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今非昔比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那年,铜分厂的子弟尤建伟(尤大)和丁洪娃一起从部队转业。

  丁洪娃的名字叫丁洪。

  当地人爱把两个字的姓名后面加一个娃字。

  这么多年了叫习惯了,从小到大,都叫他丁洪娃。

  尤大的父亲已经调到省里,尤大转业就安排到了省城;丁洪娃安排到三机厂上班。

  第二年,侯爱东也招工起来到三机厂上班。

  侯爱东分到杜小飞一个车间。

  在车间里,小飞见到侯爱东的时候,小飞感到惊讶——这侯爱东来这干什么?

  侯爱东对着小飞拱手作揖,痞笑着说:

  “初来乍到,摸不到锅灶,请兄弟多多关照!”

  这之后,侯爱东和小飞非常要好。

  厂子没兴旺几年,生产任务就开始不饱满,要自己找米下锅。

  好多职工没事干,闲着无聊,找来电线剥皮,取里面的铜丝,用尖嘴钳一弯一个扣做出钥匙链。

  这些事总有心灵手巧的人想得出来,干的出来。

  这些精巧的东西一出来,厂里就有人跟着学,不但学习,还有发展和创新。

  电线里剥出的铜丝做的钥匙链,一扣接一扣,金光闪闪好看的很。

  开始是小打小闹,小儿科地做做钥匙链、掏耳勺、假金手链、假金项链。

  这钥匙链产量过剩了,有人脑筋一活,就拿铜丝做门帘、窗帘。

  这链子做的门帘、窗帘金光闪闪煞是好看。

  人们奔走相告,上门观赏,啧啧称赞。

  据说这苍蝇看见这样筋筋吊吊,活摇活甩的门帘就害怕,不敢飞进屋去。

  剥下来的那电线塑料皮积多了,有人又用电线塑料皮编出了花花绿绿的菜篮子和拎兜,编织钥匙环上的小金鱼。

  一些青工想杜小甜的“汤圆”吃,极尽讨好之能势。

  给她做滑轮鞋,给他家焊了铁架子桌子板凳,用锯皮做了水果刀,用废弃汽车钢板做了菜刀,还做了剁骨刀。

  煤油炉子烧柴油比烧煤油烟子大多了。

  煤油炉子柴油还必须是0号柴油,否则烟大得更受不了。

  自己做煤油炉,找来棉纱搓成捻子,找厂里的柴油当煤油,除了烟子稍大点,捻子容易积炭之外,和烧煤油也区别不大。

  职工没法多挣钱就想办法少花钱。

  与开柴油车司机关系好,与油料管理人员关系好,可以整加仑桶地往回拿柴油。

  侯爱东招工到了三机厂,了却他小时候想到三机厂上班的伟大理想。

  可没红火几年的厂子就冷清下来,厂里没活干,没事就在车间里下棋,打扑克。

  侯爱东经常到厂里的打一头(应个卯)就回铜分厂家里。

  有了工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辈子端上了铁饭碗,吃穿不愁了,心里就踏实。

  吃喝用度下来还要剩钱,悄悄买零食,买好烟,买好酒,几个要好的凑一块,买酒卖肉打“平伙”,喝得醉醺醺,瞎闹一阵子,这样的感觉很惬意。

  侯爱东喜欢陶兰是由于她长相和打扮都像《地雷战》里的二嫚。

  这就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车间墙角拐角处——侯爱东和陶兰第一次见面,在车间山墙拐角差点碰个满怀。

  侯爱东练过举重,身胚强壮,肌肉发达,穿着紧绷的T恤,一下子就把陶兰吸引了。

  俩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没多久就好上了。

  恋爱一年,简简单单地结婚,侯爱东第二年就当爹了。

  到三机厂上班,按丁洪娃的说法是,想当年当兵,招兵的时候说是坦克兵。当时以为是开坦克的兵,到了部队才晓得,是修坦克的兵。

  丁洪娃转业到三机厂,以为这回是和坦克沾上边了,开不了坦克,可以造坦克了。

  没承想连饭碗都还没端稳当几年,坦克的毛都没有造出来一根,厂子就要要死不活了。

  计划经济有许多“好处”上面包产包销,就算年年亏损,职工工资不少一分,领导的宝座照坐。

  这个主义,那个理论,掩盖人自私的本性。

  大锅饭,大家都打着小算盘,企业内部一盘散沙,纪律松弛,效益低下。

  一个人偷懒能得到好处,就会使更多人变懒。

  端着铁饭碗,舀着大锅饭却吃不饱肚子,这是天大的笑话。

  勒紧裤腰带,空着肚子唱高调的日子不能继续了。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大实话。

  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这个政策,那个政策,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主义,就是好政策!

  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多年却搅得稀里糊涂,云里雾里。

  对于大多数普通职工来说,能赚钱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读书是关键。

  身强力壮,不给活干,没地方挣钱,这无疑是一种邪恶。

  转型升级,有的倒闭,有的华丽转身。

  有人幸运有人倒霉,下岗职工成了国企改革的冤大头。

  壮士断腕,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那是一瞬间的事,落实到具体的一个人,那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

  幸运也罢,倒霉也罢,改革的步子一迈开,就不可能回去了。

  好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还在等,还在看,以为历史还会倒转。

  ……

  改革开放这些年,这山沟沟里发达起来的就要数牟家了。

  牟家一共有八个孩子,孩子多,小时候都要吃饭,长大了,孩子有出息的概率也高。

  要生就生一窝,一窝鸡总有一个要叫的。

  这牟家老大,当年跟他师傅到省城工地干活,本来是干的木匠活。

  高楼得用钢筋混凝土。

  他师傅脑子活泛,一看就会,又揽了工地上绑钢筋的活,这些活多得干不过来,回乡里叫人。

  都想到城里挣钱,一批批地跟着去了。

  干得正红火的时候,牟老大的师傅却得了要命的病。临终前把牟老大和几个带班的头叫到跟前,说咱们农村人出门挣点钱不容易。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大家都挣点钱供孩子多念点书,吃上包饭,穿上好衣服,穿上好鞋,别让孩子大冷天穿的鞋子还露脚趾头。

  牟老大的师傅叫大家抱成团,要牟老大领着乡亲们好好干,工钱不能少老乡们一分。

  他师父捏着牟老大的手断了气。

  牟老大没有辜负他师傅的期望,接的活越来越多,后开成立自己的建筑公司,这么多年下来,如今每年产值过亿。

  牟老大给他父母在老房子公路对面盖了楼房,有三百多平方米,按着城里别墅标准建的。

  如今牟老大的父母都健在,牟家老八在家照看着他年迈的父母,弟弟妹妹都沾了老大的光。

远去的三线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62603/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