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大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黎王朝覆灭在即。
烽烟四起,战乱频生,起义军兵锋直指帝都夏阳。
末代皇帝永安帝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为保小命下发了史上最荒唐的军令,急召各大边军即刻率军回都勤王。
大夏北方共有七州,与草原接壤的为青州、幽州与云州这三大边州。
边军被抽调一空,整个北境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空虚之地。
狼族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十万狼骑如入无人之地,地方守备军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狼族就攻占了三大边州的大部分地区。
若不是,兰陵府有着兰陵江这道天然的防线,让不谙水性的狼族望而却步。
恐怕,整个兰陵府也难免生灵涂炭。
刘桂香本是幽州人氏,娘家是幽州第一大布商。
而婆家赵氏,更是传承足有数百年之久的织造世家。
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传承再久远的世家在毫无人性可言的狼骑面前,也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牛羊。
两大家族上千口人,除了怀有身孕的刘桂香被丈夫拼死推进兰陵江侥幸得以生外,其他人无一幸免,全都葬身在狼族的屠刀之下。
从小就水性上佳的刘桂香亲眼目睹着至亲之人挨个倒在血泊之中,悲恸绝望下已经是生无可恋。
沿途有很多次机会可以上岸,她却无动于衷,任由江水挟裹着她漂流而下。
也是她命不该绝,就在她意识模糊生命垂危之际,恰巧被在江上打鱼的江维新发现而救下。
江维新是一个鳏夫,妻子两年前难产去世,只给他留下一个一岁多的儿子江华。
在救下刘桂香后,得知她的凄惨遭遇后,就生出了恻隐之心。
尤其她还是个孕妇,就更让江维新感到怜惜了,对她是嘘寒问暖,百般呵护,照料的是无微不至。
没多久,刘桂香就诞下一女,起名为赵梅。
小生命的诞生,让刘桂香萌生了活下去的希望,再加上江维新的用心呵护,让她渐渐走出了家破人亡的阴影。
感念江维新的救命之恩和照顾之情,再加上她们孤儿寡母也无处可去,就以身相许嫁给了他。
可当初在江中漂流太久,终究还是留下了病根,让她彻底的失去了生育能力。
尽管江维新并不在意,但刘桂香却始终觉得亏欠了他。
于是,在江华和赵梅长大后,见他们郎有情妾有意,就拍板做主,来个亲上加亲,让他们结为了夫妻。
这也是为什么刘桂香既是江夏的外婆也是她奶奶的缘故。
江华和赵梅本就青梅竹马,婚后更是相敬如宾,赵梅还接连为江华生下了六个男孩。
或许是物以稀为贵。
农村大多家庭都是重男轻女,但江维新家却是个绝对的特例,他们特别希望能有个女孩。
所以,当老七江夏出世后,立刻就成为了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当真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孩子多,也意味着负担重,这么多孩子,靠着江维新打鱼种地那点钱,根本就养不起。
为了养家糊口,本唯恐触及伤心事一辈子都不想再碰织造行业的刘桂香不得不重操旧业,做起了裁缝。
由于她懂设计,做工又精良,很快就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女裁缝。
而女儿赵梅在刘桂香的悉心教导下,也很快得到了她大部分的真传。
年轻人总比老人的思想更加活泛,赵梅并不甘心于一辈子就窝在小小的一个屯门驿当个裁缝。
于是,在和江华商量后达成了一致共识,把孩子留给老两口照顾,他们两口子则前往清河郡开起了夫妻店,起名为江记裁缝。
那年月可没有什么成衣可买,人们穿衣大多都是自己买布缝制,要不然就是花点钱请裁缝帮忙裁制。
两口子脑筋活,又勤劳能干,抓住了时代的红利,很快就做出了口碑,在清河郡站稳了脚。
赵梅可能是继承了父母的商业天赋,就是个天生的生意人,历经几次被布商卡脖子后,就把目光投放在织布印染行业上。
没多久,她就把裁缝店交给带出来的学徒打理。
夫妻两则带着积攒下来的资金,跟兰陵府的三家纺织厂都签订了长期购货合同。
并开设了一家江记布庄,主营布匹和染布,兼营服装设计。
凭借着她精明的商业头脑,很快就把布庄做的风生水起。
但她依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相继在附近各大府城甚至是首府都开设了分店。
夫妻两整日天南地北的奔波,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回过天门村了,逢年过节,也最多是回清河郡的家。
至少,江观渔感觉起码得有七八年没有见过他们两口子了。
或许,清河郡裁缝店是他们发迹的根本,他们并不舍得就此放弃。
于是,在管事的学徒自立门户后,赵梅就恳请母亲刘桂香出山帮忙坐镇。
刘桂香本是不想去的,她已经习惯了天门村与世无争的生活,现在也一大把年纪了,不愿再为了这点钱而劳心伤神。
可也许是天意,没过多久老伴江维新在一睡不醒,与世长辞。
或许是怕触景伤情,或许是江夏那时刚好考进郡二中,让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搬来了清河郡主持大局。
赵梅夫妻早已经是腰缠万贯,并不指望这个店挣钱,只是怀旧情怀作祟罢了。
不料刘桂香却老当益壮,这么大年纪了,手艺却丝毫不减当年。
本已经濒临倒闭的江记裁缝店,在她重新出山后,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奇迹般的起死回生。
据说,就连兰陵府的知府都曾慕名而来,请她出手帮自家夫人做衣服,
在衣服做出来后,知府大人很是满意,对她的手艺是赞不绝口,并亲手为江记裁缝店题词:“兰陵第一剪”。
刘桂香也因此而名声大噪,兰陵第一剪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清河郡的人,都以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衣服为荣。
甚至,还有不少其他府城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只求她能亲自出手做一件衣裳。
只可惜,在她把江夏三哥的媳妇培养出来后,就让她负责打理裁缝店,她则再次退居幕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顺带着照顾江夏的日常起居,已经很少再亲自出手了。
这也是江观渔之前找裁缝,却没有想起她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