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的大火整整烧了两天。
刚刚起航的“盎格鲁”、“朱特”、“撒克逊”号战列舰被完全烧毁。
赶来救援的大英皇家海军北海舰队则遭到明国尔康级快速战舰的狼群攻击,亦损失惨重。
至此,北大西洋的海上力量从7年前战争刚刚爆发时的英强明弱,至三年前的明英均势,至此,终于呈现明国全面优势的局面。
这不仅仅为大明帝国执行日落入侵作战计划奠定了海权基础,更使得大英帝国在北美洲的残部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仅仅半个月后,大英帝国北美十三州总督府元帅,有着“我与石墙五五开”之光荣战绩,并被视作联邦战神,在大明战犯扑克牌上名列方片J的小罗伯特元帅,正式易帜,向美利坚两侯国投降。
在大明战犯扑克牌上高居黑桃K的匪首亚拉伯罕·林肯,与草花J的罗伯特·林肯,双双被其献俘。
这一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自1861年4月12日开始,持续至今的美利坚南北战争落下帷幕。。
这场持续了整整16年的战争,没有人是赢家。
根据不完全统计,十六年来,美利坚北方政府累积投入兵力1020万,死亡350万,受伤370万。
美利坚南方政府累积投入兵力760万,死亡290万,受伤210万。
这些数字无疑是惊人的。
比起历史上原本的南北战争,参战人数增加了5倍,死亡人数增加了8倍,受伤人数增加14倍。
这其实并非完全是战争时间延长的缘故。
导致战争惨烈度直线上升的原因,还有某两个域外大国不停地煽阴风,点鬼火,促使三光与复仇相互辉映,钝刀子慢慢放血的缘故。
无限内战流干了北美盎撒殖民者最后的鲜血。
战争以北方政权完全消失,南方政权只象征性保留了乔治亚与弗洛里达两个州为结局。
在军队伤亡逾千万的背后,是整个北殷洲白人社会的彻底崩塌。
根据户部与锦衣卫的初步统计,在德武元年之时,北美的白人总人口约为3500万。
至德武十五年,北美白人总人口已经骤降至1130万人。
其中西雅图总人口为63万。
天子名下的白人非自由体力劳动者总人口为72万。
美利坚两侯国人口670万。
英属殖民地人口300余万。
其余还有零星的非法移民20余万人。
这很显然已经不是元气大伤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无法恢复的人口断层。
二战中,堪称英勇的法国人,军队伤亡总数也不过是500万而已。
这便导致4年间法国总人口下降200余万,以至于二十年后德国人再次来袭,法兰西人明智地白鹤亮翅,不愿意再给盎撒人挡枪。
而如今,北美盎撒集团遭到的人口损失是法国人的数倍,早就脊梁骨打断,没有任何复兴的可能性了。
当然了,整整16年间人口不增反减,减少至原先的1/3,其中也不都是直接死于北方政府三光政策,以及南方政府报复性打击,又或者大明与英帝国轮流清洗。
有相当一部分有钱人在英美合并之初回流英格兰了。
而现在,北大西洋航线尽在大明股掌之间,从芝加哥、底特律、纽约等地逃往缅因州盎撒白匪根据地的富人们已经失去了出逃的希望。
小罗伯特元帅名义上是向老对手罗伯特·李侯爵投降,但谁都知道,他真正投降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伟大光辉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
只可惜,他们现在舔皇帝陛下的臭脚已经来不及了。
大明并不欢迎资本家。
一场秘密而迅速的清算行动,迅速的展开了。
·
清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睡眠中醒来。
他摇了摇头,将梦境中的声色犬马抛出脑海。
那些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
如今,他是劳动者·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从铝箔隔热睡袋中钻了出来,然后套上了厚厚的灰色劳动服。
打开门,鲜卑利亚终年不散的寒风呼啸着,让人冷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这个鬼地方是如此寒冷,就算穿着充填有厚厚棉絮的劳动服,洛克菲勒依然冻得直哆嗦。
他从翠绿色的热水瓶里往塑料杯里倒出一些热水,试了试温度,又随手抓起一把白雪添加进去,然后开始刷牙。
老实说,对于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洛克菲勒今年38岁,按照原本的命运轨迹,再过短短5年,他就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
但战争已经夺走了他的一切。
俄亥俄州油田,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股票和现金,要么毁于战火,要么被大明朝廷没收。
而且,经大明刑部特别法庭审判法庭查明,自德武元年3月开始,洛克菲勒陆续盗采原油1180万桶,对朱富贵陛下内帑的核心资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洛克菲勒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被押赴鲜卑利亚进行劳动改造。
对此,他毫无疑义。
因为据洛克菲勒所知,要不是自己赶在小罗伯特元帅起义之前一年就提前向大明帝国投诚,并将所有的石油勘探设备上交给朝廷的话,他的结局一定是和那些冥顽不灵的老伙计一样,被吊上缅因州的路灯。
真是愚蠢啊!
没看到范德比尔特的旁系也都乖乖卖出工厂和股票,接受红色鴷鸟的审查吗?
总之,洛克菲勒打听到一个朱莉·范德比尔特女士的堂哥因为严重金融犯罪而被锦衣卫处决之后,就立刻下定了彻底接受改造的决心。
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是在林肯政府的庇护之下茁壮成长起来的。
真要深究的话,北方政府每一辆为前线运送物资的汽车,燃烧的汽油中都有洛克菲勒的贡献。
一旦以战犯的身份被大明政府审判,洛克菲勒知道等待自己的必将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