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故宫本名紫禁城的典故之后,随后王宇恒开始了正是讲解整体的故宫布局。
京都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京都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说是富有九州之地,但是难出宫闱之墙,不像清朝的皇帝可以几下江南耗费钱银无数。
曾经在明朝指着皇帝鼻子骂的文人,在清朝的愚昧统治之下,阉割了热血,成为了捧臭脚,歌功颂德的唯唯诺诺。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京都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窥见中华建筑文化的总纲性质。
什么许寒所谓的帝王之气之类的设计,在故宫面前,都是属于小儿科。
真正具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之气,世界上唯一建筑就是故宫。
那么,一个皇帝居所的地方是如何成为了众人游览的博物馆呢?
这一切还要从1924年的一场政变说起。
1924年,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南下山海关,与当时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展开了第二次战争,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入主中原,夺取最高政权,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先属于直系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在战争中率兵返回北京发动了“政变”,冯玉祥不但扣留了时任民国大总统曹锟,还将溥仪等晚清遗老遗少统统赶出了紫禁城。
1924年11月初,冯玉祥令临时执政府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将其中允许溥仪居住在紫禁城一条进行修改。
当天,国民军将紫禁城护城河守卫缴械,并下令溥仪等皇室成员立即搬离紫禁城。
下午四时,溥仪带领其后宫妃嫔与诸多太监等宫廷人员搬出紫禁城并乘坐汽车赶往醇亲王府。
而紫禁城至此作为皇宫的使命宣告终结,属于其个人的悲哀,却是民众的福音来了。
电影《末代皇帝》内有溥仪退位后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戏份,是属于实拍,最后获得了很多大奖,这些实拍的镜头和末代皇帝的悲剧人生结合展现是分不开的。
随后,临时执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开始清点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
接着,政府下令对紫禁城要开放宫禁,日后作为公立图书馆、公立博物馆之用,至此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据。
清室善后委员会很快跟着成立,并聘请李石曾为委员会委员长。
在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后,委员会将紫禁城内文物清点完毕,共1170000件文物,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
而关于整理故宫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亏了当时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石曾。
在清点完文物之后,李石曾考虑只有把故宫的建设事业逐渐引向公共事业建设轨道上,才能使得故宫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也使其因对民众开放而焕发出新的光彩,于是建立故宫博物院一事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没有李石曾先生的全身心投入,那么故宫由皇宫到博物院的过程也不会如此的顺利进行下去。
李石曾照片由于委员会成员多为国民党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将紫禁城改造为博物院来证明革命的合法性以及清除溥仪等清皇室在民国时期的影响。
说到底,这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削弱皇室的影响力,一切都是因为政治目的,让皇家没有了幻想。
1925年故宫对外完全开放,自此故宫完成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帝王之寝宫变为公众之博物院的过程。
当年的10月10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开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也被挂在了神武门上方。
这场典礼十分宏大,自执政段祺瑞到军、警、教、等各行各界都有代表参加,而临近北京的各省督办也被邀请参加典礼,整个场面十分壮观,自此紫禁城完成了由封闭的皇宫向开放的博物院的转变。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一边走一边说,很快到了太和殿附近,王宇恒就地指着附近的建筑诉说着这一切。
许寒也忍不住拿出手机进行了拍照,和女生不一样,自己喜欢拍摄不同角度光影下的建筑风貌,而不是非要把人物拍进去。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
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这些装饰的颜色和材质,以及形状和尺度,许寒看得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六百年的帝王之居,过去了这么多年,在如今依旧是这么光鲜亮丽,在昨夜雨后阳光照射下,发出了耀眼光芒。
悠悠岁月的时间,并没有降低任何观感度,反而是愈发显得与众不同,这既是封建王朝帝王之所存留展现,更加是曾经那个年代设计师群体集体的智慧。
隐隐约约之间,许寒觉得自己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所做的建筑项目真的能够存在几百年,存下去,拥有无数的众人目光。
这条路,许寒觉得自己还需要多加沉淀自己,感悟这些优秀的建筑,获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