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讨论自然是难以得到什么结果的。
和其它的娱乐产业,如电影、体育赛事等等相比起来,唱片业内,在规划“新项目”的时候是要更加随性一些。
这是由于唱片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名、拥有极强商业价值的大牌巨星来说,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品牌。
因此,往往一个明星,自己突然诞生了某个想法,便会有一张心的专辑,亦或者新的巡回演唱会开始筹备。
不过,在具体的规划阶段,依然是要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计算投入与预期收益的论证等等,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之后,项目才会得以通过。
任何一个投资上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大项目,都不可能是拍脑门就做决定。
哪怕再有钱的人,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只有确定项目的盈利潜力足够大,或者至少是预期收益高到足以抵冲风险的情况下,这笔“投资”才会成行。
几天的讨论下来,乐队仅仅只是确定了一件事:在系列完结之后,要举办一次超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
去年结束的世界巡回演唱会,规模已经不算小了。
算上与泰勒-斯威夫特合办的场次,一共有一百零二场,场均观众数量近四万人,而且每一场都是爆满。
整个巡演下来,总的观众数量将将超过四百万人次。
这种规模的巡回演唱会,也勉强算得上是“超大规模”。
总观众数量在四百万级别的巡回演出,在整个流行乐坛的历史上,不说少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但也就是在两位数之间。
每一个十年之中,少的时候,也就只有三五场这个级别的巡演,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刚刚超过十场。
不过,和罗杰几人所期望的那种“史无前例”的超级巡演相比起来,巡演的规模确实是要显得小了些。
根据存档的数据,在这个世界,流行乐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巡回演唱会,是前乐队的灵魂角色之一保罗在二十一世纪初举办的个人巡演,全程总观众数量超过六百万人次。
在罗杰的期望之中,系列结束之后,乐队将要举办的巡回演出,至少在观众数量上,最好是要超过前者。
但即便是罗杰对自己的乐队非常的自信,也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乐队一定能够开得起来这种级别的巡回演出。
还是那句话,在大场馆举办演出容易,但若是没有足够多的歌迷买账,到了演出的现场,场馆内的空座太多,不但丢人,也影响现场的气氛。
例如某位执意要在“鸟巢”体育馆开演唱会的歌手,演出当天整个“鸟巢”几乎都是空荡荡的,这件事可是被人嘲笑了好几年。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那位歌手还在乐坛活跃,这件事就会一直不断地被人们提起,继续嘲笑下去。
乐队现在只是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但巡演是否开得起来,还要看那些“专业人士”调研和讨论的结果。
而且,和其它大多数明星相比起来,乐队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接受在巡演上少赚钱,乃至于不赚钱。
一般情况下,明星举办巡回演出,除了为了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之外,赚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举个栗子:假设明星A要开办一场演唱会,有两个场馆可供选择。
一个是可容纳五万人的体育场,预计平均票价可以卖到一百二十美元,且有较大的把握确保“满座”。
另一个,是可容纳八万人的体育场,但想要确保满座,就必须大幅度降低票价,只能卖到平均六十美元,否则就会出现大量的空位。
在不考虑其它成本和收入的前提下,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明星,都会选择前者。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的巡回演唱会当中,单场规模在一万多到三万多人的演出占了多数。
不是他们开不起五六万人的演唱会,而是相比较来说,前者更加的划算,可以卖出更高的票价,同时也能大幅度的节约成本,赚得钱更多。
但对于乐队来说,后者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分红打底,在巡演的过程中少赚一点钱,乐队倒也未必就十分在乎。
当然,也不可能单纯为了冲击“观众人数”这项数据,而把票价降得太低。
毕竟,在衡量一场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是否成功的时候,“票房总数”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参考数据。
U2乐队的之所以被无数人传颂,除了高达七百三十万人次的观众总数之外,高达七亿三千六百万美元的票房,也是一个难以被超越的恐怖数据。
比位列第二名,枪炮与玫瑰乐队那场的五亿六千万,足足高出了百分之三十多。
巡演票价的制定,是要衡量当地的消费水平的。
单说在北美,东西两岸的平均票价水平,就要比中部地区高出十几美元。
放大到全世界,这其中的差距就更大。
如果在亚洲、东欧、南美这三个地区的演出场次较多,平均票价就要低一些。
而若是在北美、中欧的演出更多,平均票价则要略高一些。
但整体来看,以乐队如今的咖位,若是举办一场全球范围的巡回演唱会,平均票价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低于八十美元。
低于这个数字,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廉价”的印象,对于乐队的形象并非什么好事。
诚然,以现在普遍高于一百美元的平均票价来说,八十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算是很低了。
一张票便宜二十美元,这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数字。
但若是放大到一场总观众数量在数百万人次的巡回演出当中,就会带来上亿美元的票房差距。
即便是以乐队的收入水准,也不可能对这样一笔巨款毫不在意。
当然,在乐队本身并不缺钱,甚至可以说钱多的花不完的情况下,少赚一笔钱,就当是用钱来买影响力,站在乐队的立场来看,虽然让人心疼,却也算值得。
不过,即便是做好了少赚上亿、乃至更多钱的心理准备,能否开得起来这种超大规模的巡回演出,罗杰几人心里仍然是没底。
汉克和他的团队,自巡演结束之后便是一直在休假,最近也没有接新的工作。
罗杰与汉克联络了一番之后,后者很快便是带着自己的团队出发,去往一座座城市进行考察,深入研究在系列结束之后,举办一场超大型巡回演唱会的可行性。
同时,罗杰还和打了招呼,要求后者的市场部门尽可能地配合汉克,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其它方面的支持。
即便如此,想要得到一个结果,按照汉克的估算,仍然需要花费两年以上的时间。
用汉克的原话来说:“每一场都在露天体育场或者大型室外场地举办,场均观众人数超过七万,一百多场演出都是如此,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没有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单单只是前期的“论证”阶段,就要花费两年以上的时间。
不过,这几年里,乐队正好要忙于系列的最后几张专辑的录制,倒也不影响什么。
“今年先录一张,录完之后,大家休息一段时间,好好度个假,回来之后再做后边的三张专辑。”
从哥特金属篇的开始,再到后来的巡演,以及格莱美冲奖公关。
乐队已经是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怎么休息过了。
本来,在格莱美之后,乐队就该休息上一段时间的。
不过罗杰却是很快就弄出了这张新专辑,随手就将这张新专辑提上了日程。
结果,一直到现在,乐队都还没有休息的时间。
当然了,这张专辑的筹备阶段,倒也不必太过于拼命,算是以半休假状态来做这件事,也不至于让人觉得疲惫就是了。
这种心态的工作,效率肯定是高不起来,不过乐队却也没必要着急着完成这张专辑,慢一点也没什么坏处。
四月份的报税季来临之前,的编曲就已经确定了下来,按照这种“慢节奏”的工作态度,排练的时间是要延长一些,大抵需要两三个月后,进入到正式的录制阶段。
录制完这张专辑之后,专辑进行后期制作的这段时间,乐队正好可以好好休息上一段时间,各自去度假。
这个假期不会太长,大抵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回来参与到这张专辑的发行和宣传当中去。
不过,一两个月的假期,却也是足够了。
罗杰想了想,又说道:“今年咱们稍微轻松一点,就做这一张专辑,明年开始,就要集中起精力,一口气把剩下的三张专辑做完,开始筹备巡回演出了。”
“一年做三张专辑?”
胖子楞了一下,说道:“我们好久没这么拼命过了吧?而且这个速度,专辑的质量能有保证吗?”
乐队上一次在一年之中,连续发行三张专辑,还是签约在二十世纪娱乐的时期。
三张专辑之中,还包含了两张相对来说有些粗制滥造的“凑数专辑”,纯粹是为了应付当初那份苛刻的唱片合约。
以至于到了现在,那几张凑数的专辑,在“乐队官方”的统计记录当中,都是不去计算的。
专辑的质量,往往和制作周期呈反比。
一首足够出色的录音室单曲,往往都是反复录制数十上百次,从中挑选效果最出色、最完美的版本来使用。
若是苛刻一些,录制数百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花费时间的工作。
若是在这上边节省时间,减少录制次数,那必然是要对质量的要求有所降低。
更不要说,专辑发行,本身也是极为耗费时间的一件事。
哪怕是以“快节奏”的发行,不推出什么先导版本,只是拿几首歌出来打榜,一套标准的宣传流程走完,少说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就算乐队不用全程参与,但在一张专辑的宣发过程中,花费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总还是要的。
一张专辑两三个月,三张专辑,单单只是宣发部分,就是半年过去了。
剩下的半年里完成三张专辑的制作?
无论怎么想,都觉得时间过于紧张了点。
“一年完成制作而已,不包括发行。”
罗杰一听就知道胖子想岔了,随口解释了一句,又说道:“公司那边已经讨论过,三张专辑合并发行的计划大致上是可行的。我的想法是,等三张专辑全部制作完成之后,再一起进行发行。”
顿了顿,罗杰又说道:“另外还要等汉克那边的消息,如果超大型巡演的计划也可行的话,最后三张专辑的发行,还可以顺便为巡演做前期宣传。从制作到发行结束,这个过程少说也得一年半到两年。正好可以让汉克提前为接下来的巡演做一些前期筹备。”
一场大型的巡回演出,在最前期的筹备阶段,是不需要明星本身过多参与的。
诸如确定巡演路线、场地选择、器材订购或者租赁等等,这都是现场团队的工作。
顶多,就是在汉克和他的团队拿出方案来之后,乐队进行一下最后的把关,看看是否有什么不满意,需要调整的地方。
至于亲自参与到这些筹备工作当中去……
一般的明星,自身都是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只会添乱而已。
“这样……”
胖子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
罗杰却是又补充了一句,笑道:“当然,这只是现在的想法而已。先做好手头的事,剩下的,等这张专辑结束之后再看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