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月后,正是那十月二十五日时,才不过五更天,连那天都未亮,宫门口便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他们各自哈欠连连,有的甚至顶着黑眼圈,显然是一夜未眠。
此刻甭管是什么阉党,还是东林党,相互见了面,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
日子苦哇。
对于侍奉了两位慵懒皇帝的群臣而言,早朝二字根本就是存在于祖制之上的一项传说罢了。
万历,天启两位皇帝比他们还懒,想让他们行三朝之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在一月以前晚朝时新皇下令恢复三朝制度以后,情况变了。
一部分未见过世面的新官儿还在询问早朝制度具体如何,另外一部分上了年纪的老官已经在默默流泪了。
因为这早朝须得每日五更天起仪事,意味着许多群臣须得四更天起,不少尚书还得前一夜便想好早朝议事内容,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
左右一句话,他们从此跟那慵懒的自然醒告别咯!
而这还只是开始,三朝制度中,还包括午朝制,又是赶在人茶足饭饱,最是需要午觉之时,逼得人强作精神上朝。
最后的晚朝更不必多说,好不容易熬了一天想早早回去休息,那也是落空了,还得见皇帝议事。
仅仅实施了三天,群臣就直呼受不了了。
特别是首辅黄立极,辅臣施凤来等一众上了年纪的老官,哪里遭得住这等折磨。
黄立极更是瞬间丧失人心,群臣哪个敢再同他套近乎!
这一套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下来,这位老人家几乎成了朝堂上的孤家寡人了。
而且群臣还不敢请假,毕竟新皇才刚刚颁布这道圣旨,这时候便反对,岂不是打了新皇的脸吗?
于是众人便硬熬,熬到了一整月后,群臣相互哭诉的这一幕。
...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烛火摇曳的前路,大家看向彼此的眼神,那都是泛着泪光的。
什么朝堂上的政见不合,议事时的唇枪舌战,那些都是可以谈的嘛!
唯独这反人性的工作时间,他们是无法抗衡的。
而在灯火通明的皇极殿后殿内,诸葛亮却悠然自得。
因为这套制度对于他而言,实在是过于轻松了。
他合眼之时,正是领兵入五丈原,同司马懿最后决战之际。
那时的他太过着急,军中事无巨细,皆要过他手,经他审核,生怕有丁点瑕疵。
只可惜他是做到了不犯错,但对手亦然。
眼望着五丈原之下的渭水潺潺而流,自己却寸步难进,叫他怎能不焦虑。
于是越急越做,越做越累,乃至寿元耗尽,亦不得寸进一步,终得遗憾。
所以对于旁人来说尤为恐怖的工作量,对于他而言,不过是稀疏平常的事情罢了。
特别是诸葛亮受了群臣提醒,想要看看大明国到底还有什么祖制之时,意外发现了太祖,成祖两位皇帝留下的三朝制。
仿佛千百年后找到知音一般,诸葛亮欣然将这份制度复为了现实。
没想到后世之中,还有皇帝勤劳至此,着实令诸葛亮敬佩呐!
这份辛勤也正是当下需要的,因为大明国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
宫廷内务是首要的,诸葛亮自羁押了魏忠贤以后,就未曾走出过皇极殿一步。
因为他深知,在大整顿宫廷以前,所有太监都有可能是魏忠贤的爪牙。
既然再来一次,就更应该处处小心,绝不阴沟翻船,让这些爪牙抓瞎了眼。
所以他花费数天时间,审阅宫廷人员,复查吃空员,挂闲置的太监,将其一一辞退,减轻宫廷财政支出。
也就是这数天时间内,诸葛亮找回了原先的感觉,而且魂穿以后,他感觉自己的精力更加旺盛,足以支撑他做任何事情。
心念于此,诸葛亮便开始了对所有在京官员的考察。
所谓的考察,就是给群臣巨额的任务,让他们不得不把全身心都放在工作上。
虽说此法确实苛刻了些,但抑制党争的效果,那是极为出众的。
这几日早朝时,群臣都清静了许多,再不似一月前那样,整日在朝堂之上大呼小叫,相互攻伐了。
因为这不少人都困饿缠身,吵架的力气都少了三分。
再加上有自己主持朝政,呵斥攻伐,群臣的斗争更多转为了在奏章上相争。
诸葛亮要的便是这样的效果,因为他清楚,所谓党争就是资源减少,各方被迫相互倾轧的结果。
昔年益州疲敝之时,朝堂之上亦是如此。
国家将要危亡,按理来说,群臣本应该相互扶持,共渡国难才对。
然,事实并非如此。
有李严一派,勾搭益州本地大族,上下官员,所为的就是操控权力,以权谋私,增肥自己。
因为人人都知道,国家资源日益减少,生怕自己吃不饱,甚至吃不上。
所以贪婪暴食者不断,党争亦是因此而起。
此刻的大明国也是这般,国力越是颓危,争斗越是不断。
这一点,诸葛亮看得清楚。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另外一件大明国特有的事情。
那就群臣太闲了。
这份闲是相对于其他朝代,相对于太祖,成祖时期的。
别说群臣了,就是宫内的小太监们,历经万历,天启两朝,心态上总有一份闲。
那便是认为皇帝无论做什么都不过三分钟热度,过不了多久,皇帝便会藏于后宫中沉溺,不理朝政的。
诸葛亮洞悉之后,会心一笑。
既如此,何不让所有人都动起来,散了这一份闲心先?
于是他便以身作则,以勤苦为路,先恢复三朝会制度,逼得群臣将一颗心放在工作上来,叫他们没精力斗争,疲于应对各类琐事。
这平抑党争的第一步,也就办到了。
可诸葛亮清楚,无论再怎样勤奋依旧掩盖不了大明国颓废的趋势,唯有止住衰败,增收增肥,让所有人都能吃上一口饭,才有可能真正平抑党争。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便是增加税收。
大明国的税收太过畸形了,各地农民税收占比极高,各类商贾,矿产等税收占比极低。
哪怕是在张居正改革时期,情况依旧。
而在张居正之后,随着他的改革制度被渐渐废除,税收减少,神宗皇帝不是没有下旨收缴过江南地区的商税,矿税。
只是各级官员疯狂反对,最后更是人亡政消,到天启朝时,这些税务全是断了。
于是这大明国的税收,便尽数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当改,必须得改,否则又一个黄巾之乱就要兴起了!
心念至此,诸葛亮便去翻阅了一下天启朝的具体税收情况。
这一看,真叫诸葛亮看出点东西来。
因为他发现,魏忠贤这个人的名字,居然也出现在了税单之上。
那文书记载的是,天启五年六月,魏忠贤领皇命差人前往江南地区收三地矿税,缴税百万,遂返。
仅这一条,便足以令人推敲了。
正在此时,王承恩揉着逐渐发黑的眼圈走了进来,强振精神道。
“皇上,您怎么又是一宿没睡啊?早朝又要开始了,要不然今儿就不早朝了,给您好好休息一下啊?”
诸葛亮这才回过神来,没想到稍微一查账便过了大半夜。
他摆了摆手,直言道。
“左右我还精神些,早朝继续吧!”
“遵旨,奴婢这就去禀告群臣。”
诸葛亮点了点头,也换上了常服准备上朝。
他想看一看,这群臣对增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