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楚:景鲤,宋玉,昭阳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景鲤(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令尹。芈姓,景氏,名鲤,楚平王后裔。继昭阳之后,辅佐楚怀王执掌楚国军政大权。

  秦武王时期,秦武王嬴荡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让甘茂打通了三川,打败了韩国的重要城池宜阳,要去东周把九鼎拉回秦国;秦昭襄王时期,嬴稷约楚怀王武关会盟,直接把楚怀王扣押,一关就是三年,最后让楚王老死在了秦国;齐国齐襄王来秦国会盟,秦王再一次扣押君王,这次不仅把秦襄王给扣押了,而且不给吃的,把齐王给饿死在秦国。

  秦国敢做其他国家不敢做的疯狂举动,敢扣押其他国不敢招惹的国王,但是唯独这人是个例外,此人出使秦国,被秦王抓捕,却不敢关押,最后好酒好菜把他送回了国,这人就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景鲤。景鲤是楚王心爱的臣子,出使秦国的时候有人给秦王出主意,可以把景鲤抓起来逼楚国割地,秦王很没有脑子就把景鲤给抓了。

  景鲤被抓之后表现的比秦王还要淡定,这让秦王很纳闷,于是召见景鲤。景鲤坐在堂下一边吃饭一边和秦王聊天,说秦王把我抓了,无非就是想要牵制楚王。秦王不管能不能通过我得到城池,秦国都必然会成为列国共同攻击的对象,秦国现在比我的处境要危险,秦王还是想好怎么周旋吧。

  景鲤的话勾住了秦王,见秦王上套了接着讲:现在秦国和楚国关系友好,魏韩两国不敢小视秦国,东方的秦国也想要和秦国结盟。但是此时秦王却因为一两座城池把来秦国结盟的楚国使者给抓了,这就意味着秦国对外宣布秦国和楚国的关系破裂。秦王不妨思考一下,一个没有盟友的国家,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能不能得到列国的尊重,又能不能抵御外敌的入秦呢?

  秦王被景鲤的话惊出了一身冷汗,抓使者就表示失信于天下,这个罪名秦国担不起啊。于是赶紧放了景鲤,秦王好酒好菜招待,请求景鲤不计前嫌,继续促成秦国楚国的结盟。最后还送给了景鲤重礼,送景鲤回国。景鲤被抓之后不慌不忙,能够想好让秦王不得不放掉自己的理由,这份胆气和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啊。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与唐勒、景差齐名。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说宋玉是屈原弟子,且称屈原为“其师”者。

  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国诗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玉是中国历史上与潘安齐名的最著名的两大帅哥之一,但是这位先生的帅名却又多少来得有些蹊跷。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从来就没有哪部正经的史书甚至野史笔记里说过他是如何如何的帅,唯一的佐证便只有他写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赋》了。在那篇赋里,写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说宋玉“为人体貌娴丽玉,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释说有曾经有一位绝色美貌的东家之女登墙0自己三年,但他都对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说自己好色,接着他就描述登徒子如何喜爱丑陋的妻子,与她生了五个孩子,从而把“性好色”的罪名加到登徒子的身上。毕竟大家都比较相信帅哥,于是就听信了宋玉的话,而“登徒子”却成了“好徒”的代名词。除了这篇赋之外,就再也寻不到一分一毫关于宋玉之美的蛛丝马迹了。

  据说,宋玉是屈原弟子,他并没有因为其美貌而青云直上,其在官场上混得还是比较差的,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虽然靠写得一手好文章和精通音律,也曾接近过楚王,但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连提点建议都没被采纳。但他并没有从此自弃,而是投入到创作中去,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他在屈原骚体的基础上变化出一种新体裁----赋,虽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算是不辱没师门了。其作品文字华丽,对事物刻画入微,像他那篇名作《登徒子好色赋》所塑造的“登徒子”形象就非常成功。

  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引用了“楚南公”之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所说的“三户”,指的是楚国昭、景、屈三大王族。春秋战国时期,兴化先后隶属吴、越两国,最后并入了楚国的版图,故名“楚水”,传说是楚将昭阳的食邑。昭阳,便出自楚国赫赫奕奕的昭氏王族;自昭阳时代起,兴化的历史正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阶段,因此昭阳被公认为兴化的人文始祖。

  据历史学家考证,昭氏是楚昭王熊轸的庶出子孙,后代以其谥号“昭”为氏,故称昭氏;昭与“召”、“邵”为通假字,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战国青铜器)所镌“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铭文,说的即是昭阳伐魏的事迹。

  昭阳家世非凡,先祖昭奚恤任楚宣王时的令尹,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狐假虎威”便与昭奚恤有关。昭奚恤是楚国纪郢(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人,因封于江(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又称为“江君”。昭奚恤一度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位高权重,且敢于直言进谏,在诸侯间颇负威望。仕于楚国的魏人江乙屡次向楚宣王进献谗言,意欲离间君臣关系。一次楚宣王问群臣:“听说北方的诸侯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应答,只有惯于诽谤昭奚恤的江乙上前说道:“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有一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绝对不敢吃了我,我是上天派来领导群兽的,你如果吃掉我,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你若是不信,不妨跟我到森林里走一遭,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老虎受了欺骗,就和狐狸一道走在森林里,群兽见了它们,唯恐避之不及、吓得四处狂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误以为真的是害怕狐狸,因此轻信了狐狸的花言巧语。现今大王疆土方圆五千里,拥有大军百万人,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说,北方诸侯并不是害怕昭奚恤,真正害怕的是大王的军队呀!”

  昭阳,又作昭扬、亦称昭子。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国发兵进攻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彊,“尽取吴故地”,使得兴化正式纳入了楚国版图。可能就在此时,因兴化一带多湖荡大泽,故冠以“楚水”地名。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即《鄂君启金节》所镌“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昭阳以大司马(楚国最高军事统帅)身份率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襄陵等八邑,史称“襄陵之役”,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昭阳本欲乘胜追击,转兵攻打齐国。齐威王听说楚军来犯,慌乱之中意欲出兵迎战。当时身在齐国的秦国使者陈轸主动请命,提出帮齐威王游说昭阳,使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免此战祸,齐威王当即应允。陈轸遂代表齐国去往楚营,一番寒暄过后,陈轸故意探问昭阳:“将军这次伐魏大获全胜,楚王大喜之下一定会给你加官晋爵,窃不知楚王会如何封赏?”昭阳志得意满地说:“不瞒先生说,官职为上柱国、爵位为上执珪。”陈轸追问道:“那还有比这两个官爵更尊贵的吗?”昭阳不假思索地说:“那就只有令尹了!”陈轸接着他的话又问:“如果将军此番战胜了魏国,再一举打下齐国,那么有此两份功劳,楚王是不是应该封您为令尹呢?”昭阳一下子被问住了,半天不吭一声。陈轸见时机已经成熟,心下暗喜,微微一笑说道:“最近楚国有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不知将军可曾听过?”昭阳心知其暗有所指,拱一拱手说:“先生不妨讲来听听!”于是陈轸就向他讲述了“画蛇添足”的故事。陈轸说,楚国有三个人比赛画蛇,规定谁先画好一条蛇就可以饮下一杯美酒。其中有个人首先画好了,他见另两个人还在慢慢描摹,一时技痒,就给蛇又添画上几只脚。就在这个人多此一举给蛇画脚的时候,第二个人已经顺利完稿,举起美酒来一饮而尽。第一个画完蛇的人十分生气,他暴跳如雷地嚷道,蛇明明是我先画好的,你怎敢抢了我的美酒?第二个人理直气壮地声辩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硬是给它添上脚,既然你还没有画结束,第一名自然归我了。陈轸讲完这个故事,昭阳在一旁默默沉思。陈轸一语中的地说:“现在将军您就好比画蛇添足之人,战胜魏国是一份封赏,再胜齐国还不是同样的封赏?楚国不可能设两个令尹!可如果攻打齐国一旦失利,就会前功尽弃,弄不好楚王还会降罪于您,断送了将军一世的英名!何不趁此机会,见好就收呢?”昭阳思之再三,觉得陈轸所言句句在理,便急流勇退,下令撤军回国去了。昭阳回国后的次年(公元前322年),继昭鱼之后被楚怀王任命为新的令尹,前后任职约十年左右。根据明嘉靖《兴化县志》记载,周慎靓王时(公元前320年-315年),兴化一带被封为昭阳食邑。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早年被楚相怀疑盗璧而被笞受辱之事,“楚相”所指何人,司马迁并没有指明;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创作《东周列国志》时,据此编撰出了张仪与昭阳的一段恩怨:昭阳因伐魏有功,被楚王赏赐以传国之宝和氏璧,昭阳得了和氏璧,难免要对外炫耀一番。一日,他在赤山深潭边大宴宾客,宴会时捧出和氏璧供众人传观。宴会将散时,潭中忽有大鱼跃出,足有一丈多长,群鱼纷纷随之跳跃,大家一齐拥上前去观看,惊叹为平生未见的奇观。不久乌云陡集大雨将至,昭阳吩咐撤宴,将和氏璧收回椟中宝藏。谁料和氏璧在传送时竟不翼而飞了!大家乱作一团,昭阳更是心急,回府后命门下客挨次盘查,嫌疑最终落在贫穷落魄的张仪身上。张仪因此被昭阳打个半死,但是并无偷盗之举的张仪抵死也不招认,同时昭阳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张仪是偷盗和氏璧之人,于是就将他放了。张仪的妻子嘲讽张仪说:“我叫你不要去学人家游说,好好在家务农,不然怎会取今日之辱?”张仪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舌头还在就有用武之地!”到底是谁盗走了和氏璧呢?成了一个千古谜团。张仪养好伤以后直奔秦国,在师兄苏秦的暗助下见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发现了张仪的才能,聘请他为秦国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之策。扶摇直上的张仪立马给昭阳递去一封书信,信的大意是:我当年并不曾盗你的和氏璧,你却命人鞭打拷问于我,使我受尽了屈辱;现在你给我听好,你要好好守着你的国家,这次我要来盗你的城池了!可就在张仪将要报复昭阳之时,昭阳却病故了。多年后,和氏璧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赵国,它的拥有者是赵国太监缪贤,赵惠文王贪图此宝,遂将其据为己有。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重现于世,派人给赵王送上一封信,声称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接下来,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

  昭阳殁后,就近安葬于封邑。据说为表彰他的功勋,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的“山子”(良马名)作为其谥号,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为“山子庙”,将其安眠之地称作“昭阳山”(简称“阳山”),阳山所在的村庄命名为“山子村”(即今北山子村)。明万历《兴化县新志》有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之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所称‘山子庙’者是。”历史上的昭阳墓是一座高三丈、周长二十余丈的高大坟丘,在河湖万顷的水网平原上,颇似一座卓然而立的小山,故而以山名之。每当红日西沉,如血残阳映照在古冢之上,洒向茂密林木,映衬着“九龙口”(九条大河)水面的粼粼波光,形成了“阳山夕照”的美景,被明代大学士、邑人高穀列入其评定的“昭阳十景”之中。墓前的山子庙正殿供奉着“山子府君”的塑像,两旁抱柱楹联为“渤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山子庙被女尼占用,改为佛教庵堂,增祀观音,成为仕女烧香求嗣之所。延至清代,清明往山子庙踏青求嗣已衍变为一项民俗活动,郑板桥恩师陆仲园的词作《辛巳清明》记录了这一风习——“清明节,僻县也人忙。十里红裙山子庙,一船春酒郭家庄。两岸菜花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居住在山子庙的僧人福田对庙宇进行过一次重修,这时的山子庙已改名“香山塔院”,即震华《兴化佛教通志》所称之“香山寺”。

  正是以昭阳食邑的传说为历史背景,兴化才有了“昭阳”、“楚水”、“阳山”之别名。唐代在海陵县(今泰州)北境设昭阳镇,宋元以来渐趋繁华的兴化城,就是在昭阳镇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十朝代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07063/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