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虽然有着同样的外型,但莱昂政治眼光之锐利和老辣,不是艾德蒙能相比的。这二十年来他的长进远远比艾德蒙要大,他能登上沃夫兰的王位、能说得出这样一番话,证明他并非只是如外表看上去那般的粗鲁武夫,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绝对不低的政治头脑。
但这一点上,艾德蒙反而让莱昂失望了。艾德蒙的花岗岩脑袋就是开不出窍,谁来说也没有用,他反正是绝对不会去想、去碰那个无数人拼了命去抢的宝座的。不仅如此,而且他认为,任何鼓动、怂恿和拉拢他让其往那个位置上去靠,都是对他的侮辱!
他虽然自我感觉上,已经原谅了他父亲;但心底里他还没有,而更多的,他还没有原谅他自己。他不想要来自他父亲的任何馈赠,不想继承他任何遗产,他还一直很庆幸自己无论外在还是性格都没有一点点像亨利四世。
因为当初,是他的父亲将其随手一丢、不管不问,现在任何来自他父亲的东西,他都恨不得随手一丢、不管不问。(小克里斯蒂娜除外)
莱昂见无法说服艾德蒙,他就告诉艾德蒙,既然如此,那么北方的未来,就只能靠北方人自己去争取了。他自己去联系帝国北方八省,并鼓动边境军团调转枪头,乘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起杀往中央大陆。直到帝国承认北方八省脱离梵诗,北方人可以重新做回自己的主人。
中土从来都没有真正打败过北方,帝国是靠着卑劣的收买和分化北方,才支撑起的边境安宁,只要北方人重新团结起来,帝国也不过是一只待宰的肥羊。
这样就把艾德蒙给激怒了,帝国和沃夫兰是盟友,两国已经近两百年没有交战,两家皇子王孙还都沾亲带故的,莱昂现在这么做,就是要找梵诗开战啊!这是对两国两百年来深厚友谊的背叛!艾德蒙性格上接受不了背叛。
莱昂这是要逼着他们两兄弟决裂于战场啊!
莱昂虽然也不忍看到兄弟相残,但他看事情的角度远远比艾德蒙高远,这绝对不仅仅只是两家皇(王)族之间的私事,更重要的是关系整个北方人民的未来,所以他只能与艾德蒙在战场上再见。
临走前,莱昂告诉艾德蒙,说到背叛,他艾德蒙才是梵诗最最大的那个叛国贼!中土的战火原本根本不会发生,只要他肯去坐皇帝的位子。是他自己意气用事,丝毫不顾大局,才导致了帝国的内战,他不是卖国贼,还会有谁?
艾德蒙被说得无言以对。
接下来五年中,艾德蒙和莱昂不得不在战场上刀兵相见。
艾德蒙的政治嗅觉明显没有莱昂的敏锐,莱昂的理念在北方三国和帝国八省中深得人心,帝国架在北方人民头顶上的刀已经举了两百年,北方移民在帝国的二等公民地位也维持了两百年了。“北方人自己当家做主,驱除帝国压迫”是一个非常有群众基础的口号。
虽然帝国在北部,也同样部署了一部分中土人组成的军团,但相对来说,这些只是北征的辅助兵力,镇守北方的主力一直都是由北方移民组成的。虽然这些北方移民边境军团的高级军官无一例外都是中央帝国委派来的中土人,八位总督更是如此。
可基层士兵、下级指挥官全是北方移民。上面的命令传达下来,下面执行多少,还得看下面配不配合。
沃夫兰不断鼓动北方八省独立,帝国总督们不得不派军队进入沃夫兰,和“百年友邦”开战,但底下的士兵交战时并不出力。
只有莱昂的喀隆边境军团自上而下的指挥调度没有出问题,有艾德蒙在军中压阵,他冲到哪里,喀隆军团就杀到哪里,毫不含糊。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开始不断的变化。南边帝国的内战在僵持着,对北方八省顾及不暇,边境军团原本丰厚的军饷,因中土混乱局势,无法拨往边境八省。
八省的北方移民军团就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北方人要自主独立的苗头越来越严重,不断发生底层士兵杀死中土高级官员的叛乱事件。
几位总督和那些高级军官,想要通过暴力镇压来阻止叛乱,但反而引来更大的反抗。只能靠艾德蒙一个个省的跑去灭火。但他无论去哪个省,军队基层都一个态度:让他出来主持大局,北方八省从此必须跟帝国割裂关系,不再受中土的统属。
艾德蒙夹在总督们和移民们之间,两头都为难。他不可能将所有北方移民都列为叛国者去一个个讨伐,他所能做的,只有保护好北方八省土地上的中土人,和护送中土高层人员安全出境。但如此以来,帝国在北方的统治就被瓦解了,北方八省事实上独立了。
这下艾德蒙知道,莱昂赢了。莱昂用舌头就轻松战胜了自己的刀斧,两人甚至都没有在战场上面对面交战,莱昂就获得了大胜!而自己一败涂地。
中土人将艾德蒙视为叛国者,因为他没能阻止北部边境省份的叛乱;还“助长”了八省的独立。北方人还是视他为英雄,因为他“赶走”了帝国统治者,使北方人的自由、还有土地回归到北方人的手中。
艾德蒙心里头挺别扭的,第一他压根没有叛国,第二他也压根没有“解放”北方,这两个名头放在他头上令他浑身都不自在。让他吃不下,睡不香,打起架来都没劲头了。
他突然失去了战斗目标,空有一身蛮力,钢铁般坚硬的拳头,却不知道挥向何处。
魔法纪元八百二十七年,这是艾德蒙生命的终结之年。
北方三国,帝国八省的军事首脑会聚于喀隆,这么多人大老远跑来,他/她们的诉求都只有一个:让艾德蒙称帝,带领北方大军,南下横扫中土,拿下圣-婆若明!
这触及了艾德蒙的底线,他隐约知道这是莱昂在幕后推导这一切,真正想当北境大帝的是莱昂。他让莱昂出来,将这份野心当众说出来。
莱昂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当着大家的面,让艾德蒙做出选择:是要做一个中土人,还是北方人。如果艾德蒙还认自己的嘉布瑞尔血脉,认自己是北方人,还认莱昂为兄弟,那么就接受所有人的诉求,带领北方勇士们南下中土,为北方的后世取得永世不忘的胜利。
艾德蒙大声呼吼自己这辈子都是北方的人,这辈子都不会丢北方的魂,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来证明这些!同时,莱昂别想指望冒着他的名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他心中的坚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强加给他任何他不想要的东西。
他要和莱昂进行一场生死对决,他若赢了,不准再有人提让他当什么皇帝、什么南下圣-婆若明;如果他输了,你们谁爱当皇帝谁去当。
莱昂接受了艾德蒙的挑战,他这么做是为了北方,他必须接受这个结局:艾德蒙和他,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
两人进行了一场昏天黑地的对决,从少年时起两人就每次打架都豁出命去,这一次最终对决也同样如此。
盾打碎了,扔掉;剑打断了,扔掉;最后是拳头对拳头,前额撞前额。
两人都将对方打得不成人形,浑身是伤、满地是血。但这一切并没有结束。
艾德蒙、莱昂;喀隆的猛虎、罗维克的强龙,这两头猛兽,今天只能活下来一个。
两人都即将筋疲力竭、站立不稳时,莱昂突然按住了艾德蒙的一只手,劝他停下来,说自己可以认输、可以把命交给艾德蒙,只要艾德蒙能答应自己,不再推脱自己本来应该肩负的责任。带领着北方勇士,重新为北方夺回辉煌。
艾德蒙拒绝了,他也希望看到北方辉煌如日中天,但他绝不愿意当什么皇帝,凡是属于他父亲亨利四世的东西,他一样也不想要;他也绝对不会再回圣-婆若明,他这辈子都只想待在北方。
莱昂别无选择,两人只能硬撑着再战。可是他们俩最终双双力竭瘫倒在地,没能分出胜负。
然而,艾德蒙没有能活过这一关,他过去战斗中太过于拼命,小战小伤、大战大伤,虽然每次都能活下来,但身体内部伤筋动骨,所积累的伤病远远比莱昂严重得多。整整五天,反复昏睡、醒来、又昏睡,最后,他的生命燃烧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这些日子,他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对死亡产生丝毫的惧怕,他同样也有割舍不下的爱、还有割舍不下的人和回忆,但他更坦然,更坚强。他为自己的理念和坚持而死,他自认为死得其所。
莱昂活了下来,对此他并没有感到高兴,也没有感到痛心。本来联手艾德蒙,两人不用十年就可以带着北方大军推倒圣-婆若明。但艾德蒙至死都不肯认同他的理念,这项工作只能靠他自己来完成了。
还好,他依旧可以想其他的办法。他找到了艾德蒙的长子,梅沃夫-阿尔佛雷德(0803~0879),荒之骄狼。艾德蒙的号召力,随着他的死,转移到了他的子女身上。而梅沃夫出生在北方、长大在北方,其在精神认同上是完完全全北方化的,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帝国人。也没有他父亲抗拒帝位的心理负担。
艾德蒙当然是帝国北方移民心中不二领袖人选,但是艾德蒙既然已经不在了,那么光环就只能落到了二十四岁的梅沃夫头上。(艾德蒙还有一个小儿子,泰奥菲勒-阿尔佛雷德,此时年值二十,尚不足以担负起扛旗大任,不过也参加了南征的大军)
莱昂将梅沃夫推上了北方联军的领袖位置,两人统领北方三国和原帝国北方军团,以拥戴梵诗帝位的真正继承人:梅沃夫登基为由,踏上了征程,去往久违的中央大陆。和帝国的内战份子们一起,加入到摧残繁华中土文明的行列。
魔法大帝亨利一世用土地和黄金收买来的北方军团,保了帝国北方两百多年安宁。现在,却要成为帝国的催命符了。
非常奇怪梅沃夫怎么会同自己的“杀父仇人”结盟?
实际上,二十多年来,艾德蒙家和莱昂家的私交甚好。两人也不是因为私仇而发生决斗,艾德蒙和里昂的战斗属于对北方人而言较常见的不同观点间的碰撞。在北方,即便是亲兄弟之间,意见无法调和之后,只能迫于无奈诉诸于武力比斗,这类事件不时会有。决斗之前,两人都已经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立过誓言,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人倒下,那也是神的旨意。既然神已经定下了主意,必须要接受那个结果。不需要去记恨。
况且,对于两人理念上的冲突,梅沃夫甚至更愿意站在莱昂的那一边。
当艾德蒙葬礼的那一天,莱昂来到他的家,梅沃夫接受了神的裁决,没有记恨里昂的杀父之仇。里昂直言他需要艾德蒙的传承,一位心中驻着北方魂的阿尔佛雷德来领导整个北方,征服中土,以雪北方两百年来之大耻。
梅沃夫也欣然接受了邀请。
对于艾德蒙的遗孀,和留在家中的三个女儿(两位亲生、一位收养),莱昂想要送她们去往沃夫兰的首都生活,但艾德蒙一家将艾德蒙火化安葬后,不愿离开他的埋骨之地。莱昂只好作罢,不过他还是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们接到了这里,让两家人成为邻居。
为日后两家联姻做好准备。
如果一切都按照莱昂的计划,未来,梅沃夫会登上梵诗帝国的皇位。而他自己,则会成为北方的共主。届时沃夫兰将成为统一北方的帝国,跟梵诗平起平坐。
两家再合力扫平南方大陆。
那么整个魔法大陆将跪拜在阿尔佛雷德、嘉布瑞尔联盟的脚下!
不过莱昂却忽略了一个不起眼的因素:克里斯蒂娜-阿尔佛雷德!这个此时年仅九岁的小女孩,日后的书写梵诗新历史的最关键的钥匙,早晚会落到这个小女孩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