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中原大战
当张迪带人秘密抓捕陆建山的时候,却发现陆建山已不在洛阳城内,而是在两天前带着几个属下去了孟津,说是去查探敌情。
陆建山乃是锦衣卫中原卫所的千户,共掌管十二个分所,四百多个锦衣卫探子,按理说他不应该离开洛阳,应该留在皇上身边听调,可是他却一反常态,去了孟津,这事透着怪异
张迪扑了个空,只好回报给永历,并且有自责一番,说这是一个漏‘洞’,自己没有事先察觉,罪该万死云云。
永历知道锦衣卫是独立于朝廷各级官府的官署,直接听命于自己,原本锦衣卫具有侦查、抓捕、审讯,甚至是判决的权力,不过自己以锦衣卫威权太重,重建锦衣卫之后,将其很多的职权撤去,只留下侦缉一项,而且锦衣卫的大部分探子都被布置于北方,以搜集关于清廷的各方面情报。
锦衣卫的人员构成,除了招募的以外,还有一些江湖人士,不过人数很少,因为他们成分复杂,并不能完全信任。但是陆建山和古平等人则是一个列外,他们以前就与自己相识,故此也可以信任,这才成为了锦衣卫的一份子。
不过永历也知道问题出在了何处,就是锦衣卫内部缺乏监督,各级主官对下级有完全的决定权,而下属只能无条件服从上级,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陆建山‘私’自出城,却无人敢于阻止,甚至是都没有越级汇报,致使陆建山有可能已经逃之夭夭。
所以永历并没有过多责怪张迪,而是让他继续追查锦衣卫内‘奸’之事,张迪表白了一番之后,这才离开。临走之时,永历又吩咐他对廖文希要多加注意,随便找个名义,将廖文希身边的‘侍’卫更换,因为永历心中更加不信任廖文希,不过此时正值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又忙得焦头烂额,只是没有功夫详细调查而已。
于是廖文希重新又被禁锢起来,名义上是保护他的安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廖文希不但已经失宠,而且还可能犯了什么罪过,只是暂时没有抓捕他。
张迪走后,‘侍’卫才将那瓶冰凉解暑的“山楂汤”端了上来,倒了一碗,请永历享用。
永历刚将碗端起来,汤汁还没有送到嘴边,就听到外边有人喊道:“陛下,急报”
“进来吧”
永历只好暂时放下汤碗,接着一个‘侍’卫推‘门’进来,躬身施礼道:“陛下,刚才有探马回报,孟津的清军有动静了”
“嗯?详细点说”永历说道。
“是,今天早晨‘毛’将军一共派出十个探马,其中有五个探马负责监视孟津方向,就在刚才两个探马赶了回来,说是一万八旗骑兵,连同两万绿营兵列队走出孟津,向洛阳而来,不过在距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忽然转头,向东南方向急行军,目标可能是偃师”‘侍’卫答道。
“啊,锦衣卫的探子,不,陆建山,不就在孟津吗?难道他们没有送回情报吗?怎么清军快到洛阳了,才知道?”永历怒气冲冲地说道。
‘侍’卫答道:“这个臣就不太清楚了”
永历挥了挥手,说道:“你去宣‘毛’八重、张迪来见朕”
‘侍’卫走后,永历眉头紧皱,在屋内来回走动,心里想道:“中原锦衣卫千户陆建山去了孟津,却没有传回消息,只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是他遭遇了不测,不过这个更不可能,他这个锦衣卫千户难道是白痴?会被清军抓到?第二个可能就是陆建山已经投敌,甚至有可能将有关明军部署的详情透‘露’给清军。
如果是这样,清军肯定已经掌握了明军的虚实,此次他们自孟津倾巢而出,直奔偃师,而偃师城内只有不到两万明军,却要面对六七万清军的围攻,凶险万分啊
永历在房间内走来走去,‘侍’卫走到‘门’外禀报道:“启禀陛下,‘毛’八重、张迪求见”
“让他们进来”永历说道。
不长时候,‘毛’八重和张迪走了进来,两人一前一后,依次跪倒在地,齐呼:“万岁”
没等他们二人开口相问,永历就急道:“你们知道吗?孟津的清军出来了”
‘毛’八重略微惊讶一下,而张迪不动声‘色’,其中‘毛’八重赶紧问道:“孟津的清军目标是哪里?”
永历答道:“清军很聪明,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洛阳,而是绕道去了偃师,目标就是那里”
“啊,怎么会是这样?”‘毛’八重惊讶地说道。
“锦衣卫中原卫所的陆建山擅离职守,说是去了孟津,竟然没有消息传回来,朕想他投敌之事已是确实无疑了”永历继续说道。
“臣有罪,请陛下下旨责罚”张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永历摆摆手,说道:“你起来吧,陆建山的事,以后再说,为今之计是赶紧想出对策,偃师城是洛阳的‘交’通要道,咱们的退路,如果偃师被攻下来,等王辅臣攻下潼关,他再率军东进,到时候,咱们就要面对整整十五万清军”
‘毛’八重想了一下,然后说道:“陛下,臣以为还是将方将军的人马调回洛阳,先解了偃师之围,然后再去救援张大人,如何?”
永历没有回答‘毛’八重,而是转向张迪,问道:“张迪,你说呢?”
张迪躬身答道:“回陛下的话,臣不熟悉武略战法,不敢妄言”
“都什么时候了?还不敢妄言?有什么想法,你就直说”永历不悦地说道。
“好的,陛下,臣认为清军倾巢而出,直奔偃师,他们想要攻破偃师,切断我们的退路。”
说到这里,张迪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他们肯定是听了陆建山透‘露’的消息,说是偃师空虚,我们不如将计就计,一面命令偃师的方小将军死守,另一面让方大将军快些回来,宜阳距洛阳并不远,急行军半天就到。等方大将军领军回来,再出兵奔袭孟津,将清军的后路切断,至少可以焚毁他们的粮草,到时,清军必然回返救援,我们可以半路击之,清军必败”
永历听完,立刻陷入了沉思,心想:张迪这条计策不错孟津的清军一共只有不到四万人马,如今三万人马赶去偃师,孟津只剩下不到一万人马,而且孟津是清军联系河北的唯一通道,他们的粮草都积聚于那里,如果将孟津攻下,清军必然会军心大‘乱’,如此一来,明军便有机会趁‘乱’击败清军。
想到这里,永历抬起头,对张迪说道:“张迪你的主意很不错”
张迪赶紧躬身道:“臣谢陛下夸奖”
永历转向‘毛’八重,说道:“你马上派人带着朕的手谕去宜阳,将方孝‘玉’调回来”
说完之后,‘毛’八重刚要去研磨,永历又开口道:“朕不写手谕了,就派朕身边的‘侍’卫去,方孝‘玉’认得朕身边的人,让他赶紧率军回来”
‘毛’八重和张迪闻言,赶紧去布置,‘毛’八重找到御前‘侍’卫副统领,让他派出三个得力的‘侍’卫,副统领便派出了侯‘侍’卫和另外两个‘侍’卫马上骑快马赶去宜阳。
就这样,侯‘侍’卫在半路正好遇到回返的方孝‘玉’和张英等大队明军,于是将来意告之,方孝‘玉’这才得知孟津的清军已倾巢而出,杀奔偃师。
此时的偃师由方孝‘玉’的弟弟,方美‘玉’率军把守,城中有第一军团和第四军团的两万官兵,不过偃师城小,又没有重炮,所以在面对优势兵力强攻的时候,偃师岌岌可危
方孝‘玉’归心似箭,他与张英简单地商量一下,决定由他立刻领军加速赶回洛阳,而张英则率领河南本地明军和宜阳的百姓随后而行,此地距离洛阳只有三十余里,大约三个时辰之后,张英的人也会赶到洛阳。
大半个时辰之后,方孝‘玉’领军回到洛阳城,进入城内后,方孝‘玉’下令全军就地休息,而他自己则直奔洛阳府衙,去觐见永历。
还是在原来洛阳知府的书房中,永历居中而坐,新到的方孝‘玉’坐在永历的对面,而‘毛’八重和张迪则没有座位,就站在永历的身边。
永历说道:“清军向偃师杀去,朕已经派去了探马,消息还没有传回来,还有偃师方面也没有派人来报信,朕现在都不知道孟津的清军到底想要干什么了?”
方孝‘玉’接话道:“这就奇怪了,清军确实是去了偃师,加上原来偃师附近的清军,他们的兵力达到了六万左右,按理说应该对偃师发起强攻才是,可是偃师那边为何没有动静传过来呢?”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走了进来,躬身说道:“启禀陛下,偃师那边的探马回来了”
永历赶紧说道:“快宣他进来见朕”
一会的功夫,一个黑瘦的汉子走了进来,见到永历以后,往地上一跪,口呼:“万岁”
永历让他起来,然后急问道:“你把你见到的情形说给朕听”
那汉子答道:“启禀陛下,小的骑马往偃师方向侦察,发现大队的清军在偃师城的西北方出现,不过他们汇集了偃师城北清营的两万左右的满‘蒙’骑兵后,两万绿营步兵留下,另外三万满‘蒙’骑兵调头继续往东南去了,并没有攻打偃师城,小的一直偷偷跟在他们身后,等到他们到了一个叫做凤家集的地方,又忽然调头西进,方向可能是洛阳南‘门’,小的怕耽误事,便急忙赶回来报信”
“嗯?”永历非常奇怪,心道:清军竟然过偃师而不攻,他们的骑兵继续东进,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时,方孝‘玉’大声呼道:“不好”
“怎么了?”永历很奇怪地问道。
“启禀陛下,臣刚刚与张大人分别,他的人还在路上,满‘蒙’骑兵极有可能和他们遭遇”方孝‘玉’答道。
“啊——”永历大叫一声。
(大战马上开始,此战,永历是胜,还是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