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前逻辑的襁褓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没看到第二卷请勿阅读)

  在一个规则紊乱的世界,人类认知方式的发展将会无比艰难。

  在前世那种没有巫术,也没有明显非逻辑事物的世界,人们依然在为世界的本质是唯心还是唯物争论不休。人类认知经历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艰难成长。直到二十世纪,才将科学哲学体系建立起来——以可证实性为问题的意义标准,只研究可观测的现象。从而将那些纠缠人类数千年又根本无法证明无法解答的形而上的问题,彻底排除到了讨论对象之外。

  科学与迷信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在于认知世界的方式。也许偶然间掌握某种规律和原理并不困难,但要形成系统而严谨的认知方式,则需要极其精密的思辨。

  那么在这个世界呢?巫术会真实生效,意图可以干扰现实。又在存在大量非逻辑事物。可以说到处都是能让人类认知坠入错乱深渊的陷阱。但是在这种前提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却依然孕育出了建立在证明和证伪基础上的认知方式。对此柯林也只能惊叹,人类的理性,真的很强大。

  如果不是出生在这里并且亲眼所见,柯林一定会认为:这种世界的智慧生物恐怕将永远停留于非理性时代。如果巫术真实存在,祭司们也许也将永远拥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在这之前,大量存在非逻辑的事物将让人类无法走出前逻辑的原始思维,也许就连文明都难以萌芽,科学则是更遥遥无期的存在了。

  但它确实出现了,而且因为环境严苛而成长得异常健壮。前世地球的科学哲学因为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而成为独立学科。而在这个世界,科学哲学几乎伴随着经典物理的诞生同时出现,因为这个世界的“科学”在一开始就必须严格敲定讨论的对象。这个对象一开始被定义为“物质性的问题”,如今则延伸到了“具有可证伪性的问题”,科学认识论被运用到了超凡之物上。安赫同盟的“艾萨克·牛顿”竟然只是一个死于新历513年的小人物。历史对他的记录极少,除了名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生平。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安赫学界,在灵素和镜像之后发生的问题几乎是无关紧要的。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建立了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础。同时他和地球那位牛顿的不同之处在于,直到最后他也没有声称不可言叙述者就是那些力学定律背后的“第一推动力”,因为他只是谦卑地认为:

  “那不是我的学科应该去讨论的问题。”

  没有人想到,从这种不起眼的谦卑中步入成熟的认识方法,最终会主宰如今的安赫学界。

  也许从初代圣王的答案中,就留下了某种理性的种子:不要将任何一个答案视为绝对的真相,那也可能只是真相的影子。而人类能够接近真相的前提,就是允许和承认谬误的存在。

  所以相对于教士们而言,大部分学者在面对“第一因和第二因”等问题时显得从容了许多。既然这个问题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那他们就没有必要去勉强解答。

  毕竟他们允许某个假设最终是错误的。同时只要这个假设还没有被证伪,也就依然具有可借鉴性。

  但是对于宗教化了的诸教团而言,灵素去向这个问题就显得致命了许多。万一圣王留下的宇宙模型被证明是错误的呢?那么诸教团的合法性似乎也会跟着遭到动摇。他们想要让自己纂取权威,就必须将圣王塑造成权威。结果经过上千年的神化,那个从一开始就在强调自己只是在盲人摸象的人,反而成为了最不能犯错的人。

  在圣王生前的一言一行的记录上,如今已经滋生出了茫茫多的教义。各个教派为其中的无聊细节争论不休,甚至为圣王加冕时穿了几层仪服的不同见解而分裂。所以面对圣王可能的错误,哪怕这仅仅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可能,他们也必须要去做出解释。

  同时也有些开明的教士将这称为一种启发,现代物理的发展,终究也为一些真诚的求知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问题。

  不能说他们的解释都是欺骗,毕竟这就是他们一贯的认知方式:几乎完全依赖直觉和灵感。与科学相比是非理性的,却又未必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世界,某些知识确实来自于灵魂深处“神秘火花”的闪烁,神性一瞬而逝地复苏或降临。某些人也许真的会感应到超验的存在,并清晰地说出他原本不可能拥有的见解。

  只不过,这些见解有许多都没有经过检验而已。

  如果用最恶意的揣测,也许他们一部分的见解只是胡编乱造的呢?谁来担保是或不是?所以在柯林看来,最后它们也还是需要依赖科学检验。

  对若干个关键问题的检验似乎正在进行,但至今没有任何消息。也许它们被保存在最机密的情报系统中,那还不是现在的柯林可以接触到的密级。

  而根据神学院报房中传输的材料,在三年前,教士们对“灵素从力学中缺席”这个问题认可一致的解释是:人类可观测的灵素,只是从力量流溢过程中剥落的些许碎屑。仅相对于这些碎屑,物质世界才显得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实际上“排除灵素的影响”的实验条件本身就不能成立。因为在所有测量过程中,就已经受到了那些因结合得“紧密完美”而不可见的灵素的干扰。

  所以那些物理定律,本身就是灵素与物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这个观点并非新近出现,它在黑暗时代出土的“阿什莫尔文献群”中就有记载。因其能跨越千年解答这个世纪初才被提出的问题,而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它的最初版本是文献群中一篇假托圣王“哀尔伽德”之名写下的对话录,其中称深层力量到物质表层的流溢,静穆如“在光中结实的麦穗”,其中只有“为风所扰动”的部分,才会发出细微的声音。

  “巫师们听见麦田的悉簌声,就以为麦穗是从风中结出。”

  在这篇对话录的开场,虚构的“哀尔伽德”将灵素与深层力量比喻为“风”和“光”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喧嚣孱弱,后者沉默强大。但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又逐渐补充说:

  “风是被剥离的光”。

  那些可以被生命所利用的游离灵素,仅仅是从寂静的流溢中剥落的部分。

  在这个比喻的框架下,今日安赫学者们的疑问其实仅仅是:“为什么麦穗可以在无风的条件下成长。”它的答案早已藏在问题之中,仅仅排除那些游离剥落的碎屑,本来就无碍于宇宙的运转。

  如果生物—星辰—矿物的以太通道中流淌的灵素就是来自深层世界的所有力量,那么它们显然远远不够支撑整个物质世界的形成和运作。又一个证据是,如果尽可能抽空一定范围的以太场,附近的物质也不会崩塌,运动也不会静止,甚至,无法察觉到明显的影响。

  万物的动因是否来自深层世界?镜像律意味着理型界确实决定了物质界,灵素的“物结化”暗示了物质确实由灵素产生,尽管这种物结发生的场所在自然界根本无处寻找,但这还远不足以推翻圣王的宇宙论。

  但如果“风光比喻”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就存在着远远比这些容易被察觉的灵素更为庞大的力量,每时每刻又静默无声而地主宰着现实世界。

  而如果这份力量的流溢依然是完美的,人类观测到的那些碎屑(灵素)没有从中脱落,也许巫术就将在世间不复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风”从“光”中剥离了呢?

旧神残梦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71722/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