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道先生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节序如流,定阳湖空出之后,自旧有的谷地上繁衍出一座小城,关于先贤们的掌故在这里绵延相传,终于,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上古传说——教人惊叹,令人回味,凡涉足小城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她吸引,口口相传着她的神秘。

  其实,传说并未远离。

  传说,将被验证。

  新的故事,在这片被神话濡养的土地上开始了。

  时值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某个春日,界休城外。

  暮色四合,一辆敦实的牛车正顺着浓荫匝地的驿道行进着,厚重的牛蹄没入黄土复又抬起,溅起些微轻尘。

  车檐下,身着粗布襦裤,面貌开阔的壮汉随意松紧着缰绳,他头顶灯笼的正中,写着个黑墨墨斗大的“尹”字,青色幔布由拱形车顶垂下,赶车的壮汉不时回过头去,同幔布内的人搭着话,悬在车角的铜铃兀自摇摆,清脆响声遮住了车上的细言絮语。

  约酉时一刻,牛车驶出了县城的迎翠南门,已约莫走了二十多里,进入洪山村地界。

  老牛识途,驾轻就熟地拐向一处更高的山丘,土路两旁翠微遍布,随着进山越深,夹杂了草根气的辛湿味越发浓郁,片刻之后,已能瞅见远坡上如豆的几粒烛火。

  牛车吱呀吱呀地上坡,在一户农家院前停下来。

  壮汉跳下车,麻利地支过梯凳,自车上扶下一位形容清癯的老者,并提醒道:“父亲,小心脚下。”

  老者姓尹名横,曾做过城中“华岩馆”——郭宅的管家,数年前,他告老辞了差事,携家小回到洪山村。说是告老,也终究耐不住闲散,便应里长恳邀,兼做起村里的“水老人”,看护打理村中水源,所幸腿脚还灵便,行事又公正持重,也堪不负众望。

  除却年节时分,尹横隔些日子便要回老东家探望走动,陪郭家老太公絮叨家常,每回都由独子尹毓川赶车接送。

  身份上,尹家对郭宅来说是旧仆,实则堪比世交挚友。

  紧挨尹家院门根处,蹲着一棵翠盖亭亭的老槐,此时月上树梢,如同荧白玉盘上盛着数支葱茏的花叶,含蓄素雅,有些意趣。

  尹横下车站定,院门景象悉数落入眼底,不觉将行途劳顿驱散了大半,他欣慰地笑道:“毓川,你看,真正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哪”。

  “哈哈,”尹毓川自去卸牛车,这时远远飘来一句,“还是个挺大的草窝!”

  老人面色温润,垂落下来的眼角略显老态,脊背也有些佝偻了,但颌下及胸的长须却丝毫未见零乱,他伸手掸了掸袍襟下摆,朝着自家院门缓步而来。

  “阿翁!”随着这声清朗的呼唤,一个约莫十多岁的少年从门前树荫下急急摸索出来,双手下意识地往前探了探,虽说这少年双目均患眼疾,手中却无竹杖等物,步形也颇为齐整。

  少年身后,忙慌地跟出个年轻妇人,展颜招呼道:“父亲可回来了,赶这一路累了吧!毅儿别闹,快让阿翁坐下歇息。”

  此妇人正是尹横的儿媳,村里年青些的媳妇们多唤她秀英嫂。

  向晚之后,尹家人常在院门树下的石桌旁品茶,受享歇凉的惬意。

  尹横想起了什么,轻轻自袖笼中取出两包糕点,递给孙儿尹毅,一贯宠溺的口吻:“馥逸斋新出的糕点,甜着呢!”

  尹毅嬉笑着接下,谢过阿翁。

  祖孙俩亲热地在石桌旁坐下,秀英忙把散落在桌上的细小花叶抹掉,摆上糕点茶具,拎来滚热的茶壶,倒上新煮的茶粥,茶碗中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茶煮的火候刚刚好呀!”尹横端起来轻啜一口,立觉倦解慵除。

  “唔,好香的点心,那一包我没拆,改天要到‘水沟’取料子,正好捎给霓夫人她们尝尝。”秀英细看公公神色,郑重问道,“对了父亲,那个——老太公老夫人,他们身子还好吧?”

  这当儿,尹毓川返转来,大步踏到桌边,端起茶碗咕咚咚喝干了,一抹嘴,先沉声答道:“噢,还好,回来之前,父亲他还在老太公屋里聊了半日。”

  他黝黑的面皮泛着红光:“听管家张伯说,前些日子,贾县令刚到任不久,便携府衙众人前来郭宅拜谒过,之后自己也来过数次,你知道,老太公是不常方便会客的,于是连老太太都请出来会过一次。”

  “这新任的明府到了大宅,”秀英有些迟疑地看着丈夫,“可曾提起过石门子?”

  尹毓川点头默认。

  尹毅听得十分专注,炯黑的眼珠徒劳地瞪着,微微震颤,巴望多听大人们聊些“石门子”的掌故,他从小知道,“石门子”指的是少姝姑娘高祖——郭林宗先生墓前的石祠,因全由石块磊砌而成,其门亦由青石所制,乡里便以“石门子”代称。

  郭先生名泰,字林宗,所设华岩馆,是当地最负名望的私学,经后人承藉累叶,百年不废,有了这层渊源,郭宅一直为官衙所倚重。

  “阿翁,林宗先生在界休声望隆重,如今大宅和华岩馆上下都称他‘有道先生’,是有什么缘故么?”

  尹横听了,即将茶杯放下,耐心地为孙儿解惑:“阿翁大概知道,林宗先生少年之时曾游学京师,以才学名重洛阳,传闻他博通上古的‘三坟五典’,有极其不凡的“人伦鉴识”,于汉末年间被推为太学生领袖。哦,所谓‘三坟五典’,这可有讲头了,‘三坟’说的是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说的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都是最早的古籍。”

  “了不起,了不起!”尹毓川连连赞叹。

  “是啊,”尹横那神情语气,完全是与有荣焉,“当时啊,太学生们尊称以德行引人的八名士为‘八顾’,先生名列首位。”

  “都是哪些名士?”

  “那时太学留唱歌谣,就是盛赞他们品行的”尹横缓一缓,郑重念道,“天下和雍郭林宗,天下慕恃夏子治;天下英藩尹伯元,天下清苦羊嗣祖;天下宝金刘叔林,天下雅志蔡孟喜;天下卧虎巴恭祖,天下通儒宗孝初。”

  (“天下诗”:出自东晋陶潜《圣贤群辅录·八顾》,八顾是东汉时期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的称号,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为八顾。)

  “先生学成之后,不就朝廷征辟,归乡以设馆授课为业,弟子多达数千人,桓帝建和中,曾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后来,咱们界休老少便都尊称其为‘有道先生’了。”

  (举有道:“有道”是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人才通过乡举里选,最后由郡国向朝廷推举任用的制度。察举选士科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科,也称岁举,如孝廉科、茂才科;另一类是特科,即指由皇帝诏书所专定的临时举行的察举,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为避免徇私舞弊,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进行改革,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结合,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郭林宗先生比顺帝年幼14岁,于永建三年[128年]降生,他被察举为“有道”一科,应当是通过考试的,足以说明郭林宗在时人心里属于德行完善的一类人。)

  “阿翁刚说的‘人伦鉴识’,是指先生见识广博吗?”

  “哈哈,有道先生自然是见识广博,不过人伦鉴识,说的是品评人物的一种才能,那年月,在士大夫们中间,盛行鉴别人物的一种风气,有褒有贬,有毁有誉,甚至可左右朝廷选官取士,经有道先生品评过的人物,没有说论断不准的。”

  “这本事太厉害,一般人到了他老人家面前,怕是无所遁形。”秀英笑道。

少姝的山水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36653/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