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镇,才发现镇上的人早已撤走了,整个小镇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那么的落寞与沉寂。
李啸安顿好部队,安排好明暗哨,便带着林文睿和几个骨干赶赴十几里外的泺河铁桥。
看来日军是打算把泺河桥防得滴水不漏了。
李啸趴在草丛中,咬着一截草杆,远远地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日军的布防。
桥两端的桥头堡明暗火力密布,可以随时为不速之客编织一张绵密的死亡之网;接近铁桥两侧的河岸拉上了层层的铁丝网,隔一段距离就设一机枪掩体,篝火把河两岸照得通明,鬼子巡逻队沿着河岸不停地来回巡逻,似乎连只老鼠都不想放过。
水下更是拉上了带铁钩的暗网,肖明的手下就是含着秸杆,打算从水下悄悄靠近桥墩放置炸药时,撞上水下暗网,网上的拉绳摇动了岸上的罐头盒,便被鬼子发现了。
地上过不去,水下也不行,难道从天上?
李啸看了看天,眉头一皱,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撤!”李啸吐出草杆,轻声命令道。
走在回镇的路上,李啸的作战方案已在心里渐渐成型。
顾不上连日征战的疲劳,一回到镇里,李啸就召集军官和骨干开会。他介绍了侦察情况和自己的作战设想,他的大胆想法一下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伙儿纷纷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七嘴八舌之间完善了整个作战计划。
最后在征得大家对这次作战行动的一致同意后,李啸把任务分派了下去,要求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晚上进行的炸桥行动能圆满成功。
李啸带人找到一家人去物留的绸缎庄,在柜台上压了些钱后,抬走了数卷适宜做热气球的布匹。
一连长张畅带人找火油和藤条;林文睿按肖明的指点,带人去后方军火库拿炸药包;三连长陈家豪负责去寻找与联系大部队。
李啸寻了个大院子,制作晚上行动的秘密武器——热气球。
庆幸的是,队伍里有一位叫陈衣锦的士兵,从军前是个裁缝,这回可派上大用场了。
李啸先让他缝制了个粗略估计近一立方米的小热气球,点上火油,挂上重物测算了大致的承载力,得到这个经验数值后,对于晚上要出马的大热气球的容积,李啸在心中大体有了个数。
作为一个理科生,李啸对于实验课的兴趣一向浓厚,个人的动手能力在同学中也堪称楚翘。
根据李啸的设计,这个硕大的热气球,分为主气室和副气室。
副气室约为主气室的三分之一强,且为单一的气腔。
主气室则分为若干个垂直的气腔,目的是在遇到敌方射击时,个别气腔中弹后不致影响其他气腔的正常工作,不会一下失去所有的浮力。这和轮船设置水密门,是同样的道理,个别舱室进水,关上水密门后,可以防止其他舱室也被水淹没。
陈衣锦按照李啸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赶工,针脚缝制得密密实实的,俨然把热气球当作一件衣服套装来制作,看来从军这些年,手艺并没有完全荒废。
热气球的吊篮则由几个编过藤器的士兵来编制。
李啸看得出,手下的士兵有农民、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老实本分的劳动者、甚至有不少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为了抗战,他们走到一起来,如果放下枪,汇到人流中,他们又都是一个个普通人。
李啸从心里感叹,这是怎样一群朴实、可爱的人,却要时常面对凶残的敌人、残忍的战场和残酷的厮杀。
热气球组装好后,已是午后了,林文睿也带人背着炸药回来了。李啸要求大家利用下午时间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一切就等晚上行动了。
一场极具想象力的突袭就要来临了,很多战士也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热气球首战的风采。
入夜,李啸的部队悄悄离开了小镇。
他们兵分两路,林文睿带人前往泺河桥,执行佯攻任务;李啸带人携带热气球,赶往距离泺河桥数里外的起飞点。根据测定的风向,这里是上风头,今天的风力不徐不急,恰到好处,从这飞往泺河桥,也就几分钟的时间。
火油的热焰窜起,气球在热空气的升腾中缓缓飘起,越飞越高。
李啸站在吊篮里,默默地估算着热气球移动的速度。
今天晚上月冷风轻,夜空中众多的繁星眨巴着眼,好奇地看着这个混杂在它们之中的不速之客。
热气球飞得很高了,在地面上,不仔细看的话,它就恍如一颗最亮的星。
林文睿带人接近河岸边隐蔽下来后,一直仰躺在草丛中,用望远镜看着东南方的天空。
一个亮点从远处慢慢飘了过来,林文睿知道时候到了,他大喝一声:“开火!”枪声顿时大作。
日军经过短暂的慌乱后,轻重火力开始压制过来。
在没有摸清状况的情况下,日军怕对手声东击西,被人调虎离山,所以并没有出动人马,而是凭借火力优势和林文睿部对射。
探照灯在头顶上扫来扫去,林文睿很满意现在的战场态势,他的任务就是吸引鬼子的注意力,掩护李啸的热气球。现在鬼子都无暇往天上看,又不敢出来,林文睿乐得和鬼子耗时间,等热气球飞到泺河桥上空,日军就会知道天上确实会掉馅饼,不过那是会吃人的馅饼。
可是,这种僵持没有持续多久,远方一条宛如长龙般、蜿蜒曲折的灯光,直扑泺河桥。
不多久,日军装甲车队就开上了泺河桥面,先头坦克车发射的炮弹落在林文睿部隐藏的草丛中,开始给我方带来了伤亡,局势骤然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