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也称“永洪宣盛世”“永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漠北,一统天下。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永乐年间,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与总结;BJ、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相继发达、兴旺、繁荣。其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采取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改云、贵、川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HLJ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戍边;周边安南、暹罗、朝鲜等均系藩属国。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这段时期为“永宣盛世”。
(概述图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画像取自《明朝十六帝》)
背景介绍
时代特征
永宣盛世出现在十五世纪上半叶,所处的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这个历史阶段具有以下时代特征:
第一,在封建社会晚期这个时期里,无论是封建的经济,还是封建的政治、文化都还在发展,或者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上,垦田面积增加迅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进,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匠籍制度逐步废除,手工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改进,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商业中心城市出现,中小城市不断增加,长途贩运的发展、国内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形成规模。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君权不断扩大,改革地方权力机构,使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中央;改革中央权力机构,使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皇帝;设置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推行里甲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封建法律进一步完善。文化上,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心学出现,实学成长;应用科学发展;市民文学繁荣;总结了古代文化,实行专制主义文化统治。所有这些,都说明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进入垂死阶段,其内部机制还有一定活力,封建制度还在发展。
第二,这个时期毕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发展期,封建制度一方面虽然还有所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封建制度却已经开始崩溃。这个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封建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并且日益没落。这个时期土地兼并激烈,逐渐集中,地租剥削和徭役负担沉重,大批农民纷纷破产,流民增多,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续不断,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反抗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的土地制度,标志着农民的反抗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君权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宦官和权臣的专政,以及吏治的败坏,加上财政枯竭,边患严重,因此封建统治经过短短的鼎盛期之后,就进入了它的衰弱时期。封建统治日益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救,曾进行了某些改革,但是却扭转不了封建统治衰败的趋势。这个时期,封建制度虽然没有完全崩溃,但是崩溃的趋势已经开始。
第三,封建社会晚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就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和民营手工业的迅速成长,封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雇工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历史前提。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尚存意见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至明末清初曾一度受阻,18世纪以后,又有所发展,而且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中也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建立起来。
永宣盛世正是在具有这一十分鲜明特征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即明王朝统治的初期出现的。
明初历史
明王朝的统治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过猪放过牛,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明太祖到明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这与明太祖开启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皇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
政治
迁都BJ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BJ,就开始建造紫禁城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完毕。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将明朝首都迁到BJ。从此以后,BJ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