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我要介绍一下我的作品创作过程。
关于这部“伴师”,我一直都想描写一个完美的圆梦的世界。
对于开局就从主角小时候写起,也就是十一岁的女孩,相当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小学生。
在进入学院开启学习生涯,历经一年多的学院学习(加上秘境历练),整个过程没有一笔带过,而是详细描写了这其中的因果,还有孩子们的天真善良,亲情、友情,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的节奏较慢,代入感较差。
即使很多人都经历过童年,但在进了社会后,思想和观念都变得成熟了,受到同龄和高龄社交群体的影响,没有人会认真把自己代入到一个十一岁女孩的身上,用她的视角去看世界。如果主角是个重生者,拥有重生者的思想就不一样了,偏偏主角不是重生者,所以代入感就差些。
节奏慢的原因,也是在年龄上,毕竟这部作品已经更新到了将近四十万字,时间才过去一年,主角的年龄虽然增长了,但也才十二岁多一点,没有很快成长为步入社会的青年,影响了前面的代入感。
本来按照一般的网文创作,尤其是玄幻创作,一两年都是轻轻松松一笔带过,然后再根据修炼者的寿命延长,主角成年后的时间基本可以不用在意,因为成年后容颜不老,寿命以万年为单位。
除了节奏感和代入感,我觉得文笔也欠佳,整体文风过于轻浅,相当于轻小说,小学生也能看的小白文,希望这种文风可以吸引到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吧,然后我必须备注一下: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的陪同下阅读(学习了某影视作品的提示,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也许根本没有必要备注)。
说实话,写了这么久,我没遇到任何一个编辑会跟作者说“代入感不强”和“节奏感”,以及文笔不行的原因,因为他们只会照着感觉走,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也就拒签,毕竟连他们也没找出个答案,亦或者他们只能用抽象的词语告诉你,却无法形象的描述出来(表达能力不行,也就没法让别人听懂,更没有办法指导别人改文,只是机械式感性审核。尽管不能排除别人对抽象理解的不一致和模糊性这一因素)。
根据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喜欢描述较多的语句(形象性),而成年人则喜欢概括的语句(抽象性),这就决定了未成年人喜欢轻浅易懂小白文,而成年人喜欢有内涵又成熟的老百文。
形象的小白文让人一目了然;抽象的老白文就有些让人感觉好像是那么回事(从未成年人的角度看来模糊笼统),或者就是那么回事(从善于交际的成年人角度看来明确简洁)。
综上所述,想要让更多人看懂你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这个表达能力就得提升上去,以应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小白文与老百文各有优缺点。
多学习点心理学是好事,尤其是考取教师证的必学科目,我感觉收获良多。
在这部小说作品的创作更新到第一百一十六章规则秩序后,“仙神的庇护”已经被我形象的表达出来,深入浅出,以求任何人都能看懂其中的道理,毕竟让读者看不懂就相当于是在做无用功,无意义。
写完一百一十六章之后,我就开始学习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两本书的知识面广,内容高度集中,其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能力给了我不少启发,为我创作《学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伴师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文《行明志》和《学说》。
创作行明志时,我想到了华人华裔、马来西亚和移民,再联系自身所学。
创作学说时,我联系了小说前面提供的很多线索,如:白墙、蒂苼学院、九九圣贤、神洲、天道、地法、水文等,再联想到自身经历,以及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某个画面“忽闻大生教小生之言”,接着想到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再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师说》,最后结合那时所学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是终生学习者,我便有了感悟:学习之道,成师之道也。
开始,我是有创作“学说”的想法,便开始准备,即使万事开头难,我还是坚持努力,在草稿纸上记录素材,想要创作出一篇独属于《伴生系统之极品星玄师》的古文,一部比《行明志》更有归属感的作品。
于是,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在两天内,进行烧脑创作,不断推敲,灵感碰撞,自由发挥,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创作出来了,不愧是我的一大成功。
另外,我要补充说明一下小说中的某些情节。
我记得在金石秘境篇,曾有过一段蓝弦乐的自我介绍,那时蓝弦乐直接引用了一句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我没有备注,后来想想刘禹锡的那首诗那么有名,除了小学生或者初入初中的学生不知道以外,一般人都知道,所以我就没有必要备注说明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这首诗还有一句名句,我小学时期就背过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最后,我没给刘禹锡备注,却给李白的《将进酒》备注了,这是情节需要。
多学习点心理学还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