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巴黎工作的时候,赶上中秋节,到了巴黎打开箱子,看到两块月饼,想想每年的年初都会答应爸爸妈妈:今年大节小节,一定请假,一定回家过,一定跟家人团圆。可是今年,我又食言了。
还是读书的年纪,曾经以为大家永远不必分离。连毕业时候,和大家分开都觉得难以难受。那时候的你们有没有跟最要好的室友约定不要哭也不要送对方?她离开的时候有没有轻轻的喊你一声,那你有没有在床上装睡呢?然后听见她拖着行李箱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上渐行渐远……
可是工作之后,才发现分离才是人生常态。和朋友分离,和人家分离,甚至和过去的自己也要分离。
做演员这个职业,我感受到的别离尤其多。
跑剧组离开家人,拍新戏离开旧剧组,天南地北的跑,于是连朋友都难得碰面。
而尤为让人感到难以割裂开的就是和自己的角色分离。
在现实生活里,我是演员白百何,但同时我又是黄小仙、我是熊顿、我是霍小岚,我是陆晨曦,这些角色可能你熟悉,或许也不熟悉,没有关系,但是她们对我都很重要,因为她们都是我生命里的另一个自己。
演员就像是存在这个世界中的异类,总是活在另一个时空当中。时间是这个时空中最宝贵的奢侈品,比现实世界要快得多,在那里每一个春夏秋冬都很短,就算一年365天也不够用。甚至比365天更短的时间里,我们就过完了一辈子。
戏里人生匆匆几十年,我们和陌生的对手戏演员,成为局中人,相识相知,成为朋友,敌人,情侣,父母,夫妻,然后又匆匆别离。我们一起随着戏剧化的情节经历人生一世的所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我们在那段时间里,成为了另一个人,过完了另一个人人生。
然而,当最后一场戏导演说:“过”,然后这段人生就结束了。
当下没有什么感觉。可回到房间,开始收拾行李,把一件件拿出来的东西又一件件放回去,才感觉到这个角色一层层的从自己身上剥离,那种感觉像是看到一个蜕变新生的自己,为此欣喜雀跃,却又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在渐渐变成昏黄的影子,慢慢退缩在黑夜里,带着淡淡的不舍的,和莫名而来的哀愁。
这样一次次的别离,让我最习惯别离,但我却最不舍得别离。
但好在,我已渐渐懂得享受当时的快乐,懂得享受孤独的时光。
有一次,和老同学聊天,我同学说:小白你知道吗?我活到三十岁了,还没能完全学会和自己相处。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让人心慌。
但我也有另一个同事跟我说,她每天最舒服的时候,就是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没人打扰地打一盘游戏或者刷刷手机。这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因为它完完全全不被打扰属于自己,忽然之间,好像就变得非常美好,好像连世界都安静下来。
我想差别大概就是在这里。
有的人回避孤独,有的人享受孤独。
但真正能让我们认识自己,让我们成长的不就是那些孤独的时光吗?在那个时刻,我们独自承受的情绪,面对没法向外界求助的困境,然后看清楚真正的自己。
网上流传了一个国际孤独等级表,把孤独用十件事情分成了十个等级,依次是这样的: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快餐厅,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人去ktv,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去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
听起来好像,这种孤独的场景看起来很狼狈,很慌张甚至有那么一点可怜。可是换一个角度看,那些一个人有能力独自搬家的时刻,一个人独自做手术的时刻,那不正是这个人拥有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的时刻吗?
唯有面对这个孤独的时刻,你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有那么多,才发现原来你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搀扶可以独立站着的“人”。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我想说,我们要做一个可以面对自己的大人,不害怕分别,永远相信自己,不要回避孤独。这才是过自己的生活。
分离没有让我们变得羸弱无助,而是让我们学会愈加强大。
孤独没有让我们变得面目可憎,而是让我们懂得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