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位同学的问题,荆建只能无语。骗不骗的,你心里没点逼数吗?不过这个问题不能公开解释清楚,同样因为太过敏感。至于底下人信不信?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悟性了。
荆建偏开话题:“既然明白什么是人才,接着就说说——人才的成材率。我这里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基本上依靠平时的观察。所以不可能很精确,就是个大概数字。但应该不会有多大的偏差。”
“我们华清的毕业生,留在国内发展的,五年后的成材率应该在50%左右。一般都比较能受到重用,因此碌碌无为的人比率并不高。而到国外留学的,应该就在5%左右。相差差不多有十倍。”
全场顿时哗然。不少人变得将信将疑,怀疑荆建就是信口开河。
荆建笑着摇摇头:“你们还是不信?哈哈。一个人的成才,除了大学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而那些实践经验,大部分都是用大量的资源堆积起来的。某些文科可能比较少,他们需要的资源,可能就是一家图书馆。家里摆张书桌就能够进行研究。但绝大多数的专业,尤其是理科专业,需要实验室、昂贵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原料,还需要工厂等现场实践。”
“难道一大批的留学生出国,国内的人才就不培养了吗?你们扪心自问一下,留下来的那些同学,会比出国的那批差多少?基本上就是忽略不计。显而易见,那些资源就全部给了他们。”
“而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比方说,每年能培养二十万人。如果想要培养哪怕多一个人?就要多建造一家实验室、多建设一家工厂,一般情况下是绝不可能的。这里多了一个,那里肯定就要减少一个。”
“国外的情况同样如此。不需要我多举例。想象一下,国内的实验室和工厂,有多少刚毕业,在我们这里实习的外国留学生?几乎为零吧?那么外国的实验室和先进工厂,他们肯定优先用自己的毕业生。留给国外留学生的就相当少,而且我们国家的留学生,还需要和其他国家的去竞争。就那么些资源总量,你们认为5%的成材率就很低吗?”
高校就是这点比较好,可以讲道理,杠精基本没有什么市场。
荆建同样也不是什么愤青,看不惯那些出国留学,甚至移民海外的学生。反正那就是个人选择,不需要做什么道德绑架。
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荆建也希望给出些有用的建议。像自己这样,留学镀金回国工作,那不香吗?起码在这几年,海归还是特别吃香的。
于是荆建继续刚才的话题:“至于第三个时间点,就是我所说的五年之后。如果有信心拿到那个5%,其实国内国外就没什么两样了。说句大白话,基本上已经拿到了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只要这辈子不犯傻,按部就班,就能成为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
“所以说,关键是刚毕业时候的那个选择。赌自己在国外能否拿到那个5%?还是回国去争取这50%?好吧,这里我也有了些倾向性,毕竟我选择的是直接回国。反正同学们做个参考吧!”
话音未落,整个大礼堂立马炸开了锅。
不能责怪这些学弟学妹,主要是在这个时期,荆建的话特别有颠覆性,简直违反了一般常识。
可以说,这时期全民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有办法就出国!外国就是天堂!
比如说,文艺作品、等等,死也要死在国外!无非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当然,爱国宣传也有。但一般就是喊喊口号,报效祖国什么的。根本就没什么说服力。
但荆建就完全不同。他以成材率的角度来分析,完全就以个人的前途考虑。并且还……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得不说,华清学子还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亮剑的。
在短暂的骚动后,立刻有位戴眼镜的女生站起问道:“荆学长,也许你的分析有道理。但你没考虑过生活质量吗?国外有汽车洋房,还有赚的是美元高薪。而我们国内,哪怕是我们学校的教授,可能几辈子都享受不到。确实,国内的成材率比较高,也许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国外的清洁工,很有可能都比国内的教授生活好!”
那女生问的很尖锐,并且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此时的荆建惊了。
马勒戈壁!你知道未来的发展吗?就赵霞这样的华清带组教授级别,哪个不是年薪百万以上?还送京城房产,区区轿车算什么玩意?而且起码都有几亿的科研经费。手指缝里漏一点,就能让人富得流油。
这还没算上,系主任、院长、两院院士级别的人。
要不然,那群学阀老流氓会有底气呲牙?真以为自己百富榜级别的富翁是吃素的吗?
然而荆建瞬刻恍然大悟。自己习惯了前世的思想,自以为做出了正确的建议。没想到听到这些学弟学妹耳中,反而显得相当荒唐。
这吹逼吹成了傻逼,这绝对不能忍啊!
荆建立刻来了兴致:“先等一等。咱们这里是华清,就以科学数据来说话。”
“按照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还有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到2010年,也就是十多年后,我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本子……”
“轰”的一声,全场大哗,都无法形容底下人的表情。甚至连旁听的那些华清教师,他们也都清一色的瞠目结舌,还频频望向赵霞所坐的方向。
就不说吹牛不打草稿了,你这吹牛都要吹上天了。赵老师,你就不管管你家那口子吗?
而赵霞早已经无脸见人,双手紧紧捂住了自己的脸。这男人已经没救了,也就剩下天天这最后的希望。
“儿砸!你老爸疯了。以后千万别学他!千万别继承他那些说胡话的缺点!要做一个听妈妈话的好孩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