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刘老头家已是下午时分,他的家面积不是很大,传统的川西民居风格,只有5、6间屋子,与周边那些小洋楼比起稍显矮小、寒酸了一点。
大门一进去就是堂屋,正对大门的墙有一个神龛,上面挂着刘氏先祖的牌位,下面有一个沙合子,沙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燃尽的香杆和香灰,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常用的农具和家具,还有一些刚收回来没来得及凉干的玉米棒子。
堂屋后面是一间小厨房,左边是卧室,右边是客厅,里面有一组老式的布艺沙发和一台旧电视,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摆放整齐,拾掇得当,给人一种舒坦、干净、整洁的感觉。
刘老汉招呼李子木在客厅坐下,就到厨房去做晚饭了。
没过多久,刘老头就拿出酒菜来热情地款待了李子木,席间他们又聊起了家常。
“这么宽的房子就你一个人住?”李子木问道
“我们家本来人就不多,只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安家,前两年老伴被接去带孙子享福去了,我一方面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另一方面想守着家,守着刘氏的老宅子,守着婶婶的嘱托,等待忠汉回来,同时每年也可以去给父母和婶婶上坟扫墓,所以没有去城里生活,就一个人在老家里生活。”
“自从婶婶去世后,我们刘家人也四分五裂了,各顾各的,年轻人也差多不走光了,每个人都只知道关心自己的未来!没有人再关心他们刘家人辉煌的过去的。今后我都不知道这本族谱传给谁,神龛上刘氏先祖的牌位恐怕也没有人来上香了。”说完他长长地叹了一声气。
酒足饭饱以后,刘忠义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他们刘氏的族谱,打开那一层层金黄色的的绸布,里面是一本线装版的厚册子,册子菲页早已磨颓,边沿上也磨得起毛边了,发黄的菲页上还清析地写着——刘氏族谱四个大字。
李子木翻开那厚厚的族谱,认真地阅读起来。
还真是怪,只有谪长子才能在后面取个“汉”字,从后到前依次是忠汉——兴汉——旺汉——富汉——强汉——振汉————立汉…….。
看完了族谱,李子木看时间还早,便提出想去看看刘家老宅,因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对这些老建筑也很感兴趣,这些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啊。
于是刘老头又带着李子木来到了刘氏老宅,这刘氏老宅离公路有几十米远,中间有一条由厚厚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顺着小路走过去,走上几级石台阶,一道古色古香的大门出现在眼前。
大门分左右两扇,均是上等楠木所制,厚约两寸有余,上面漆以深红的油漆,很多地方的油漆已经脱落。门叶上各有一个狴犴状的铺首衔着一个大大的铜环,再以铜钉牢牢地钉在大门上。门环与大门摩擦的地方,早已没有了一丝的油漆,而且在门环长年累月的敲打下,大门上也陷下去了两个深深的窝,窝里的木纹清晰可见,甚至数得清楚木门的年轮。
大门两边是两根大大的石柱子,门框就镶嵌在石柱子上,石柱子上雕满了花纹图案,下而一道厚厚的门槛。上面是一个大大的门罩,门罩上面全部铺满了金色的琉璃瓦,只是琉璃瓦上长满了杂草和青苔。用于支撑琉璃瓦的木架也全是上等的木材老料,木架上还雕刻着各种祥禽瑞兽的图案。
这刘氏老宅还真是气势恢宏,虽然饱经风霜上百年,但从这入口的大门上,都看得出来当年的雄壮和风采。
老宅的主体全部为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四周有七个小天井环绕,这就是当地人说的七星抱月,八个天井自成一体,既独立成幢,又纵横相连。其间曲径通幽,廊道相结,往来无阻,通行顺畅;其余边角上都是一些柴房、马棚、猪圈和当时下人住的房子什么的。
老宅梁柱高大,选材讲究,都是上好的楠木和香杉,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全部黑漆粉刷,色泽经久不衰;窗沿上雕龙刻凤,人物栩栩如生,情景历历在目,四大名著经典片段,唐诗宋词的超然意境,跃然于窗沿的镂空雕花上,并涂以金粉,历久弥新;墙壁也全是木板拼结而成,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雨侵袭,未见一丝裂缝,依然坚固耐用。
“我们刘家世代居住在此,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幢宅子,是一百多年前修的了,后来解放了,忠汉的爷爷(刘家的族长)被打倒,房子分给了周围的群众,他们自己反而被赶出了老宅。
现在这里面还住有二三十户外姓人家。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不喜欢住在这里面,只剩下一些没有能力搬走的老年人住在这里面,说着刘老头带着李子木穿过了几个小天井,来到的最角上的屋子里。
“这就是我婶婶生前住的房子,快四十年了,她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一点也没有变。”刘老头伤感地说到。
“这样的屋子也能住人?前面那些屋子随便挑一间也比这里强啊!”李子木不解地问到。
“好屋子都分给贫下中农了,像婶婶这样的地主后代只能分到像这样的柴房,自婶婶死后,我就再也没有踏进过这间屋子,毕竟这里是咱们刘家的伤心地,从这里就看得出刘家从辉皇到衰败的历程!我真的不忍心再来看它,”刘老头动情地说道。
这套屋子与刚才看到的那些屋子相比。真是天差地别、相去甚远,杂草丛生的房盖;残破、漏雨的屋檐;摇摇欲坠的梁柱;四面透风的墙壁;凹凸不平的地面;组合成了这低矮、阴暗、潮湿的屋子。
屋子里面尘垢遍地,到处挂满了蜘蛛网,空气中全是灰尘和腐木的味道,几个残破的木板壁上,居然长出了魔菇和青苔,而那些稍微干一点的木板,也被虫子蛀得乱七八糟,泥泞潮湿的地上全是那些虫子蛀出来的木屑,一不小心还要滑倒,看得出来,不知道有多少年没人踏进这间屋子里了。
站在这所谓的屋子里抬头一看,天上日月星辰清晰可见;环顾左右,青山绿水历历在目;飞禽走兽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入其间;风雨雷电可以零距离地与人交流。这倒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生态和环保的理念,在这里面居住,完全有一种荒野求生的感觉。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谁曾想到,在这样一幢气势恢宏的大院里,还有人住在这样残破不堪的地方。真不敢想象,当时刘老太太住在这样的屋子里生活,内心是多么的强大!意志是多么的坚韧!才能支撑她如此活下去。
屋子分内外两部分,里面隔出了两间小屋子,像是卧室,外面一间小屋子像是柴房。现在这几间屋子里都空空如也,连木板也没有几块完好的,只有外面柴房里的一个灶台还算完好。
灶台是以当地的耐火泥夹杂着稻草,再加上石块垒成的,灶台上面还有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铁锅里全是大片大片的铁锈,有的地方就快要锈穿了,用手轻轻的抠就会抠下一大片来,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已经多年未曾有人使用了。
灶堂里外都结满了厚厚的蜘蛛网,下面是一层厚厚的灶灰,火堂口外面是一层黑不溜秋的烟垢,旁边还散乱地放着几根柴禾,只有从这点烟垢上才能看得出这里曾经是有人居住的地方。
灶台旁边的地上,全是拳头大小的老鼠洞,其他两间屋子里也是一样,看来这里早已成了老鼠的天堂,唯一的一方净土可能就是灶堂里面吧!那里面居然没有一个老鼠洞。
“这个东西现在很少见了,再过些年头,这完全就可以当文物或古董来看待了,”李子木指着那个土石垒成的灶台说到,顺便还拿出手机卡卡地照了几张像。
“是啊!现在像这样灶台是很少见了,不过以前咱们这里家家都有灶台,只不过有的要好一点,用水泥砖头砌成,有的要简陋一点,就像婶婶家的这个一样”刘忠汉答到。
“以前你们这里家家都有灶台?”李子木继续问到。
“是啊!俗话说靠山吃山,咱们这里离山林近,打柴方便,只要有力气,上山打几捆回来,就可以烧上十天半月的,又不用花一分钱。而烧煤要花钱买,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才烧得起煤,所以一般人家都用这种烧柴的灶”,刘老头答到。
唉!看来这刘忠汉母子还真是苦命的人,本来有一个好好的家,后来却落得家破人亡,难怪她对人世间的生活厌倦了,写下了那样的对联,这与她们的悲惨身世是分不开的,都是那个混乱的时代惹的祸、造的孽。
夕阳的余辉从拆走的板壁中照了进来,这时李子木才想起时间不早了,看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只照了几张建筑的照片,准备拿回去保存起来,今后如果有对古建筑感兴趣的开发商来,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下,这也是自己的主要工作嘛!
于是李子木告别了刘老汉,然后就驾驶着汽车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