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刀的一些资料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因为有读者在书评里提到关于武士刀的质疑,我就找一些相关资料帖出来。

  对此没兴趣的朋友不用看了。

  日本刀的原料,是玉钢(我书里误写成刚玉了)

  玉钢是什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要扯到一些冶金学的基本理论.把铁矿和炭放到炉理面冶链.如果能让温度超过1500度的话.这时所得到的铁水会完全融化成液态.液态的铁可以吸收炭元素达到4~5个百分比而成为流动的生铁水.此时以空气打入生铁水将多余的炭氧化成二氧化碳来降低和控制铁的含炭量.这是现代的制钢法.

  那在古代呢古代炼钢技术的关键在哪呢在於鼓风的技术.一开始时因为鼓风技术和燃料选择的限制只能让温度到达1200度左右.此时铁矿虽能完全被还原成铁但是还不足以让其完全融化成液态.而是像麦芽糖粘稠状的多孔组织.在这种状态下的铁最多可以吸收约1.5%的炭.我们把它称为海绵铁.海绵铁品质的好坏决定在铁矿本身的品质.含磷硫等杂质少又有钡等微量元素者为高级.现在日本的玉钢就是海绵铁.当然印尼也有生产海绵铁但是因为铁矿品质比不上日本所以产品也只能卖给像我叔叔经营的铸造厂当原料.

  再来铁里面的含炭量和杂质可以由其断面用肉眼来判断.现代的炼钢厂里的老师傅用肉眼来判断含炭量可以到万分之三的误差之内.

  言归正传.日本人烧出了大块的海绵铁(他们称之为鉧)後用大铁鎚将之打碎.再由经验丰富的师傅用肉眼看铁块的断面来挑出含炭量在1.2~1.5左右杂质极少的精纯部分称之为玉钢.拿来当成日本刀的原料.其余含炭量不足或是杂质多的下杂则拿来做菜刀或农具.

  玉钢不是铸铁!用冶金学的术语它应该叫做海绵铁.铸铁温度要在1500度以上.铁矿被炭分子还原成铁.然後吸饱炭到2~6%然後完全融化成液态.再浇铸於模具里.待冷却後即为铸铁制品.铸铁含炭量极高性质通常非常的脆.但是回火後便成球墨铸铁此时就变的非常软.铸铁是完全不适合直接拿来制刀.因为它熔点低不能被锻造.

  玉钢是铁矿和炭混合後只加热到1200度左右.此时还原的铁无法完全融化成液态而是半流动状态.冷却後像海绵一样成多孔状.海绵铁不是均质的铁块.含炭量从0.2到2.5左右.把海绵铁敲成小块.再以目视依照其断面的光泽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杂质较少者称之为玉钢.

  玉刚可硬可软可韧会不会有点夸张玉钢说白一点就是含杂质较少的高碳钢,其含碳量为1.0以上,如果说玉钢是合金工具钢,或许有可能,如果说玉钢真有那些特性整把日本刀都会玉钢来打造不是很好吗可是事实事不然,日本刀在打造时,玉钢只用来作为刃铁而已,而其它部为则是使用其它的不同含碳量的钢材,如含碳量含0.7%的左下及含碳量约0.1~0.3%的包丁,就金属物理性质来说,高碳钢所得到的是硬的性质,中碳钢是韧的性质,低碳钢是软的性质,基本上这三种性质,就我所知,好像没有一种金属可以通吃的。

  把玉钢加热後打成薄片.淬冷水後再敲碎成小块.将这些小铁片用纸包好再裹上黄泥.入火锻链.让其结合成一块.再不断锻打反覆摺叠.如此可以将杂质去除且将铁块像揉面团一样揉成均质.这个过程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将含炭1.5左右的铁块脱炭到0.8~0.9左右.所以摺叠几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到刚好的含炭量时就不能再摺叠下去否则含炭量会太低.(有时是8次10次或是13,15次是为了控制成品适当的含炭量.全凭目测和经验.这是制刃最难的部分)

  ps日本揉刀术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中国唐朝的一种技术,连同刀型与铸造技术一起传到日本,所以才有唐样大刀的名称,但一但刃部的钢材一但磨光,露出内部的铁心,那把刀就没用了,所以後期才会被淘汰,日本刀刃部硬度约58-60,心才为48-50,这是一种较局部淬火的技术,但有可能会产生内应力,而且一把武士刀经过一次战争後,那把刀的寿命也差不多了,而武士刀的重量最轻900公克最重1200公克,要是超过1500或1700公克,就会对关节产生损伤,而中国刀不会,这是因为剑道的运刀法违反人体力学的关系

  想知道日本刀对上中国大砍刀时是什麽情况的话,可以去看(无限住人),里面那个天津久影用的就是中国刀法与大砍刀

  一个国家的武术与武器发展取决於那个国家的武术发展方向,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到一直到唐宋时带,都是以军事方向为主,而唐宋以後则是以民间击技为主,而日本则完全是以军事方向为主

  日本刀主要有4部份

  1玉刚2暗光花纹刚3包刚法4局部淬火,而其中玉刚就是高碳刚,是日本人发明的,虽然硬度高,但易脆,而暗光花纹刚与包刚法都是唐朝时连同刀的形状与双手剑派一起传过去的,因此当时的日本刀不叫武士刀,而叫唐样大刀,而日本人淬火时采用高温过火(还是低温回火我忘了,想知道自己去查)虽然可以提高硬度但易脆,日本刀的硬度为58-60,可以更高,但会使刀身容易折断,就硬度,日本刀是很精良,但就耐用度,完全是废物,其缺点有

  1寿命短

  在日本战国时代时,一场战争就可以换掉一把刀

  2无法修复,一但刀身有裂痕,那一把10万块的宝刀,就跟一快废铁一样,唐朝政府就是差一点被包刚法搞到破产,因此包刚法才会在中国绝迹

  3像玩具一样,易坏,在明朝时,日本刀最大的克星不是刀法,而是少林寺铁棍,当倭寇遇到少林僧人时,往往都是连人带刀一起被打烂,而在八年抗战时,武士刀一遇到大刀队时,也是连人带刀被砍成两半

  而武士刀之所以会硬度高,是因为武士刀的韧口很薄,易卷口,因此需要提高硬度,以增强耐用度与杀伤力,一个剑道高手,杀了100个人後,其刀与刀的碰撞次数可能不到一次,所以剑道最忌讳刃口相格,因此武士刀试刀适用死人试刀,而中国刀剑因为要面对许多重兵器,加上碰撞次数高,因此试刀时,是以刃口砍石头,以不卷刃为主,其注重的是弹性

  在一把刀上,这些特点是互相排斥的。坚硬的钢易碎。而有弹性、有弹力的钢是柔软的,并不能保持刀锋的锐利。中国的铁匠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坚硬和柔软的钢相结合。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其中一种叫\"包钢\"。以坚硬的、含碳量高的钢制作锐利的刀锋外表,在横断面上,像一个\"V\"字型的装入一个软钢的核心。作为核心的金属经常被折迭以提高强度,或者用锻造的铁来分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个包钢的刀刃必须由相当厚度的硬钢套子做成,不然它将在多次的打磨后失去硬度。

  (PS:因此就顶级刀剑而言,我最推崇以大马士革刚加上中国花纹刚打成的刀剑,就如我文中戚继光赠与沈波的星寒

  顺带一提,目前硬度最高的刀,是西洋刀匠打的刺刀(因为短)

  至於中国刀与日本剑谁好谁坏,我套用他们的一句话:

  中国刀剑注重弹性,而日本刀剑则注重硬度,因此无法比较。所以我文中抗倭战士是用的混铁棍和厚背大刀。理论上,当日本刀与此两种武器对砍的时候,混铁棍和大刀都回出现裂痕,但是对方的武士刀则会碎掉。)

  而至於剑道方面

  双手剑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其特点为,大开大合,利於战阵。但变化不易,不适合一般民间一对一的击技,因此一直到唐朝时以门派的形式传过去後,就被淘汰了,(国术杂志:力与美:第130期)至於剑道的技巧方面,他们注重的是:在敌人砍到我前,先砍倒敌人:因此他们注重的是速度,完全攻击,并不防守,以跟敌人同归於尽的气势,一刀杀掉对方,所以他们不需要技巧,而且双手剑传到日本时,他们只学到了型式,并没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腰的运用,因此,剑道用的是手臂肌肉的力量,而不是像中国武术,以腰部的离心力的力量,所以日本刀会那麽薄,不是技术好,而是太重他们拿不动,一把标准武士刀,重1200公克,而中国单刀则是3.5公斤,要是武士刀太重,很容易在停刀时伤手

  至於剑道与苗刀的差别,在於苗刀有用腰部的力量与反手刀,挥砍时有直劈也横扫,而武士刀则因为腰部固定不动,所以是以直劈为主,而且劈砍时,上手前推,下手微往後收,以杠杆力矩方式旋转,这时会有两个旋转中心,因此剑道的速度很快,缺点为,要砍第二刀时,要先回刀再砍,中国刀则是反手刀,因此不必回刀,

  至於抗战刀法有三种说法

  1大刀王五的鬼头刀法,请去找电影:一刀倾城:里面王五那把鬼头刀厚达1公分以上

  2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除了聘请着名武术家教授中国刀法,还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传授日本式劈刺,并且研究专门对付剑道的招式

  3苗刀刀法

  顺带一提,日本武士刀遇到大刀队之所以会死的那麽惨,是因为日本武士刀只砍人,而大刀队则是人也砍,刀也砍,当时大刀一把重达20斤,也就是12公斤,是武士刀的十倍,武士刀根本承受不了。

  (当然,实际上抗倭时的战事,中国损失也很大,一般都是靠的策略而不是武力。

  寻常的士兵和流浪倭寇一对一时,赢的大都是倭寇,毕竟武士刀的速度是绝对一流的。但是我文中的士兵已经是基本的武林高手了。再说了,这么写也是一种YY吧……)

神魔恒转决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12359/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