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点评完毕之后,请刘正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刘正说道:“自古以来就有骄兵必败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就是很多人误把战术胜利当成了战略胜利,还大言不惭地鼓捣出了所谓的必胜之方。然而战术胜利终究不是战略胜利,战略胜胜利虽与战术胜利有一定的关联,结果却总是出乎意料。其实在很多时候,战术胜利和战略胜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发生相互转化。战略胜利的关键点在于左右逢源的拿到战略主动权,从而迫使敌对势力做出让步,从而获得发展壮大的契机。就像龙国,在冰湖盛宴中表现不错,直接获得了50年的缓冲期。这才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时间。西线众城池的融入,就顺理成章的成了8级王国。咱们即将直面的对手犬国,也只不过是9级王国而已。在这些年的时间里,龙国也经历过多次败仗,特别凉州城的那次惨败,损失的物资顶得上整个西宛国了。可是战略胜利依旧只属于龙国。”
刘正的话,引起了西江月和赵云的思考。战争的存在就是为政治服务。有的时候战术上的失利,却可以成为战略上的神助。这就是很多战争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结果了。
政治仗看的不是胜负,而是形势的需要。
很多时候赢了战术,却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反倒让别人赢了战略主动权,到最后却是被别人摘走了胜利果实。
耶律明与西山的对决,将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名将爱兵如子,那是切切实实的赞美之词。倘若名帅也有爱兵如子的想法,那可就彻底的悲剧了。
战略决策,需要依据形势决定战术布置的结果。特别是佯败诱敌的安排,如果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败,还不能让敌人看穿。这考验的可不仅仅是布局者的计谋,还有战术执行者付出的牺牲。
毕竟佯败的真,那是用人命堆积出来的。总不能轻易的不损一兵一卒就败了,估计这样的败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信。
是以在很多时候,为了让佯败更真,统帅在设计的时候会故意的推迟援兵抵达的时间。
毕竟只有负责战术执行的军队是真心的顶不住了,才会让敌方将领信以为真。
西山辩解说:“城主,在生命面前,对于战术执行者来说,佯败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毕竟能统帅一支军队执行战略规划,基本的判断力绝对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迷惑敌军统帅,那就得准备足够多的弃子。田忌赛马,负责执行佯败任务的就是那匹被放弃的劣马。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抗拒这样的安排。”
刘正说道:“名将的脱颖而出,其实就是在执行必死任务的时候,不仅完成了统帅的战略构想,还可以带着主力全身而退。你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却永远都没有办法再进一步成为统帅。毕竟将的思维在于保全自己,消灭敌人。想要做到这两点,那么就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面对打不赢的对手,就会选择避实就虚。可是统帅的决策,为的不是战术胜利,而是引导战略大势的走向。就像耶律明,他直接丢给你2万人,执行完任务之后,生还者仅有数骑。这样的勇气与决心,你还会怀疑吗?”
西山终于明白了战术与战略的区别,也悟透了慈不掌兵为什么会是统帅的专属特性。
道理很简单,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就是统帅的战略思维。至于那个被舍掉的孩子,当然不会把统帅当成长辈一样敬重了。
刘正忍不住的想起了著名的十面埋伏之战,韩信可是以消耗的方式灭掉了项羽及其亲随,那其中负责拦截的汉军将士,就那样消耗掉了。以至于韩信被杀的时候,其他人并没有积极营救。
统帅注定无法赢得军人的敬重,毕竟能完美执行战略动作的人,肯定是统帅最亲近的人。然而在需要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也是顶在最前面的人。执行危险战术多了,虎将也难免阵前亡。
是以统帅最亲近的人,要么学会统帅的慈不掌兵,要么就会与统帅分道扬镳,借助其他人的力量进行自救。
所谓的上阵父子兵,倘若真有这样的情况,有统帅父亲在,儿子执行必死任务生还的概率就会无限变小。倘若儿子是统帅,父亲的命运也就艰难了。
刘正的心情很复杂,龙国的发展离不开有着战略决断魄力的耶律明,毕竟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至于会不会祸及国家,那就不一定了。然而统帅无能,那输的就是战略,就是国运。
自古以来败军之将数不胜数,祸及国家的统帅,刘正却只记得两个人,一个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另一个就是引狼入室的吴三桂。
两人都是以将才行战略之事,也就是把战略规划当成战术来操作,从而对形势做出了误判,最终却尝到了自己酿出的苦果。
对于西山,刘正已经将其定格为青龙战团大将的职务,只能执行战术任务,不可独立谋划战略。
西山和耶律明离开之后,刘正让赵云和西江月继续推衍决战演武的后续发展。
推演结束之后,赵云把结果交给了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