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使用过的农具系列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各位朋友好,为帮助大家提高对二、三十年前农村生活的理解,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懿律和义律)里发布了“那些年我们一起使用过的农具”系列文章,有图片,有感想,不只是图片哦,比一般的每张图只配一两句话大有不同。

    因为在这个网页上不能放图片,所以想要更多了解的,请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懿律和义律”到历史文章里去寻找。

    谢谢。

    下面是文字正文。

    给你一块没人要的地,你要怎么做才能当一个有收获的农民呢?借用游戏的广告语,开头只有一亩地,一切收获都靠拼和汗水。

    按照把大象放冰箱里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当然是播种,第二步是管理,第三步是收获。而实际上,每一步都不简单。

    这里我就说说我小时候的农村是怎么做的。限于篇幅,估计还得分成几章来讲。

    自从轮子发明之后,它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改进。最早的轮子我们都知道是木头加铆钉拼制成的,看这个样子你就知道它有多重了;再考虑到古代的路没有现在的路这么好,我都可以想象到古代牛马拉车的劳累,难怪有个词叫做牛马不如。据说以前过的牛马不如,现在生活提高了,如了。

    淡扯够了,我们说正事。轮子的第二次改进或者说再发明,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橡胶轮胎了。首先这种2.0版本的轮胎本身就轻了很多,再加上减少了很大的地面摩擦,运输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拉车的人或者动物的无用功减少了很多。

    但是东西先进了,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东西复杂了,轮胎就需要充气了。这是一只比较现代的打气筒,为什么说它比较现代呢,因为看这个打气筒的头就知道它不是用来给传统的气门嘴充气的,所以说比较现代,但是又是靠人力,不是最先进的。

    打气筒用我老家的话说叫气管子,所以气管炎(妻管严)才会被人为地理解成怕老婆。

    农村劳作的移动平台出场了。用我老家的话说叫做小拉车,河南、陕西一带叫做平板车,在本小说中称作牛车,尽管牛、马可拉,人也可拉。贾平凹小说《高兴》里主人公收破烂拉的应该就是这种车。小拉车没有套的时候还是很轻的,当然每辆车的重量和重心根据加工工艺和用途也都不同。记得很清楚,邻居家的小拉车我喜欢拉着,因为真的很轻,而我自己家的那辆,光提起车辕来就很重,所以当时很讨厌拉那辆车。

    下面这个就不是靠畜力(chùlì,刚发现原来这个读音我一直读错了)了,这个是正正经经靠人力驱动的。我老家的发音是土车子(独轮车这个名字应该大家都看得懂,基本可以说是其学名了),不过我在小说中写的是推车子,因为是推着走的(当然技术好的也可以拉着走,也就是拉着车让车在人后面走,尤其是空车的时候容易做到;我小时候还故意抓住前面的两个短把儿倒着推车走),我觉得这个写法更符合实际。

    在小说中的每个土言土语我都查字典斟酌了一下,所以如果有写的不符合你期望的,也欢迎你提出来,我们再商讨。

    虽然叫土车子,但不是只用来推土,所谓出牛棚,即把牛棚里的粪推出来也是要用这个车,因为它个头小,灵活。当然你说弄着一堆牛粪上地里,肯定也不用这个,因为单次运载量太小了。

    最早接触土车子的时候估计我才五、六岁,因为那时候我表弟才出生不久。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尿不湿的,人们就用比较节约的方式来防止小孩尿炕和裤子。最早的方法是给小孩穿土裤子,即把细沙土装到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小孩的下半身塞到袋子里去,然后用布条束缚住。过了一天就把脏沙土倒掉,换新的沙土。因为土裤子很重,小孩子也就不怎么翻身了。

    需要沙土,就得到处去找沙土弄回家。所以我记得小时候,外婆找了沙土用土车子往家推,但是她是小脚老太太,一个人推不动,就在土车子前面拴个绳子,让我在前面拉。这个忙帮的微乎其微,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多大力气,何况那么小的时候;但是那么小的时候我已经有了隐隐约约的不满,因为在自己家里还从来没干过活(当然这亏了我有三个姐),只是当时太小,还不会表达不满,只觉得/记得回家的路走的好漫长。表弟,如果你看到了,你也不用感谢我。呵呵。

    后来人们觉得土裤子太脏、太落伍了,加上布的产量提高了,人们有了多余不穿的衣服就剪了做了褯(jiè)子,脏了就换新的。当然这种在现代爸妈看来也觉得不卫生了。

    所以再对比以前不论男女都穿土裤子,估计年轻的现代爸妈们看了会疯了的。

    从小时候那次之后,我是直到高中时出牛棚才亲自用到土车子的。因为我一直长的矮小,直到高二之后才开始长个头,所以之前一直推不了这东西。后来从推空车开始练习,很快也就学会使用了。

    下面这是一个牛拉车的真实图例(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她被拴在柱子上停止不动。首先判断这是一头母牛,牛毛颜色为棕红色(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好可惜,我家的大花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因为当时给人拍照都需成本,所以自然不会考虑给牛拍照。可是大花真的是黄白花,这个颜色的牛我还真的没见过第二头。)这头牛长的很肥,尽管有个大的浅窝(牛胯骨处的凹陷),这也不能证明他没吃饱,因为高大的这(个品)种牛怎么吃草都难以吃到肚子滚圆。

    这是一头全服武装的牛:有笼嘴戴着防止她偷吃(看来觉悟赶不上大花);脖子下面还有铃铛(这个装备大花当时没有),走路或者有事(被盗)时可以用来预警其他人。身上戴了一身的套:脖子上搭的称作构槽,后背搭的称作辕篮子(鞍子,但不是用来坐人),后面兜着屁股的称作后鞧(所以我的小说里有句歇后语是老母猪戴后鞧——胡诌大腚,因为猪不是用来拉车的,不应有后鞧捆住它的屁股。胡诌是胡说的意思,但是这是取的是捆住的意思,因为我老家那里把捆说成zou),肚子下面两道绳子称为底肚。这样一圈绳套的包裹,就把车和牛连接成了一体,前进后退都不会脱套。

    从牛脖子下面没拴绳子可以推断,这头牛脖子上颈椎的拱起(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够高,所以构槽才不会滑脱到后背上。从牛静止的状态来看,她要是这样走路,构槽一定会滑脱的,所以推断她真的拉车走路时需要低着点头。

    从牛车前后没装挡板可以看出来主人并没有打算拉多少货,否则路上就掉光了。再从背景是一辆SUV来看,这应该是最近几年牛车进城,被网友拍到的,网友觉得稀奇,所以拍了放到网上,这也侧面说明了牛当时已经没剩下多少了。

    牛车可以用来拉土、拉粪、拉庄稼、拉粮食、拉人。从我们说拿到了一块空地后的应有动作可以判断,这时候是要拉粪到地里去的。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但是你知道吗,上粪不是把牛粪、猪粪、人屎直接撒到地里,而是要把这些粪发酵过后变成了有机肥才去施肥,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积肥,这样施肥更均匀,肥力效果更明显。当年陈总理就是擅长这一招,做到了那个级别。

    因为牛粪中含有大量的草,再加上垫脚(土、烂杂草,这个相当于牛的沙发垫,可以让牛卧着更舒服)也有很多草,想用铁锨直接把它装车上不容易,必须要先使用这个三齿把粪弄开了、弄松了,然后再一铁锨、一铁锨地铲到车上。

    铲粪要用到平铁锨,这种比尖铁锨铲的多,且不容易铲到土以致于把土也装了车。看这个三齿和平铁锨生锈的样子,我们知道用的时候不多了。

    下面这个是尖铁锨,主要用来掘土,因为尖尖的头更利于钻进土里。这个尖铁锨生锈没有那么多,说明二姐用的还很频繁。具体现在用来做什么,我还真不知道,估计是种菜掘土?刨辣椒?

    下面这个是大平铁锨,一次能铲很多,但却不是用来铲土的,是平时用来铲煤的,很多人带着这个去给别人卸车。我小的时候摸过几次,基本上铲了东西是端不动的。不过我二姐夫比较壮,一百多斤的袋子像玩儿一样,所以用这个估计才叫得心应手。

    下面这个是塑料的(铁)锨,所以肯定是用来铲一些比较轻的东西,否则用两次就弄坏了。

    本来还说要多放几张图呢,结果只是这几个就唠叨了半天,看来还要写几期才写得完了。我写这个的初衷是帮助、提高大家对小说和过去农村生活方式的理解,尤其是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

    有什么感想欢迎您留言与我互动。

    以上大部分图由我二姐提供,都是她家里的。其余部分来源于网络,假若有版权冲突敬请谅解,我会删除。把二姐家的农具和我家的(可惜我家的没有人给我拍图片,因为我老娘不会使用也没有智能手机)做个对比就会发现,二姐家的都是改造过的,这是因为我二姐夫手巧,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拼接出来的;而我家的都是原版的,但是都磨的变小了,因为我爸没有技术和工具这样拼接,使用东西比较珍惜,用了多年也用不坏,把东西都磨小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母亲对女儿说,你看你爸爸,什么坏了的东西都不舍得扔,都留着,随便修修就又能用了。女儿说,妈,你是在夸奖我爸爸心灵手巧吗?母亲说,不是,你要知道摊上你爸爸这样的人,我永远都别想买新东西了。

    谢谢二姐和网络图片上传者。

    

村逝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29734/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