉玺: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韩非子》载: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又一说传国玉玺传到了宋朝太祖赵匡胤手中,但是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匡义继位,谜案重重,斧声烛影,惊心动魄,玉玺也在这场宫廷内乱中不知所踪。
PS:注的有点长了,呵呵,但是要把事情说清楚,还真不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