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茂在崔大可这里喝了个尽兴,最后天色已晚,才踉踉跄跄的回去了对面的大院。
崔大可洗漱了一下,正准备睡觉,外面传来了秦淮茹的脚步声。
秦淮茹进了屋子后,哀求道:
“大可,你一定要帮帮我。”
“我婆婆的亲弟弟张老三,非得跟我们拿粮食。”
“否则的话,他就赖着不走了。”
“且不说,家里多一口人,每天要增加多少花销,假如那边饿死了人,我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经过秦淮茹的一番描述,崔大可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无非是当下闹饥荒,乡下张老三家也是快要揭不开锅了,不得已,才进城找姐姐要点救济粮。
二姐苏张氏儿子儿媳都是老师,条件比较好,熟知大姐家里情况的张老三首先找的是二姐。
可张老三也没预料到,这个时代,不仅乡下日子不好过,城里的日子也是紧巴巴的,苏张氏东拼西凑,凑到三十多元钱给张老三。
有钱没票也买不到很多粮食,苏张氏想着大姐贾张氏儿子是因工伤去世的,估计会有点赔偿,所以就带着张老三过来了。
苏张氏?
崔大可想了又想,没听过这贾张氏有什么妹妹啊。
崔大可本来就是南台公社的农民,知道农村里的情况,确实不乐观。
秦淮茹一家以前要不是何雨柱的接济,早会出现问题了,而且秦淮茹顶班也是年后才能顶。
根本没有余粮支援贾张氏的娘家。
贾张氏或许因为儿子伤亡补贴有个一两百块钱,可那是她的棺材本,还指着这钱买止痛药呢。
而且就算愿意出钱也白搭,因为没有粮票也难买到粮食。
每月就那么一点粮食定量,自家都不够吃,不可能有富余的。
要买粮,只能去鸽子市买,可以不要粮票,但那价钱就得翻倍了。
贾张氏实在没办法,最后厚着脸皮,把儿媳妇叫来,让她帮着想办法。
一大爷工资倒是高,但他也变不出这么多粮,找他借吧,就算看在邻里的关系,了不起借个十块二十块的,也不够啊。
一大爷都这样了,更不要说院里其他人了。
秦淮茹也没辙,思来想去,有能耐帮这个忙的,有且仅有一位。
那就是崔大可。
她把想法跟婆婆说了,可是贾张氏一点都不信,这小小崔大可有这能耐,中午吃的饺子还没找他算账呢。
秦淮茹只好表态,让贾张氏自己想办法,贾张氏哪有什么办法啊,就让秦淮茹过来看看,死马当活马医了。
听到这里,崔大可嘿嘿一笑。
你家的情况越困难,对他就越有利。
最好贾张氏陷入绝境,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才能更容易安排。
这年头,钱还真不是万能的,粮食才是硬通货。
看着我见犹怜的秦淮茹,崔大可大手不正经的游走着,说道:“问题不大,我那有一袋红薯,估计有七八十斤,可以给你,但是你得先学骑自行车。”
听到前半句,秦淮茹眼前一亮。
果然,这崔大可确实有本事,那么多粮食,居然能拿出来。
后面那一句又让她心中一凉,练练摆手,“不行,大可,真的会被我婆婆看出来的,要不就打一张欠条呗,等条件宽裕了在还给你。”
崔大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也是,你婆婆就是颗拦路石,这样,我安排一人和你婆婆相亲,把她嫁出去怎么样?”
秦淮茹一愣:“把婆婆嫁出去?……”
崔大可脸色玩味,“你尽量配合就好,其他事不用多管,好了,蹲下去……”
秦淮茹顿时脸色通红。
这崔大可,简直无耻到了极点!
……
过了接近一个多小时。
秦淮茹吃力的拖着一大麻袋的红薯,一脸疲惫的回到了家。
贾张氏、苏张氏和张老三还在焦头烂额的想其他办法,见秦淮茹拖着一个袋子回来了,眼睛都亮了。
翻开麻袋发现全是红薯。
贾张氏不由得问道:“淮如,怎么这么久,崔大可那小王八蛋怎么只给了这么点红薯?”
秦淮茹翻了翻白眼:“他不好说话,磨了很久才要到的,我还给他打了一张欠条。”
贾张氏打量了下袋子,很不满意:
“就七、八十来斤红薯哪里够啊,让他弄点上次我们吃的粮砖啊。”
秦淮茹强忍着怒气,狠狠瞪了贾张氏一眼:
“您要是不满意,您自己找他谈,或者您另请高明。”
“以后这种破事,就别找我了,合着这红薯很好得似的。”
说完,秦淮茹就去了里屋,抱着槐花准备睡觉了。
“哎,你这……”贾张氏还想说什么,被苏张氏制止了。
苏张氏说道:“大姐,别说,这红薯加上我凑的钱,您在凑十块钱,老三那就能应付过这个冬天了。”
贾张氏想了想,不情不愿的拿出了二十元钱,说道:“老三,我这也只有这么多,在多久没有了。”
张老三也是松了一口气,脸色喜滋滋的说:“大姐,二姐,谢谢您们。有了这钱和红薯,明天我就去找个鸽子市,将钱全部换成粮食,好歹把这一阵子苦日子撑过去。”
贾张氏这才开心的说道:“行,老三,我这附近就有鸽子市,你也别去二妹那了,今晚你就和棒梗睡,明天一早换好粮后就回家里去。”
“行。”
苏张氏见老三的事情解决了,也是回家去了。
一夜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