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术概说
我国的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狠如同恶虎。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是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急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
收持兵器的舞蹈在秦末汉初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军队中的一种娱乐。公元前206年项羽的谋士范增为了除掉与项羽争天下的刘邦,在项羽招待刘邦的酒宴上,示意手下的战将项庄在席间刺杀刘邦。于是,项庄就以舞剑助兴名,持剑舞向刘邦,准备在舞剑中找机会行刺。这时,同情刘邦的另一楚军将领项伯见势不妙,借口一个人独舞不如双人对舞好看,也急忙拔出剑,跳入场中于项庄对舞起来,暗中用身体保护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作为成语流传下来。这说明在秦朝末年已经有了用兵器舞练的一些套路动作,这种套路不仅可以单人演练,也可以双人表演。出土的汉画像中,也可以看到以对打形式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武艺动作,如:弓步扎枪、跃步前刺、歇步架剑、弓步格挡等等。
为了对付匈奴的骑兵,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
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每人都在腰间挂一口宝剑。虽然从汉代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却一点儿不像封建社会后期那些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许多文人墨客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
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特别是在开国后的100多年里,万象更新。两晋南北朝时期那种萎靡不振的文弱风气被一扫而光,整个社会充满了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阳刚之气。唐代的文人们不但用笔来歌颂兵刀弓马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一手握笔,一手提剑。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
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唐代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斐min(上曰下文,这个字我的全拼打不出来,剑一到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斐min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斐min的剑术与实战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
剑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便是剑舞,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剑术套路表演。唐代的剑舞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大诗人杜甫看著名的公孙大娘的舞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后,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使我们今天似乎还能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如雷霆震怒,蛟龙出水,观众惊讶失色的生动情景。
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自然与军事武艺完全不同,就是斐min的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唐代的套路武术还不成熟。但是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动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
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而日本的剑道,则是在中国的剑舞发展起来之前传如日本的剑术。
当时传入日本的剑术门派名为“双手剑派”,讲究实际的战斗效果,而不受当时社会风气所喜欢,是以只有沦落到他乡发展。
至于日本的剑道:
一、概述——剑法的发端
有案可查的剑法中,最古老的是名叫中条一刀流的流派,由中条兵库头长秀(?-1348)创建,所以中条长秀应算是最早创立流派的剑术家。之后沿着中条一刀流的剑术主张,产生了富田流、一刀流、北辰一刀流、无刀流等流派。中条一刀流为开端的派系出现后,过了一个世纪即15世纪前半叶,剑士饭条长威斋(1387-1488)创立了神道流,全名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从此发展出卜传流、萨摩示源流、心形刀流等。
大约又过了半个世纪,阴流在剑术师爱洲移香斋(1452-1538)的手中降生了。这时已进入战国时代,有一种说法,阴流是天上的神(指鹈户明神)为这个血腥的时代而教给世人的珍贵杀人技。众所周知,这以后很快便产生出新阴流、柳生新阴流、直心影流等许许多多的“新阴流”,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派系。
注意一下这三大派系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剑法流派的诞生、发展和成熟,正是从南北朝到战国时代的乱世。在战乱中,“活下来”比任何严酷的修行都还要有效地刺激武士们大幅度提升实力。因此,剑法的飞速进化是很自然的。
初期剑术的核心,便是“一击必杀”。战场上斩杀或被斩杀都是在一瞬间便会决定,所以最初的一击决胜负“的思想下,就要求剑士必须做到能迅速集中精神,准确地对敌手的破绽进行会心一击。以后的300年间,基于以上理论而总结出的“在被斩前斩杀对手”这句话,成为所有流派的座右铭书写出血腥的剑士历史。
二、前大江户剑术时代
一之太刀·鹿岛新当流
新当流开山祖师是冢原卜传(1489-1571),他将冢家家传的太刀术与长威斋的神道流融合而创鹿岛淅当流。流派的特征很单纯,是讲究纯粹的“一击必杀”的刀法。卜传一生与人真剑决胜负19次,上阵39次,从未有过败绩,并担任当时大将军足利义辉的剑术老师。
小太刀之利·富田流
富田流是由出身自中条流的富田九郎左卫门长家所创的剑术,流派的名人有富田势源(1519-?)及势源弟弟的女婿越后守重政等。富田流是使用小术刀的流派,小太刀的规格比正式的长刀要短近一半,但正是因为它的“短”在战斗中可以发挥出灵活、快速等优势。
史上最大的派系·新阴流
著名的新阴流,是从移香斋的阴流发展而来的,故此得名。同时“新”字的发音(日文中“新”字与中文读法相同),尚有“心”、“神”、“真”等同音字,因此也有“真心新阴流”的说法。
开山祖师上泉伊势守信纲(生卒不详),年轻时曾是上杉谦信家著名枪术师,上杉灭亡后终生不仕,武田信玄曾邀请他亦被拒绝,在以后的生涯中,他研究剑法,开创了新阴流。
新阴流在剑术历史上,应该说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首先是它采用竹刀作对战练习,这在当时是空前的,至少在安全系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新阴流最初确定了实力的等级方式“初级->上级->免许皆传”,用竹刀练习提高实力,再逐步传授更高的技巧……等等,完成了沿用至今的一整套剑术修业系统。
“怎样避免被斩而斩掉对手?”信纲的回答是:“合理的锻炼便是全部。”在这种合理化、普及化的制度和方法确立后,新阴流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也出现了许多青出于蓝的分支。
在这里,不可不提的至少有两个重要人物,他们是柳生石舟与神谷传信斋。
柳生石舟斋(1527-1606),曾在三好长庆及织田信长手下仕官,后托病引退,得到信纲传授,并融合新当流与一刀流,创立名叫“柳生新阴流”,的技法。其真髓在于空手制住对方利剑的“无刀取”。石舟斋之后,他的第五子但马守宗锯(柳生十兵卫)之父(1571-1646)及长子的儿子兵卫库助利严(1579-1650)两人各自人微言轻江户柳生与尾张柳生辅佐德川幕府,并在以后几世纪间,保持着受人敬重、维护太平盛世的剑士一族的形象。
神谷传信斋(1582-1668),年轻时名丈左卫门,武艺得自信纲的徒孙小笠帮源信斋,并且是将“真心阴流”确立的重要人物。但他的光辉一直被繁荣的柳生一族所掩盖,直到两个半世纪后,当日本再次发生动荡,从真心阴流开始不断出现强悍的超剑士,这是后话了。
人类的剑术·一刀流
源于名叫伊藤一马斋的男子,详情不明,年轻时名伊藤景久。师傅是富田流的弟子,名叫钟卷自斋。
与其他众多名剑士相比,这位一刀斋有很多特别之处。他曾在醉卧时被仇人偷去爱刀而袭击,在拼命逃跑时仍多次尝试将刀夺回来。据记载,伊藤一刀对酒的嗜好多次使他处于险境。总之,这是一位很有漫画色彩的角色。
由伊藤一刀流,发展出许多一刀流,有小野一刀流、古藤田流、水户一刀流及沟口一刀流等。
三.后大江户剑术时代
最强无敌·萨摩示源流
这是东西方历史上以前教科文卫不曾存在过的特异剑法流派,开创者是神道流出身的东乡肥前守重位(1561-1643)。
萨摩示源流的战法,是与敌人交手时,先将剑高举在自己右肩上方,再向左下猛烈挥动劈下,对手如何攻击完全不理会若对方攻,示源流zhan有压倒性的力量与速度;若架隔,示源流会一气将对方的武器击下!实际上,幕府时期萨摩与幕府的兵士很多都是因挡架不住,自己的刀被对方的攻击反弹向头部而败北的。所以,萨摩示源流可以看作一种猛突猛进、无法抵挡的剑法。
新思想·林崎流拔刀术与田宫流居合术
林崎流,全名林崎明神梦想流拔刀术,开创者林崎甚助(1547-161?),他是既无道场也没有妻儿,终生流浪、修业的迷之剑士。林崎甚助使用柄部及刀刃较普通尺寸长得多的大刀,其有利点是在斩出一剑做圆形运动时,因长度增加,剑尖部分的速度及攻击力也会相当惊人。但是,使用时对于体力的消耗及种种不便也应运而生。因此,产生了拔刀与攻击一体的技巧,这就是拔刀术。
林崎甚助以他独特的理论,强悍的实力而名气大噪,弟子也遍及全国,其中名剑士大量涌现,田宫平兵卫便是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之一。
田宫平兵卫(生卒不详),生活在战国末期,将迎来太平之世的年月,而为实战服务的拔刀术,也有必要进行变为和平时期剑术的蜕变。平兵卫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了发源于拔刀术,但一对一较量时会更有效的居合术。
有名之无名·二天一流与严流
不用介绍,看到标题便可想到这是那时两大剑豪:宫本武藏(1584-1654)与佐佐木小次郎(15-1612)各自创立的流派,但虽然剑士很有名,流派的内容却无人知晓。武藏,是使用大小二刀流的剑客,一生中大小六十余战从未有过败绩。50岁后,将对武学和兵法的感想及体会著成“五轮书”传于后世,但关于二天一流,并没有任何系统的论述。
小次郎是由钟卷自斋处学习富田流剑术而出身,但加人大部分自己的思想而构成严流剑术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作“燕返”的技巧,但亦没有流传下来。
恐怖的同归于尽思想·无住心剑流
在小说和剧作中出现得不多,但其实是不逊于萨摩示涛流的凌厉剑法。开山祖名叫针谷夕云(1592-1662),是上野国人,俗名五郎右卫门。他是学习新阴流而出身的,师傅是著名的小笠源信斋。
无住心剑流又有“夕去流”及“破想流”的别名。夕云流的理论,并不是简单的“中平”或“同归于尽”,而是指“在对手强得无法命中时”,为了流派的骄傲,对其它任何流派都至少要同归于尽,而绝不能败北。或者同归于尽,或者胜利,在两者中二选一,绝没有失败一途。但这种思想除了在江户时代,是没有大市场的。无住心剑流,是为江户时代而生的,空前绝后的流派。
流派的总合·井蛙流平法
不言而喻,“井蛙”这一名称有着“井底之蛙无从知晓大海”的意思。而这一流派,正是抱着这一思想云啊大限度吸收别派精义而诞生的。
其代表性的创始人,是深尾角马道义(1631-1682),他从父亲那一代学到丹石流剑法,并加入了新当流、富田流、新阴流的技巧,再综合修习松本流、去水流、东军流、体舍流、念阿弥流、岩流各派技法并发扬光大。与之相匹敌的,可以说是三浦源右卫门政为(1645-1709)的无眼流(其人提到一刀、卜传、富田、新阴、吉冈等十八个流派的免许皆传评价,也是一位不世出的习剑天才)。
惊人的剑流·二阶堂平法
在本文中介绍的流程中,这是最最特别一种。不过,称之为剑法恐怕不大合适。
正式完成这种“术”的人,是著名的松山主水大吉(?-1635),他曾一生四次试图狙杀宫本武藏未果,但本人亦是相当了不起的忍法剑士。
主水大吉的祖父,是竹中半兵卫的异父同母兄弟,而松山一族过去曾追随加藤清正,至主水这一代清正投入细川家,松山主水大吉亦出仕在细川家。楹山家代代相抟的“二阶堂之兵法”,是由二阶堂氏首创的,它与剑术祖师级的中条流也有关系,有一种说法这是中条兵库头僧侣慈彦共同开发的,已进入传说的领域。
二阶堂平法,其实是以牵制和束缚对方为主的技巧,尤其它修炼到最高境界时能使用的“心之一法”,更是一种让人骇异的技法。在记载中,细川忠利出府时,刚刚登上江户城头,城门前已有各地诸候杀到,而这时松山水站到细川家的行列最前,不知用什么方法,瞬间“以目光”令各队伍中为首的武士失去战意,而细川的军旅,安然通过庞大的封锁。
以上是加入了传奇色彩的记录。但主水在武士对决中确实曾应用使对手无法行动的能力,就算拔出刀也没法发出杀招的威力。抑制对手力量的主水,便在这时散发出凌厉的杀气,以压倒的姿态斩掉对手。主水以后,继承二阶堂平法的人名叫村上吉之丞,再往下到了儿子那一代便失传了。但这门诡异的、糅合催眠术、忍术与刀术的武艺,在小说、GAME等领域一再被重现。
复仇的剑术·荒木流
日本三大得分之一荒木又右卫门(1598-1638)的独创流派。荒木流来历不详,一说荒木曾在柳生十兵卫处学习剑技。结束“36人斩”而完成复仇的又右卫门,本应作为一大流派的宗主而活跃,但很可惜,之后不久便病亡了。因此,荒木流也是绝传的流派,其真正的精义也成了一个谜。
剑士一族·心形刀流
啊古老剑派的一支,香取神道流中诞生的新流派,创始人是伊庭水轩秀明(1649-1713)。“心”字的含义,代表这是一典型的自修剑法流派。在这一流派中,于****的幕末期,产生从多著名剑士。其中有被称为天才的独臂剑士“小天狗”伊庭八郎(1843-1869),及中兴心形刀流的军兵秀业(1810-1858),以及在海军学校任剑道教官的军兵卫秀俊(1813-1886)等。伊庭一族在历史上,是可与柳生并列为剑士代表的名门。
新古典派·神道无念流
那是在1707年富士山喷火后诞生的。由原一元流,亦称无念流的弟子福井兵卫门嘉平创立。因为福井得到了谜之老人传授的秘剑“饭纲”,故将老人尊为神而改名神道无念流。在江户后期,被称为“最矸老而又最新的剑法”。
四、血肉与硝烟的幕末时代
“技”之北辰一刀流
由千叶周作(1794-1885)创立的流派。与剑圣上泉伊势守相似,改良了竹刀及防具,并使练习方式更加合理化。说创始了近代剑法也并不过分。在这一族中,相继涌现优秀的人才。周作的次子荣二郎、有“不千叶”之称的弟弟定吉、及其子重太郎均是佼佼者。而重太郎的妹夫,著名的志士坂本龙马(1825-1867)更是北辰一刀流的杰出代表人物。以他为首,新撰组的军师清河八郎正明(1830-1867)、伊藤甲子太郎武明(1835-1867),还有将西乡与胜会谈后从不户战火中救出的剑圣山冈铁舟(1836-1888)等,均是超一流的北辰派剑士。另外,赤铃之助是千叶周作的弟子。
“力”之斋藤派无念流
与千叶的“技”相对的,是“力”之斋藤,代表人物是出自神道无念流的斋藤弥九郎善道(1798-1871)。从善道开始,他的儿子亲太郎龙善(1882-1888)、桂小五郎(即木户孝允,1833-1872)、明治剑道三长老之一的根岸信五郎(1844-1913),率领奇兵队的高彬晋作(1839-1867),还有更著名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1841-1909)等等,以及渡边华山、佐久间象山、吉田松等,都是日本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不仅是力量,实际上需要更强的头脑与精神,才可称为斋藤派无念流的达人。
“位”之镜心明智流
“位”的意思,指姿势、形态的端正与优美。初代由桃井八郎左卫门创立镜心明智流(是富田流的一刀流为核心,与柳生、堀内流混合而成)。但将其真正发扬光大的人,是四代目的桃井春藏直正(1826-1885)。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27岁就成为四代目的继承人,并且在庆应年间,担任幕府讲武所的教授。在这一流派中,出现了许多明治时期的活跃人物,有警视厅的剑术教师上田马之助(1832-?)、“杀手”冈田以藏(1836-1865)、土佐勤王志士武市半平太等等。
总的来说,日本的剑术讲究的是杀人的效果,而中国的,则是循照“强身键体”以及“美观优雅”的发展。所以,单论战场的争霸,中国的剑道根本不适合。所以我文中的龙王岛战士,除了主角外,没一个是用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