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初一一直到十五元宵节结束,苏浩收到了部分同学拜年电话,也给部分同学打了拜年电话。
这个热热闹闹的年,才算过完。
过年的事情纷扰、琐碎,有些必须要去的场合,这就有大把的时间浪费,苏浩就在这当中熟悉表演知识。
别人逛街是买衣服吃东西,走马观花,苏浩逛街则是在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一切,遇到他觉得有意思的人,有时候他会猫在一个角落,像写生一样仔细观察,然后用文字进行描绘出来,晚上练完功之后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还原表演。
他每一天都在努力的钻研、学习、积累,用汗水给自己打下一份基础,默默的等待自己登上舞台的时刻。
同时苏浩开始写自己的第二部作品。
腊月二十五齐辉打来电话,确定【将爱情进行到底】4月份上市发售。
【将爱情进行到底】现在已经步入正轨,基本是哪个没他什么事了。只坐等收钱就行。
苏浩就开始考虑自己第二本书写(抄)什么,他对自己第二部作品寄予厚望,他希望第二部作品可以使他在文艺界真正的立足,让大家都知道有苏浩这麽一号,不论是在大众当中还是在业内。
其实【将爱】写完后,苏浩就开始考虑接下来要做什么,本来想编写个剧本给影视公司投过去,可是他怕没人采纳,或者不知道何时被采纳,这样不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没时间等待。
因此一直不确定下一步要干什么,而年前和妹妹一起观看【大话西游】,苏浩突然来了灵感,【大话西游】95年是不受欢迎,但是金子终会发光,从97年开始【大话西游】开始火爆网络。
那自己完全可以当‘导火线’呀。
......
寒假结束,再次回到学校,大家都有些发福,个个面色红润。
新的学期开始,苏浩又进入忙碌的学习当中。
转眼已经是4月份,这天中午吃饭时,程清松说道:“老四,下午没课,去电影小组吗?。”。
苏浩看向程清松说道:“今天有活动吗,再说吧,没事就去看看。”。
程清松:“哦,那我就不等你了,我去看看。”。
苏浩:“嗯。”。
电影小组,全名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是93级文学系学生贾璋柯、王红伟、顾挣成立的。
电影学院虽然不大,但每届也有百、八十个学生。大家年青气盛,很多人极具“大师”气质,彼此不服但一时又拿不出作品比试,便拉来历届校友助阵。
导演系的自在不话下,整天的凯歌、壮壮挂在嘴边。摄影系的有张|艺谋护驾,录音系也出过宁|瀛。
这样的争执相持不下,大家便寻左道旁门。比如把录音系叫“露|阴|癖”,把导演系叫“倒|爷系”,文学系虽然没有出过什么高人,但也在劫难逃,那时候93级文学系班上共有十二个同学,恰好七女五男,便有人称为“七侠五义”。
贾璋柯、王红伟、还有顾挣便是这“五义”中的三个。
起初他们聚在一起也颇有几分侠义,因为他们三个都不富余,一到月底不是你缺钱便是我缺饭票。大家只好相互照应,三个人把钱凑在一起,用“共|产主|义”的模式解决温饱问题。
日子久了,贾璋柯便流露出想拍电影的意思。顾挣和王红伟都没有在意,电影学院犯这种病的人很多。
谁都知道,即使在电影学院,即使电影学院离京城电影制片厂只有一墙之隔,事实上你离电影还是那么的遥远。
他们三个的家庭既无电影界的谱系,又无大款亲戚,连吃饭都有难度,想拍电影简直是个笑话!
随着学习、见解、对电影的深入了解,贾璋柯对第五代导演拍摄电影愈加不理解,每次观摩最新的国产电影,都会感到非常的失望和愤怒。
贾璋柯认为第五代电影却越来越所谓“商业化”了,他们影片中的原创性越来越差,他们电影中的【中|国】越来越陌生了。
贾璋柯再次对王红伟和顾挣说,咱们拍电影吧,而且一定要拍自己想拍的那种电影。
他说,“你看看现在的【中|国】电影,得了那么多奖,实际上这么差,压根就是个幻觉!”。
贾璋柯认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们的这套拍片模式,是成功的,毕竟获得了国际承认。
但这个成功模式也开始在误导【中|国】电影。因为就连擅长拍城市题材影片的黄.建新居然也在拍摄一部第五代得奖模式的电影【五魁】,接着是何.平的【炮打双灯】、李.少红的【红粉】。
望着电影中的张式摄影、陈式异国情调,以及同样的对现实的无动于衷,同样的对问题的熟视无睹,贾璋柯他们开始失望了,开始不满了!
贾璋柯他们仿佛一下有了责任感,他们觉得:不能让这帮人搞了,咱得弄点实在的东西,得发言,得拍东西了。
于是三个人决定要拍点东西。
制作电影是一件需要集体力量去完成的事情,他们只有三个人,很自然地想到要有一个组织,能够长期作为一个号召,吸引更多的朋友参加,尽量长久地做与电影有关的一些事情,哪怕是作为一个在一起谈论电影的组织也好。
于是“北电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就此成立。有了名号,下来就是寻找拍电影的机会了。
但是你没有机会,这时可不是后世谁都可以当导演。
这时在电影学院大家认为导演只能是导演系的同学才能够担任的职务,其它系的同学只能是他们的助手。
这在一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也就是说导演系同学在入学时直至以后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特别是在第五代的导演们获得成功之后,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育被成功地证明以后,导演系就有了急切培养大师的渴望,不管对象是不是刚离开家的十七、八岁的孩子。
当时有一个导演系同学听说他们要拍片,对贾璋柯说:拍一个也好,拍过之后就会知道拍电影不是这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