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慢慢走向蜂子和巧姑,大头静静地窝在巧姑身旁,见亚美过来,因是老熟人了,也待答不理的。
亚美沿着一排洋槐树走过去,蜂子和巧姑半侧身对自己,亚美本来没想着走过去偷听,只是身不由己往前走着。蜂子和巧姑没有发现自己。她清晰地听到了蜂子跟巧姑的对话。
蜂子:“日本女人有单纯的一面,对一般人来讲,她们又单纯又完美,其实日本女孩跟我国女孩有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女孩大多心直口快,言行一一致,但日本女孩可就不一样了。他们表面说的跟背地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也就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国家的女人跟丈夫不和,多会把这归结为‘命’,因我国大多数女人的婚姻观上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即便再不满意,也人把丈夫服务到归西。可日本女人如果对丈夫不满意,就会在背地里做些黑丈夫的事。”
巧姑:“会像是潘金莲一样吗?”
蜂子:“那倒是不至于,但她们会在背地里做些恶心他们的事。比如趁丈夫不在家里,会把丈夫用的牙刷往便池里沾沾,再洗干净,等她丈夫使用的时候,她们心里就座有快感。”
巧姑:“啊!不会吧!对了,这么隐私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蜂子:“我初到日本的时候,野口先生把我安排在一家小旅馆,这家小旅馆主有个四岁的小男孩,整天找我玩,他也非常可爱,因为对我特别信任,对我说他的爸爸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就是爸爸发现了妈妈这么干。我知道后,还对那个日本小孩子说:‘你给我说过的事情,别再给你家里人说’结果,他还是给他妈妈说了。他的妈妈对我倒是简单,专门就此上门找了我,不仅承认此事,还说了她丈夫很多龌龊之事,目的大概也是想取信于我,怕我也害怕她背地给我也下此类黑手,而搬走,影响她们的生意。”
巧姑:“这样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在信里告诉我?”
蜂子:“我孤身一人在国外,只要是信中有任何影响中日关系或对日本不好的内容我都不会写,他们也有信检制度,这是野口先生专门告诉我的。所以,你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包括我到了欧洲以后,关于日本不好的一面也没有信中说,也是有这层顾虑。不过总的来说,日本普通百姓还是极为善良好友的,有些品性我们也应该学。”
巧姑:“你说得对。我看亚美小姐和麻理子小姐就很好。尽管亚美此来是有目的的,但在对话和交流中我能感到她的纯良天性。她好美好善良。还有文化。对了,还有她的勇敢。放在我身上,我可能没有她的胆量。”
亚美听到蜂子听巧姑说完这段话竟然小声地笑了起来,这笑声好快是陌生的,跟蜂子交往这么久,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笑得如此舒心。
蜂子:“亚美很可惜,我担心她和这场战争无法脱开干系。因为她学的公共卫生,随着中日双方战事吃紧,她或早或晚,总要到部队去服役,这也是我放不心的地方。尽管亚美内心也清楚此事,不过以她的教养和对国家的认同,粉身碎骨她也会把自己绑在日本的战争机器上,一半是客观,一半是主观。”
巧姑:“你是说,亚美也意识到日本会失败?”
蜂子:“她从小就生活在国外,知道欧洲和美国的生产力有多么发达,也知道那些帝国主义国家彼此之间平衡利益的伎俩,再回昨天上午我给她所做的分析,相信她知道最后的结果。”
巧姑:“从女人的角度看亚美,她几乎是完美的。你可不用为我们俩而纠结,只要你一句话,我可以退出。”
亚美心一动。又听到蜂子爽朗的笑声。“怎么可能,原本就不可能,因为巧姑你已经长到我心上了,和我的心长在一起了,除非我的心碎成了灰,不,即便心碎成灰,我的灵魂深处还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蜂子的话,让亚美感到吃惊,蜂子也说出这样的情话
“巧姑,我在南京的经历,你是知道的,这血海一样的家国深仇在我的记忆里,哪怕是有一万种可能,我也不会和亚美走到一起。我只会对她好,对她不会有爱。”
亚美听到这话,愣怔着,任泪水长流。
蜂子:“你对亚美一定要好,我要的是你对她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好。用爱去感化她,同情她,未来是什么样子,只有老天爷才会知道。”
巧姑轻声‘嗯’了一声。亚美知道,这是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刻。
蜂子:“一会儿,等亚美她们吃过早饭,我先教她下象棋,等她学会了下象棋,来到汉王城,她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吃过多早饭,蜂子请亚美和麻理子来到院子另一样洋槐树下面,阴凉外有个小石桌,石桌四边有四个小石凳,桌面上摆了一幅玛瑙做的像棋子。
蜂子对亚美和麻理子讲了下象棋的规则之后,先和麻理子下,让亚美在一边帮麻理子参谋。蜂子觉得自己精力不济就说自己累了,让文明教麻理子他们。这样下了两个小时,麻理子才算是学会了下象棋。
两小小时后,蜂子才从半躺的木椅上起来,走过来,亚美提出要和蜂子下一盘。
摆好自以后,蜂子问亚美要不要让子。因为蜂子知道亚美会下围棋,围棋就是亚美在船上教会蜂子的,离开的之前,亚美每次和蜂子下围棋都会让蜂子三个子。
没想到亚美听到蜂子说让子后竟然说:“第一盘,先不用让,输赢难说呢?”
果然,各大走五步之后,蜂子就明显感受到了棋盘上的压力。从亚美行棋上看,亚美明显经过高人指点,特别善于有车,出场快,占位准,策略还灵活多变。蜂子不由深吸一口气,这亚美背地里不知下了多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