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离开后,丁汝昌继续主持会议,同王辰浩、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水师要员们商议购舰的一些细节,主要是对当前各国主力舰只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战舰作为新购军舰的设计蓝本。
作为清帝国的第一级全钢制战列舰,登云级战列舰的作战目标除了针对日本富士级之外,还得应对亚太地区的俄国、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海军力量,得威慑住他们才能尽量避免战争。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随着欧美列强工业的进步,衡量国力水平的强弱也由生铁的产量转为钢铁的产量。新的工业标准必将带来新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海军竞赛上。
美国在1894年以年产800万吨钢,2300万吨生铁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取得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后,这经济强大了,军事却无法凸显国力。
早在1889年3月共和党的本杰明-f-特雷西向国会的提交的报告,忠实地反映了马汉的思想观点。他指出,美国海军需要一支战斗的力量,必须有强大的战列舰,以此来打退敌人的到来。报告提出建设两支战列舰队,12艘用于太平洋,8艘用于大西洋。
1890年,国会终于放弃了大陆政策和孤立主义。开始摆脱旧的海军战略思想,建立深海海军,着手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美国终于向海洋跨出了坚定的步伐。
美国第一级战列舰是“印第安纳”级,同级四艘。前三艘吨位均为10288吨,配备有16门火炮,最大的口径达13英寸,装甲一般,但速度太慢只有可怜的15节,不过因为美国海军在海外没有殖民地,因此续航力非常高达到一万海里。
1893年,第四艘印第安纳级战列舰衣阿华号开工建造。但甲午战争使美国海军学到了经验,速度太慢无疑等于自杀。1895年初,美国海军对衣阿华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航速增加到17节,排水量增加到11346吨,配备了12英寸和8英寸火炮共12门,成为单独的衣阿华级战列舰。
美国海军有钱,其强大的海军扩张法刺激美国海军迅速扩张,从1888年的世界十三,一下子升至世界第八,并以火箭的速度追赶英国、法、俄三国海军。
德国海军参照英国君权级战列舰设计思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速射火力的表现,在德国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基础上研制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没有走英国的大炮主义,而是将305毫米主炮改为240毫米速射炮。牺牲火炮口径换得17.5节的优势速度,但在装甲上不打折扣,比君权级装甲覆盖率高了5%,生存能力强悍。
德国人称之为战列舰,但英国人更喜欢称其为大型装甲巡洋舰。
不过,关键技术不在这里。英国的舰炮水平在1895年仅仅能制造152毫米以下口径的速射炮,再往上发展英国的哈维钢无法满足要求。而德国人的克虏伯钢材恰恰帮助德国人搞定了240毫米主炮使用速射系统的要求。
英国人的战列舰的305主炮威力强大,可惜发射速度慢,德国人的战列舰使用240口径主炮,威力是小了很多,但胜在速射。
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海气候恶劣,受限于观瞄设备落后,视线距离短,因此德国人认为使用240主炮足够了。
受甲午战争速射火力影响,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副炮改为150速射炮,威力等同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6寸炮,德国人拆除了105中口径副炮,换上了更加灵活的88毫米速射炮作为二级副炮。
这样一来,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便成了风靡一时的速射战列舰,成为十九世纪末的一道亮点。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同级建造五艘,全部以德国国王和王号冠名,首舰1895年1月开工,预计1902年全部完工,全部补充德国公海舰队。
这一时期的德国海军还不具备全球投送,王辰浩认为其对清帝国的海上威胁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