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识的获取就不得不提一下,实际上脑虫是拥有能够直接获取人类记忆的能力。
它那特殊的口器中隐藏着一根锐利的空心尖刺,其他进食方式不清楚,但是在原剧情中就表现过直插人类脑门吸取脑浆,并且以此得到人类脑子里记忆的能力。
照理说,已经吞食掉脑虫的莫歌想要再现这种能力可以说没有丝毫难度,但是出于心理层面的抵触,莫歌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他实在接受不了这种设定,即便他其实已经做过在别人看来或许也没太大差别的事。
另外一重因素则是出于现实考虑,直接获得那五人专家组的知识,和保留五人专家组让他们一起帮助莫歌研究,这两者看似第一种方式比较直接方便,但实际上第二种方式除了获取知识相对麻烦之外却也不是没有好处,智慧大脑的各种灵感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潜在因素,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这些专家即便不算是最顶级,显然也都是些聪明人才是。
所以在经过一番“友好沟通”,补齐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莫歌就开始真正考虑如何实现核聚变的应用了。
首先非常确定的一点,他将采取的是磁性约束的方案,不过所谓的磁性约束方案其实也包括了多种,最常见的两种之中,一者称之为仿星器,一者则名为托卡马克。
两者在外观上差别不小,托卡马克的反应室看起来就像个光滑游泳圈,而仿星器就像是个用松了的扭曲发箍,当然再加上原料输入装置,等离子加热装置和热能转换装置等等设备,最终完成品其实看起来反而没啥差别,都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疙瘩。
之所以在反应室的外形上有所差异,原因在于要保持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简单的外部磁场是无法完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磁力线会导致内侧磁场强度大于外侧,带电粒子受磁梯度力的影响,引起电荷分离电场,进而造成等离子体整体向外漂移。
所以托卡马克环形螺旋磁笼的产生需要等离子体内部电流的协同运作,将磁力线构成类似无数面条旋转扭合成的环形麻花,每一条磁力线既经过内侧,又经过外侧形成完整的闭环。
这样一来设备看起来就对称简洁了,但是等离子体的超高温和内部的超大电流却不是那么好控制的,稍微有些扰动就很容易失去稳定结构,轻则熄火重则爆炸。
而仿星器的设计方案避免了等离子体内部的电流,把等离子体电流控制的难度转为三维磁场设计和线圈加工安装的难度,直接通过外部复杂的线圈,在内部搞出闭合、扭曲的环状磁笼。
看似避免了等离子体内部电流使得运行更安全、更稳定,但是仿星器的最难点就在于外部螺旋绕组的线圈设计,那绝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内内外外无数组扭曲线圈的空间搭配设计和功率分配问题,没有超级计算机的模拟计算,想要实现这种事根本是不可能的。
当然除了这些难点之外,两种设计都各自还存在着无数问题,这才导致了可控核聚变技术50年又50年的魔咒。
相对来说,五人专家组其实比较擅长已经被莫歌第一时间放弃的惯性约束方案,退而求其次就是仿星器方案,那都是由于老美的研究方向决定的,然而莫歌反而比较属意托卡马克设计。
这当然不是因为托卡马克是种花家的看家法宝,更现实的原因在于莫歌并没有资源完成仿星器的外部结构设计和制造,那不仅要完成超高精度的模拟计算,更需要强大的精密制造能力。
反而托卡马克的难点在于利用外部超强磁场的控制来反向影响内部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莫歌自认在这方面应该是比较擅长的。
那么既然选定了实验方案,就开始搞呗。
一开始的试验莫歌并没有选择在体内进行,毕竟是如此危险的东西,不论是超高温的等离子体还是万一试验失控导致核爆,放在体内都是一种找死的行为。
所以莫歌选择在体外打造一个托马卡特进行试验。
要不怎么说莫歌有些自信或许可以搞出人类都尚未成功的可控核聚变呢,他甚至都用不着金属材料,可以直接利用自己的能力构造由怪兽装甲组成的装置外壳,然后利用超导筋络构成磁力线圈,如此一个基本的磁约束设备很快形成。
然后就是注入氢燃料,尝试利用超导材料制造的探针对氢气进行电离形成电浆,就这一步,就已经将等离子体加热到了几十万度的程度。
接下来就是用强大的磁场将电浆约束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否则即便是怪兽装甲构成的外壳也会很快烧毁。
然而这点温度对于核聚变来说完全不够看,莫歌还需要利用另外一组线圈的磁场带动电浆内正负电荷的流动,即是所谓的感应电流,继续加热电浆。
原理不难理解,等离子体是导体,具有一定的电阻。当电流通过等离子体时,等离子体因有电阻而发热。
这就是所谓的欧姆加热,据说是对等离子体加热的最有效方式。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加热方式,比如压缩加热、波加热和中性粒子束注入加热等方式。
这些加热方式中比如压缩加热又可以细分为更多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其中有些是莫歌可以想办法实现的,有些则没有那个条件。
比如中性粒子束注入,就是将不受磁场影响的高能中性粒子束注入等离子体,以此提高等离子体的温度。这种方式莫歌根本没办法利用自己的能力完成。
然而多方尝试之后,莫歌最终发现能试的方法都试了个遍,最终却依旧没能真正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