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人脸色赚钱的环境下,娱乐公司真的没有那个动力去办什么艺人训练班。
当利润无法覆盖成本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就是笔亏本生意。
没有人会做亏本生意。
事实上就连香江那两家垄断地位的电视台,也在利润空间缩减之后,早早就停办了艺人训练班。
连能把成本压缩到极限,最大化压榨艺人价值,并依靠自体内循环将可能存在的损失控制在能接受程度的电视台都没有余力继续办下去,娱乐公司就更没那个能力和动力去办艺人训练班了。
秘书预料到了自己老板的想法,毕竟这个想法成益内部早就有过讨论,也确实因为林盛所说的那些因素而被放弃。
“老板,今时不同往日了。”她淡淡一笑,提醒道:“我们现在有一条可行的成名路。”
“通过这条成名路的操作方式,我们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就能推高艺人的价值,并变现。”
经她这么一提醒,经验丰富,也被丰富的经验限制了思路的林盛一下子就反应过来。
他激动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水都被震洒出茶杯:“没错,今时不同往日了!”
“香江就那么大一点,即便垄断了又能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更何况上世纪的变现手段也不多,除了影视剧就只有一点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广告代言。”
林盛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
以前香江娱乐业,一部电影,顶天了也就几千万票房。
这已经是年度票房前几的数据了。
跟院线分账下来,出品方的利润还要再缩水。
所以那会儿两大电视台很少拍电影,因为对他们来说,电影的性价比不如电视剧。
上世纪香江能赚几千万的电影屈指可数,但是能赚几千万的电视剧比比皆是,出个特别优秀的爆火剧甚至能赚上亿。
并且电影的投资额也比电视剧高得多。
一部电影投个几百上千万刚刚够演员片酬,这钱拿给电视剧已经够电视台拍出一部甚至更多的精品剧集。
电视剧才是那两家垄断电视台的利润支柱。
代言广告就不说了,那会儿一名艺人的代言费有个几百万已经是天价了。
对于电视台来说,还不如夜间冷门档期的广告费赚的多。
所以那会儿电视台开办艺人训练班为的就是培养更多的电视剧从业人员,为他们拍更多的剧赚钱。
电视台能从艺人身上获取的价值并不多。
但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一个当红艺人的代言费动辄千万起,一部精品剧轻松就能创造过亿的利润。
电影票房浮动性很大,但是优秀电影的票房比上世纪的香江要高出太多了。
现在这个时代,十亿票房都不算什么,电影票房的上限已经被拉到了五十亿的高度。
在这样的利润空间面前,办个艺人训练班,投个几千万上亿又何妨?
有异类这条成名路在,只要出一个能力过得去,热度也不错的艺人,分分钟就能把投资成本赚回来。
其他的那都是纯赚!还能填补人才空缺!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业界就能从流量模式的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是成益的机会!
业界这几年可以说是被流量废物的恶意竞争搞的筋疲力尽。
在那些短视的公司操作下,这个行业都被玩成了金融游戏。
本来出品方拍戏,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花钱买,大家各赚各的,欣欣向荣。
然后这些混蛋搞出了分约。
平台要从演员的片酬里分一笔,不给?那你的剧我不要了。
一个平台这样做没事,可以卖给其他平台。
但要是所有平台都这样做呢?
要知道艺人的片酬可是正经公司的重要收入。
然而一个分约就把正经公司的这项收入砍掉了大半。
搞出分约之后这些混蛋还顺势搞出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挤占市场。
平台拿了分约,当然要把相应的作品摆上货架。
而同时期能容纳的作品是有限的,观众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作品。
这就让正常作品想要杀出重围赚到钱难上加难。
至于这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不赚钱……转头看看股票市场,那里有无数读作韭菜的股民被收割。
这群混蛋祸害完影视剧,连广告代言都不放过。
拿着炒出来的虚假热度去接代言也就算了,踏马的还搞低价倾销!
这让很多真实热度差不多的正经艺人难以接到代言。
广告商也不是傻的,差不多的热度,这家只要几百万,谁踏马会去选择要几千万的?
他们才不管热度是真是假,只要那张脸能成天在消费者面前晃悠,那广告效果就有了。
消费者骂再凶又关他们的产品什么事儿?
能有多少人真的去抵制?
产品打出了知名度才是真的!
黑红也是红可不仅仅只是说艺人,对于产品来说也是一样的。
对于打广告的产品来说,只要不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广告艺人的个人风评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就是有限的。
打广告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留下足够的印象,只要能达成这个目的,对于广告商来说就是成功。
但流量废物可以低价接代言,可正经靠着作品和能力一点点积累起知名度的艺人却不行。
代言价格意味着一名艺人的身价。
一名歌手或者演员要拿出多少优秀的作品花多少时间耗费多少资源才能打拼出自己的身价?
一旦降价去接广告代言,那就意味着此前累死累活拼命换来的身价全白费。
代言降价了,连带着片酬,通告费等等工作项目的薪酬也会跟着降低。
流量废物可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身价是虚的,而且他们本身也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消耗品。
几百万就能炒出热度开始赚钱,轻松就能回本,之后赚多少都是赚,这个赚不了了还有下一个。
正经艺人不行。
他们每一分身价都是用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撑出来的,而这些项目都是公司投在他们身上的沉没成本。
虽说出一部大赚的优秀作品就能赚回来,但是优秀作品没那么好出的,在回本之前少赚一笔都是亏损。
业界早几年没有意识到流量模式会对这个行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
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
但现在,林盛找到了破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