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
一个叫李向春的书生在村外的大路上走着。他的心里跟他名字一样正在向往着春天,但彼时正是寒冬。
寒风像刀一样刺透书生那不厚的棉袄,风夹雪拍在脸上,每吸进一口寒气都觉得胸口拉丝一样的痛。书生裹着棉袄蜷缩得不能再紧,身后还背着重重的书筐,虽然地上积雪还不过脚踝,但是自小体弱的书生已是走路踉跄,最后眼前一黑,扑倒在路边。
过去了一天,书生睁开眼,看到的是简陋的农家屋子,但有温暖的炉火和端着粥的和蔼老农,那是善良的王家老头和老太。
又过去两天,满屋挤满了来探望的村民,淳朴的村民们给“伤者”带来的东西在墙角堆成了一小堆:白菜、冬瓜、两个鸡蛋、或是一小罐面酱。大家围着已能下地走动的书生,听书生讲他那“想修道没资质,自小父母双亡,不会经营只会读书。读书耗尽了家产,最后卖屋卖地上都城赶考结果落榜”的故事。在冬天猫冬农闲的时候,这可是个好故事。
又过去两个月,临近开春了,书生在邻里村民的劝说下决定留在这个村了,反正在家乡没地没房也没有什么近亲了。
又过去半个月,春暖花开,村里的私塾也开始传出郎朗的读书声。这村子地处平原,又在官道附近,往来行人商贾不少,村民们见识不缺,都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但是土地贫瘠,村里较穷,请不到愿意来教书的先生。这下李向春也有了归宿,村子里也有了“小李先生”。
六年过去,小李先生不但跟村里情投意合的女子成了亲,还逐渐有了一儿一女,生活清贫而温馨,村里私塾也走出了第一个通过乡试的孩子。
只是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使得村里少了近两成的人口。李先生绝望的身影出现在一大两小的坟头前。
又是一个冬天,清早李向春一边咳嗽一边正在生着炉子里的柴火,在学生们到来之前把学堂弄得暖和起来。门外走来村里的屠户,在大门外就大着嗓门打招呼:“李先生早啊!”。
李向春直起腰望了一下,赶忙走出学堂门口见礼,问候道:“郑大哥早,这是打了什么猎物?”他看到郑屠户还肩挑着扁担,扁担的一头挂着只红褐色毛皮的小兽,犬般大小。
这郑屠户平时还客串一把猎户,只不过这村子地处平原,平时周围也很少野兽窜来,郑屠户经常在村外放着几个扣子(捕兽用的小陷阱),偶尔收到几只小兽,村子里乡里乡亲都能蹭个打牙祭。
郑屠户一晃扁担,那红褐色小兽还活着,吱吱直叫。郑屠户说:“这可不是我下的扣子套住的,这是赵土根家给的,这狐狸不知道在林子里遭了什么难,全身的毛烧掉大半,跑到村子里来,估计是想偷赵土根家那几只鸡,结果给冻晕在赵土根家院墙外边。赵土根和他家里的商量过了,说是李先生你现在一个人,冬天身体又不好,就说拿这狐狸皮做个褥子或者褂子给您,刚才我经过他们家门前,他们俩拿给我,让我去杀了剥皮。虽然这毛烧掉了大半,不过做个褥子应该没问题的。”
李向春仔细看去,果然是只狐狸,身形颜色都跟普通狐狸一样,只是脸上长着白色的毛。那狐狸尾巴被吊在扁担上,拼命抬起头来望着两人,还不停的小声叫唤,只是有气无力。李向春望着狐狸那透出恐惧哀求的双眼,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说服郑屠户解下这狐狸,暂放在学堂院子里,将来是跑是留都由它。
这狐狸仿佛知道谁是它的救命恩人,从此就在学堂住了下来,李向春吃什么就分它一口,它从来也不挑食,也不去邻居家偷鸡摸狗。
一天又一天,上课时狐狸就在学堂外面晒太阳,休息时就成了学童们玩闹嬉戏的对象。一月又一月,狐狸陪着李向春渡过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狐狸看着李向春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学生,迎来一批又一批小孩子。
狐狸看着李向春一年年头发渐白,面容憔悴;也看到以前的学生考中举人回村的时候李向春脸上焕发出的异样光彩;还见过满屋子的礼物和走路生风仿佛飘起来的李向春,那是当上了朝廷大员的学生,回村探亲时在村里盖起了第一个大屋,还给李向春隆重的谢师礼。
最终,狐狸还是见到了从各地赶回的学生挤满了屋内屋外,屋内的病榻上李向春双眼空洞地望着空中,不知道看到了什么。
村里人合起料理了李先生的后事,一大两小的坟堆旁边,又添了一座新坟。
李先生下葬后的第二天,两名私塾的学童结伴走到了学堂前,到学堂前他们才恍然,一名学童说:“唉,都走习惯了,忘了李先生已经不在了”。另一名也说:“我也是,走到这才想起来”……
“黄旦、李适,你们两个干嘛呢?怎么站门口?快进来、先去把前几天教的《华美篇》背来听听。”赫然是李先生从学堂内走出,叫两人进去背书。
两人懵懵懂懂的进来,开始背书,陆续也有几个走上学路走习惯的学生到了门前,都被李先生叫进学堂,像平常一样的教课、下课,还让这些学生通知没到的学生。
私塾的课就这样上起来了,村民们最初也很震惊和纳闷,但是看到李先生那白发苍苍的样子就活生生在眼前,说话动作没有任何不妥,也就不了了之了。
只有个曾经在学堂学习过的村民看出一点不妥:那一直陪在学堂的狐狸却不见了。这个村民似乎想到了什么,但看到那学堂里孩子们读书的样子,看到“李先生”跟以前一样教书的样子,最后也没说什么。
一年又一年,十年又十年,学堂的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这个“李先生”始终都在。百年过去,那祖上曾经当过大官,拥有过村里唯一大屋的家族都逐渐中落了,这“李先生”始终在这学堂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学生,迎来一批又一批小孩子。
直到今天。
领头的执法殿师兄瞧着地坛门的王磐,问道:“你是说,这个化形的灵兽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也没干别的,就是在这村子里教了两百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