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交往,杨明辉和小雪互相庆幸在吴中遇到了对方,要不早就郁闷死了。知音也好,棋逢对手也罢,灰暗的吴中天空透过的一缕阳光,给人希望与快乐。
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晨读声中,杨明辉品鉴了小雪文如其人的文字,语言活泼,简洁明快,充满快乐的因子。
语文课。
贾老师抱着一叠作文本走上讲台。
“同学们,这节咱们专讲作文。”贾老师扶正眼镜,轻拍着衣服上的灰尘。
“总体上来说,这次作文质量还不错,说明大家是用了心的,特别让我欣慰的是,这次还发现了几篇很不错的文章,有杨明辉的《融融父爱》,张巍的《十六岁的花季》,佳慧的《石城一日游》等,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写得差点儿的同学主要表现在语句不通,言语干涩,中心思想不明却,最大的问题是错别字乱飞,望今后引起高度重视。”贾老师顿了顿,扫了一眼后面几个发出鼾声的“蒙头大汉”,接着说:“同学们,大家应该认清形势,现在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只增不减啊。可以说,作文写不好,语文这门就没戏可唱了。我刚才对个别同学的褒贬,其实为了你们好。‘教不严,师之惰’,只是老师的责任与良心。当然呢,有不妥的地方,也可下来探讨......”
明辉这会儿早就心猿意马了,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蜂蜜似的,又发觉未听到小雪的大名,心里不免有几分落寞。但明辉心里还是不时升起阵阵暖意,说实在的,能被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贾老师表扬一番,心情无比畅快,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一下子被风吹地一片湛蓝,鸟儿在明净的天空优美地划过,青青的草地上盛开着各色野花,几只蝴蝶翩翩起舞,不远处的河流欢快流淌,在阳光下泛着清澈的波光......
无情的铃声叩醒了杨明辉的沉醉。
“有兴趣的同学可下去和写得好的同学传阅一下,相互交流进步,下课!”
隔一桌的团支书马上就把作文本借走了,后面又来了几位,明辉只能抱歉地解释,不着急,有的是时间。霍达、小雪、小芸和佳慧都送来了恭喜的话语,特别是明辉看到小雪投来赞许的目光,心气爆棚,一脸神气。
明辉因为这篇文章,一下火了,全班同学一下认识了“杨明辉”其人。他的作文呢,一周内窜遍了班里每个角落,再次回到他手里时,面目全非,像用过几年的货色,不过没关系,能在这里找到自信,技压小雪一筹,也是莫大的欣慰。
“杨明辉,恭喜你,得请客呀!”李鹏飞和郭亮勾肩搭背,来到杨明辉跟前,直嚷着。
“对,对,还有我们呢”小雪也跟着起哄。
“你就算了吧,拉着手,叫哥叫得那么亲切……”李鹏飞坏坏地与小雪说着。
“好好,大家想吃什么,我——”杨明辉知道终结这种不痛不痒的话题,有效方法就是赶快遂了他们的愿,谁知话还没说完,就被快嘴的小雪打断。
“叫哥怎么了?今天我还认了!明辉请客,钱我出,各位稍等,马上就好!”小雪说完闪身出了教室。
这会儿发愣的不止是李郭二人,连杨明辉也有些想不过来。眨眼功夫,小雪提着七份牛奶和面包早点回来,众人乐呵呵地笑开了花,只有杨明辉觉得这事怕真说不清了。果不然,大家再次发出了艳羡的声音,特别是邻桌佳慧的话,耐人寻味。
“小雪家境优越,爸妈都是干部,人又长得漂亮,有气质,热情大方,迟早不是咱班池中之物。”
佳慧与杨明辉邻桌,大圆脸,后脑勺扎个鸟尾小辫,干部家庭,从小在县城长大,故对小雪的背景了解一二。
周五,亦周末,中午放学。
杨明辉到姑妈吃饭,正好小雪没骑车,故二人结伴而行。
出了校门,就是大马路了。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特别是到了放学的时候,校大门口就像泄洪的闸口,人**涌而出,暂时的交通拥堵是不可避免了。打笛声、呼喊声、嬉笑生、吆喝声......混杂一起,就像汽车开进了瓷器店,五音齐全,好不热闹。校门对面是一溜商铺,也有两层式的平房,不是专营饭店、冷饮就是学习文具类,生意甚是红火。毕竟背靠着三四千生源的吴中,消费潜力不容小觑,而且这些生意人面色保养水嫩,头发整齐亮丽,一看就城里人的派头。这些商店依大马路顺势而建,矗立悬崖峭壁之上,充分利用了吴县逼仄的地理条件,俯瞰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对岸晋省古镇尽收眼底,雄伟的黄河大桥飞架两岸,秦晋两省友谊世代相传。
明辉和小雪相伴走出大门,没有言语。明辉也觉得不自然,一贯嘻嘻哈哈的小雪突然变安静了,世界似乎也跟着沉寂下来。
“小雪,我记得你比我大的,怎么和别人一块儿起哄呢?”明辉主动挑起话题,还是觉得那种玩笑少开的好,免得伤害对方。
“有关系吗?我喜欢那样,胆小鬼!”
“你—”杨明辉一时语塞,便狠狠地道:“哪天我去你家吃饭,吓死你!”
“好啊,今天就成。”
“那你等等我啊?”
“你追上我就来,追不上——没门!”小雪跑起来。
“哼!神经病,让我追你,开玩笑—”明辉心里也来气。抬头一看,姑妈家也到了。
正好饭赶上饭熟了。姑妈盛得满满一碗面条端给明辉,上面还放着几块大肉。明辉知道,这是姑妈疼他,知道他在学校的饭菜油水不大,还经常饿肚子,所以周末的时候,经常多备些饭菜,以备明辉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明辉现在正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的惊人,一次犒劳伙食可敌姑妈一家三人。每次吃饭,姑妈都不住地往他碗里添菜,就怕他吃不饱。有时候,遇到明辉“风卷残云”,姑妈总是说自己胃不好,吃多了不好消化,吃点儿就行了。其实,明辉知道姑妈在撒谎,姑妈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让他吃饱。明辉心里对姑妈充满了感激。人常说,“姑姑最亲侄儿”。这话明辉深有体会。姑妈对他的爱,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辞,但言行举止甚是关爱有加。也许,明辉姑妈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能有出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跳出“农门”。不要像明辉他父亲一样,一辈子以农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刨不下几个钱,还早起贪黑,辛苦劳累。
手足亲,兄妹情。姑妈没有多大能耐来帮助他的哥哥,只能从提供一顿饭这么一种方式减轻哥哥的负担。记得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明辉的父亲嘴唇微启,欲笑而止。他姑妈常说那张照片上的哥哥很俊,语气是那样的轻柔甜美。其实,在明辉父亲九岁的一张照片上,父亲的拉着五六岁姑妈的小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全家移民出走前的这张照片,定格了浓浓的兄妹情深。不管路途多么艰辛,多么遥远,哥哥一定要拉着妹妹的手不松开,疼爱和保护已然成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责任。现在,时光轮转,四十年后,妹妹以另外一种方式演绎着当年的兄妹情深。
吃晚饭,看一会报纸是明辉的规定动作。姑妈家订阅报纸不少,从党报党刊到娱乐晚报,几乎囊括了秦省主流报刊媒体。涉及新闻政治版面居多,明辉一般只草草浏览一番,把重点放在副刊的文艺专栏下。拜读是少不了的,有时候也不免会动“偷报不算偷”的念头。姑妈总是大方地说,只要他喜欢,就拿去看,反正放着也没人看。这个时候,明辉心里自然高兴,实实在在地抱着一摞报纸,嘴上像抹了密似的,咧着嘴巴,点头称好。
一进教室,明辉就见小雪坐座位上,沉着脸,一言不发。明辉也懒得搭理,爱生气就生气吧!一屁股坐下就开始忙自己的了。
明辉觉得背后有人触他,转身一看是小雪。
“明辉哥哥,还生气呢?”小雪嗲声道。
真是狗皮膏药——剥不开了。自己多大了,不识数,真够好意思的?想到这里杨明辉厉声道:“以后少烦我,没看见我正忙着?!”
“姓杨的!你以为你是谁呀?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小雪一副热脸蛋贴在冷屁股上,自然也没好气,重重地摔着课本,不再理杨明辉。
杨明辉也不在意小雪的神情态度。自从那次贾老师表扬后,他在班里的名声越来越大。只要他瞄上的书,赖着脸皮也要弄到手,所以书对他来说是不缺乏的,亦对小雪断他书粮不再惧怕。他整天就看呀,写呀的,几本《同步全程》都空白如新,反正对他来说,只要作文写好就行了,上不上大学无所谓。什么预科班,普通班的,都无所谓。前几天,团支书说让明辉帮着给《校园之声》栏目写稿子,明辉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可以说,此时的一切,都按着明辉的设想进行着,烦恼只是别人的,与自己还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