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侯君集连忙起身出去吩咐。
李承乾看李世民又因为一句话而生气,有些看不上他,心道:都不能提反对意见了
想着也把脸掉向一边去。
坐在下面的几个大臣看见李世民正在气头上,李承乾也不肯低头都觉得李承乾太过多事什么事都要管,尤其是长孙无忌心里更是想:你咋不一直在东宫韬光养晦呢,不遵母命真是不孝!
当然也有实在人,杨师道看他们父子间气氛太僵,便想先转移话题,因说道:“最近弹劾民部尚书唐俭的奏疏十分多,弹劾他每日上值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致使长安仓空朝廷危急。
唐俭也因为去岁仓空的事也上了请罪的奏疏,还请陛下定夺。”
长孙无忌听见提到唐俭便看了李承乾一眼,他知道弹劾唐俭就是李承乾主使的。
本来长孙无忌并在意唐俭的去留,但是现在涉及到关中改桑种粮和高价收粮的关键时侯,他当然想让民部尚书换成他的人。
李世民听见提到唐俭也默默地点点头道:“唐俭确实不能胜任民部尚书一职,只是他去了谁可接任”
“父皇!”
“陛下!”
长孙无忌和李承乾同时开口,又同时一顿,相互看一眼,又都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也被他们惊动先是看一眼李承乾,然后对长孙无忌道:“辅机你说。”
长孙无忌也看一眼李承乾,低下头道:“左庶子于志宁为人方正,办事干练,可接民部尚书一职。”
长孙无忌这几天一直想着怎么解决关中改桑种粮的事,他自己不想出头就想到了于志宁,于志宁出身于顶级的关陇集团中的洛阳于氏,他和他的家族的田产都在关中,又是他在大朝上承诺家里和族中田产都种粮食的,如果他去民部正好让他推动高价收粮。
但是长孙无忌忘记了于志宁从正三品詹事府詹事降为左庶子虽然散官和爵位没有降,但贬谪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这既是李世民照顾李承乾的情绪,也是向新的东宫师傅们传达一个信息,不准他们为了自己的清名随意践踏李承乾的名誉。
李世民此时怎会轻意启用于志宁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悄悄看一眼李承乾见他没有什么反应才松一口气。
他刚确定由长孙无忌教导李承乾政务,此时最怕李承乾又因此恼恨长孙无忌两人再闹僵了。
李世民没有对长孙无忌做任何回应,只是不露声色地对李承乾道:“承乾要说什么”
李承乾闻言忙道:“父皇儿臣以为程名振进京后应安排参知政事、检校民部尚书。”
李世民听得微一点头道:“唐俭就先罢职,民部尚书人选待朕见过程名振再做决断。”
“臣遵旨!”杨师道领旨,出令罢职唐俭的民部尚书。
长孙无忌一见李世民如此安排,这脸色一下子就阴沉起来,他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当他不存在。自他跟李世民相处以来这还是头一回,一时间长孙无忌心里又羞又恼,看一眼点头微笑的李承乾心里更是怒火中烧,暗暗发誓道:承乾你等着!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果然能从善如流,忍不住暗暗给他点赞,后面又议了几件小事,李承乾也不在意都是马周他们拿主意。
李承乾心里则盘算着如何设立他的东宫内阁。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内侍从外面进来禀道:“启奏陛下,沧州刺史薛大鼎历年的资料都在这里了。”
李世民闻言立即停住正在议论的事情大声道:“拿上来!”
李世民接过一叠旧纸,先看瞥一眼李承乾然低头看薛大鼎的履历资料。
殿里其他人也都伸长了脖子,等李世民看得结果,尤其是长孙无忌他一向自恃足智多谋,今天居然裁在了李承乾手下,这会儿再也不顾李承乾是他亲外甥和太子的身份,就是想看李世民否定了薛大鼎。
李世民一直低头看薛大鼎的资料半晌抬起头来,默默地把资料交给下首的长孙无忌,无限感叹地道:“确实是个良吏!”
长孙无忌接过薛大鼎的资料还没有看,就听见李世民这一句话有一种想吐血的感觉。
但是他依然坚持一目十行地把所有内容看完,待把薛大鼎的资料转交给高仕廉,眼神闪烁几下脸色就恢复了淡定。
众人看一圈也都心里暗叹,看来太子殿下也是下了工夫的。
薛大鼎字重臣出身河东薛氏,虽然一直在地方上做刺史,但他却是在李渊起兵之时就投靠李渊的人,武德四年时做山南道副大使,在当地招抚流民屯田充实国用,十分有政绩。
后来到了沧州做刺史,沧州在隋朝末年战乱中遭受人为祸害的非常严重,薛大鼎到了沧州发现流经沧州的无棣河河道堙虚后,洪水横流,一片荒凉景象。
于是薛大鼎就带领当地百姓开修无棣河河渠,使得由无棣河上通运河下通东海,除了减少本地水患,增加灌溉良田还使得东海的鱼盐直通内地。
沧州做为中转地经济自然就发达起来了。
李世民待诸人看完便问道:“诸卿以为这个薛重臣如何啊”
长孙无忌一听心里暗不好,李世民又动了惜才的念头,连名字都不叫了,直接称呼他的字。
便连忙出声道:“薛大鼎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确实是个良吏。只是他一直做地方小吏格局不大,如何能一下提到朝廷六部里去呢”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没有吭声等其他人说话。
李承乾听见长孙无忌又跳出来跟自己作对,心中怒极也不等旁人说话,便直接质问道:“舅舅说薛大鼎是地方小吏”
长孙无忌不为所动,只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哼”李承乾见状冷哼一声道:“薛大鼎也是有大格局大谋略的人,只是没施展的机会罢了!”
“太子殿下倒是说说他什么大格局大谋略”长孙无忌不阴不阳地道,他再也不打算忍受李承乾了。
“隋大业十七年高祖刚起兵时薛大鼎在龙门投唐报效,曾建言高祖当帅军西渡龙门,攻占永丰粮仓,然后布告天下,据关中财物以充军用,从而对长安城形成俯背扼喉之势,取而有之。
可惜当时高祖虽然非常赏识此计奈何军中诸将一意东下,后来我大唐为了西进长安可费过一翻工夫的,若那时能听薛大鼎的建言我大唐当能早日平定天下。”
李承乾说完,长孙无忌还没有反应过来,李世民听了却一惊,忙问道:“薛重臣曾有此建言”
当年打天下时的事李世民最清楚对于没有早日进长安城也有遗憾。
“正是,当在高祖实录里有载。”
李世民闻点点头道:“如此说来薛重臣确实是个人才啊!”
“薛重臣兴建义旗时便投高祖,未见其有半点军功,不过一个地方小吏,纵有微功也当不得陛下如此盛赞。”长孙无忌再一次表明态度,希望李世民能重视他。
李世民听了果然面现为难之色,长孙无忌追随他几十年也不忍心伤他的脸面。
李承乾却是不管不顾地对长孙无忌问道:“舅舅一直身在朝廷中枢,眼光格局都大,不知可有百姓歌颂过舅舅”
“嗯”长孙无忌被问的一愣,过了一会儿才喃喃问道:“难道有百姓歌颂过薛大鼎”
李承乾淡淡一笑吟道:“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殿里一下安静下来了,长孙无忌面色苍白起来,不管薛大鼎能不能做工部尚书,他今天与李承乾的对话都已经被起居郎记下了。
要是一般的官吏就算有些才能他长孙无忌压一压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深得民望的良吏就不一样了,后世会如何评说
长孙无忌心里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