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天(1912生)是广东台山人,自幼随父兄经商美国,他从小就生活在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童年的回忆是那座蓝蓝海湾边上绿绿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浅灰色小楼房。林觉天的少年时代正是美国人醉心于航空冒险的时代,1927年5月20日至21日,林德伯格驾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机型:莱安NYP-1),从纽约市飞至巴黎,跨过了大西洋,其间并无着陆,共用了33.5小时。林德伯格更因此获奥特洛奖。他的事迹激励了当时的美国青少年们,林觉天当时正在中学里面,他也感染到了这种对航空飞行的热爱,中学毕业后,就在美国投入了对民用航空的学习,学成后,他进入了美国航空公司实习。1932年的“一二八”沪战由于发生在有大量美国人聚居的上海,得到了美国新闻界的热烈报道,三藩市华侨们都受到了极大震动。林觉天把一张报道日本飞机轰炸上海中国居民区造成平民惨重伤亡的新闻照片贴在了自己卧室的墙上,对着这张照片端详了三天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去投考中国空军的航校,一定要用自己所学去保护同胞。就在这时,西北陆航也通过西北开发集团北美分公司在美国各地网罗航空人才,他便归效回国,又被派往苏联航空学校学习,由于他有着民用航空飞行的良好基础,用两年时间学完了一般人四年的飞行课程,西北陆航对于他作了试飞员方向的重点培养,毕业后复奉派赴美,一方面协助西北陆航对歼击轰炸机的选型工作,同时借机会在美各大航空工厂实习试飞技术,对试飞各种飞机,均能操控自如。
西北陆航选择了与寇蒂斯公司合作研发西北鹰歼击轰炸机后,他作为西北陆航的试飞员全程参与了寇蒂斯公司对西北鹰歼击轰炸机的开发和试飞工作,是他建议厂家在飞行员座舱玻璃右侧上刻上俯冲轰炸角度,这是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在飞行员执行俯冲轰炸任务时候,可以用这些刻度与地平线的夹角,得出准确的俯冲角度。也是林觉天这些试飞员们建议厂家为西北鹰执行俯冲轰炸功能设计了减速板。寇蒂斯的技术人员研发除了有着独特的的被称为“瑞士干酪”的襟翼系统,俯冲减速板上面布满直径3英寸的开孔,它可以使飞机准确地冲向目标,投弹后从近乎垂直的俯冲状态改出。
在完成了西北鹰歼击轰炸机的*合同后,他归国任西北陆航驻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的中尉试飞员,又参与了所有西北鹰歼击机组装后的验收试飞工作。林觉天在西北鹰歼击轰炸机的定型汇报飞行中,负责表演对地攻击功夫。当时机场备降场草地有三组地靶靶标(15米直径三环靶),靶心放置几个汽油桶,由林觉天攻击比试,西北陆航和寇蒂斯的技术人员和飞行员都来参观助威。停机坪上西北鹰试验机大大咧咧抬着头(后三点)不管不吝满不在乎。汇报从开始到结束,欢呼不断。林觉天驾驶的西北鹰飞的慢悠悠,一上来一个大角度一个小角度俯冲射击,全都打在靶标中心环上,并击中油箱,赢得满堂彩,随后的俯冲轰炸,四枚*全部命中中心,其中一枚*竟投在靶心油箱上,真是不得了。正是西北陆航派出的林觉天等试飞员与寇蒂斯厂家密切配合,才从设计和生产上为西北鹰执行俯冲轰炸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后来经过陈纳德等美国教练严格训练出来的西北陆航歼击轰炸机飞行员们基本上都能做到把*投进靶标15米圈内。他们装备西北鹰刚刚不到一年,飞到如此成绩不错了。抗战前期西北鹰75歼击轰炸机的轰炸成绩评分标准规定:五分(1000米俯冲纵横向偏差为30*28米以内、2000米俯冲纵横向偏差20*15米以内,投弹速度为400—490公里/小时)要说明,轰炸使用的是50公斤水泥练习弹。
林觉天为西北陆航的成长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也参加了陈纳德组织的各项战术和技术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这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中国终于有了一支现代化的空中力量。但是让他懊恼的是,当战争真的爆发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由于技术水准太高,被取消了参战机会,因为西北陆航需要重点保护为数不多的试飞员,他被列入了西北陆航航校的种子教官行列了。林觉天很愤怒又很无奈,不过他还是通过恳求加威胁(去中央空军任教前,陈纳德在长安收养了条小狗托付给林觉天照料,成为林觉天这次利用的人质。),得以成为陈纳德提名的一位中西联合空战指挥部的作战参谋,这才有机会到了前线。可惜到了南京后,天天看到战友们、同学们升空作战,捷报频传,这才体会到技痒难熬的极度痛苦。但是无论他如何积极请战,柳随吾参谋长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不给他参战机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八二零空战,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第159歼击轰炸中队的井中队长阵亡,而X日就定在了22日凌晨,第159中队将参与对虹口日本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的轰炸,急需一位擅长指挥俯冲轰炸机编队的指挥员,于是,曾经与美国教官一起开发俯冲轰炸训练课程的林觉天终于可以披挂上阵了。
说实话,林觉天确实是西北鹰75进行俯冲轰炸的先驱者,也可以算作世界范围内第一批俯冲轰炸的实践者。世界上第一次有记载的俯冲轰炸,是1918年3月14日由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威廉姆.亨利.布朗少尉完成的。
德国人很快以牙还牙,他们也用炮兵侦测双座飞机,扫射法军的战壕。可惜法军早已经有了准备,他们用机枪向这些低飞的德国飞机扫射。德军飞机的机舱被击穿,飞行员也被击毙,有些飞机被击中油箱当场爆炸,损失非常的严重!
德国人根据这些问题,对飞机进行了改造,研究出来的新式飞机名叫“容克”。它配有机腹机枪,用来加大火力,还有保护飞行员的钢制装甲,另外飞机还载有大量的集束*和小型手投掷*,用来给飞行副官对地攻击使用。该飞机于1918年加入战场使用,战绩非常一般。半年以后一战结束,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空军解体,这种飞机也迅速退出了现役。
在容克低空轰炸机诞生之前,英国佬已经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俯冲轰炸机SE5a,该飞机总体性能和容克基本类似。
他驾驶SE5a战斗机(当时还没有俯冲轰炸机的概念),对法国北部索姆河上一艘德国货船发动了攻击。同以往开枪扫射不同,此次他的战斗机安装了一枚*。廉姆.亨利.布朗少尉为了提高投弹命中率,从高空俯冲而下,将*准确的投掷到缓慢行驶的货船上。货船很快起火燃烧,最终沉没。
在实战中SE5a战斗机的作用却非常有限,而且损失相当严重。初期小批量生产的战斗机,很快就全部损失掉。
英国皇家空军军官分析原因后认为,该飞机速度非常慢且没有装甲保护,飞机机身又不够坚固,只要敌人有防空武器且有准备,俯冲作战就是等同飞行员的自杀行为。
英国人的原话是:击中这样的飞机,比用步枪在五码外击中一头飞行的大象还要容易。
英国人宣布俯冲轰炸机这个概念无法实现,停止了全部的研究。
美国人也好不了多少!美国研制的一种俯冲轰炸机可以装有10枚小*,还有6.5毫米的装甲保护飞行员。可惜由于装甲过重,发动机功率不足,整个飞机像一块飞行的大铁板,根本无法有效的俯冲,瞬间被否定了。
一战后,由于技术上的难题不能突破,各国基本都停止了俯冲轰炸机的研究。美国和日本曾经在30年代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但那些都是二国海军使用的航母俯冲轰炸机,用来袭击航速慢,对空装甲弱的舰船,并不是陆军的支援轰炸机。唯一坚持陆军俯冲轰炸机研究的,就是德国。
一战结束以后,德国空军军官(1920年德国空军宣布解散,军官全部退役或者加入德国陆军)的观点和英国人差不多,认为俯冲轰炸机的理念虽好,却无法实现。他们认为俯冲轰炸机如果不俯冲到一千米以下,是瞄不准的。但在一千米以下,速度慢的俯冲轰炸机,很容易被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打下来,就象打房上的麻雀一样,更不用说还有敌人战斗机的威胁了。
根据这个观点,德国空军高层得出的结论也是:“再见吧,俯冲轰炸机!”
这些德军高层中,只有少数参加过一战空战的飞行员,才能够理解俯冲轰炸对于未来战争的重要性。当年高空水平轰炸的精确度,是非常有限的!即便采用最先进的轰炸瞄准仪,投弹精度往往也有数百米到数公里的误差。这种轰炸只能用于对某一个战略目标行进大量投弹,却不能在用于战术上精确炸毁某一个目标。简而言之,如果需要炸毁一个小型碉堡,依靠轰炸机高空水平轰炸式很困难的,需要反复投弹,以保证*覆盖到目标。这就需要多架轰炸机,多次进行攻击。而相比起来,俯冲轰炸则有很大优势。由于俯冲时候飞机与地面夹角小于45度,投弹高度一般为几百米,投弹是相当准确,准确度是高空水平轰炸的几倍。
一个优秀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理论上可以用一枚*炸毁一辆汽车大小的目标,提供精确轰炸能力。这在实战中,具有巨大的战术意义,也让空军轰炸的能力提升一二倍。正是由于俯冲轰炸如此重要,这些德国空军高层们,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推动这种飞机的发展。代表人物是俯冲轰炸机之父,德国空军大将恩斯特.乌德特。
当时俯冲轰炸的概念是轰炸机以与地面超过45度夹角的方式,由高空往下俯冲,在到达某一个高度之后将*投掷出去。优秀的飞行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让乌德特认为俯冲轰炸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这种轰炸方式能够移用机身机动瞄准,有效提高*命中率,如果飞行员足够优秀,一两枚*就可以造成非常好的效果。当时所有轰炸机都没有精度高的瞄准器,大中型轰炸机以较高的高度进行水平轰炸命中率自然非常之低,而且这些飞机造价和研发代价很高,很不适合德国的需要。
1933年,乌德特本人还没有加入德国空军,他还是一名特级飞行员并且以次为生。在一次特级飞行中,他亲身见识到了美国寇蒂斯“鹰2”单座双翼战斗机的优异性能,尤其是优秀的俯冲能力让乌德特如获至宝。
他当场就想购买这种飞机回国,提供给德国人研究。不过二架飞机要三万美元的巨款,一个小飞行员哪有这个经济实力。乌德特只得找到他的老上司也是二战王牌之一现在德国的航空部长赫尔曼-戈林。
戈林对待这位战友一项很信任,他几乎不加思索的把三万美元打到乌德特的帐户,二架鹰2很快装箱送回柏林。乌德特亲自上阵测试这两架飞机,虽然鹰的性能非常优秀,但是其俯冲速度仍然无法有效控制。即使是拥有高超技术的乌德特也在一次俯冲中遭遇了飞机失控,乌德特非常侥幸的跳出机舱并且打开了伞,不过由于高度过低它还是受了轻伤,被送进了医院!
在乌德特的建议下,技术部们提出了俯冲减速板的概念,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在俯冲时把飞机时速控制在六百公里以下。1934年,乌德特在戈林的帮助下以中校的身份重新加入了德国空军,当年就担任了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总监。他随即开始了俯冲轰炸机的研究,空军向德国各大飞机企业宣布,军方需要可以支援陆军突击部队的俯冲轰炸机(这就是俗称的斯图卡德文就是Stuka:Sturekampfflugzeug)。德国各大知名企业很快应标,研制工作于1935年1月正式开始,参加竞争的有阿勒道、海因克尔和容克3家公司。这里面容克公司最有优势,1934年容克公司首先研制初一家原型机,命名为JU87V1。该飞机技术较为老久,还采用双尾翼结构,在试验时哪怕小角度俯冲机身也会剧烈震动,无法实际使用被否决掉了。容克公司很快进行改进,研究出JU87V2样机。他采用马力更大的尤莫210Aa(610HP)发动机和新型3叶金属制可调式螺旋桨,并且采用了单尾翼结构--这避免了俯冲时候的严重问题。
在1936年夏天,乌德特因为出色的能力被提升被帝国航空部门技术总监,相关招标和相关测试工作正式开始。参与测试的是有:容克公司的Ju87V2、海因克尔公司的He118、阿勒道公司的Ar18、Ha137。Ha137由于测试开始还不能完成最后的定型,失去了参与测试的资格。Ar18由于是老久的双翼结构不适合未来的需要,很快被淘汰。最后由海因克尔和容克二家公司竞争,He118对比J887似乎很占优势。它的速度很快而且有比较强的机动能力,它的起落架可以收放,相当先进!但是试飞中发现He118无法进行大角度的俯冲(50度以上),如果只能进行小角度俯冲会给敌人防空武器足够的准备时间,这样做基本就是自杀行为。该飞机的设计师著名的海因克尔博士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测试,大角度俯冲他的飞机是完全可以完成的。于是,乌德特不顾部下的强烈反对,决定自己亲自测试(别忘了这时候他是帝国的空军总监)。经过几次大角度的俯冲,He118果然失控,一头栽入机场边的农田。乌德特又在最后关头侥幸跳伞,这次又是因为高度过低受了轻伤。慌乱的部下们在向日葵中找了了不能动弹的乌德特,把其再次送进医院。好在伤势并不重,海因克尔博士第二天以亲自带了几瓶好酒去医院探望他。这二个朋友(都是酒鬼)躲着医生和护士的监视,就在病房里把酒全部喝光。He118自然出局!
接着Ju87V2上场,他具有反角的鸥式机翼(这样的布局缩短了主起落架的长度,也便于外翼挂弹,并改进了俯冲攻击机对左右侧下方的视界),落后的不可收放的起落架,难看的整流罩,飞行性能非常一般。但是,该飞机机翼上安装了俯冲减速板,以90度的角度撑开,可以获得负6G的加速度,导致其俯冲性能非常优越!同时飞行员的视线很好。
乌德特对Ju87表示满意,容克公司中标,随即开始了正式产品Ju87A的生产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Ju87也受到了帝国元首希特勒的赞赏。这个前下士的眼光其实非常超前,他很快看到了俯冲轰炸机对于闪电战的巨大重要。希特勒认为闪电战的二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坦克和俯冲轰炸机。如果没有俯冲轰炸机的帮助,闪电战是无法实现的。之后的Ju8曾经遇到过重大的问题!希特勒还是坚持该武器的研究,就这点来说--希特勒有一般军事高层没有的眼光。1939年8月15日,格拉切茨飞行联队组织Ju87为“最高当局”作俯冲飞行表演。由于地表突然起雾,竟有13架连续撞地,致使26名飞行员全部死亡。希特勒闻讯后走到窗前,凝视窗外达10分钟之久。事后,军事法庭在元首的示意下赦免了所有相关责任人。帝国元首予以关注,Ju87的所有障碍自然都消失了。空军方面一些顽固的老军官们,也开始看到了俯冲轰炸机的优点。1936年,俯冲轰炸万能论开始在德国盛行。
不过,英国人还是固执认为:现有技术无法实现俯冲轰炸技术。法国军方的观点也差不多。
从以上俯冲轰炸在德国的曲折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西北陆航早在1936年就确定让西北鹰75的研发设计坚定地走兼顾俯冲轰炸的需求是多么超前,而且西北陆航还围绕着用西北鹰进行俯冲轰炸而开发出一整套战术与训练体系,就更是当时先驱性质的空中打击理念,这些都是刘琨上将从前世记忆里带来的。淞沪会战中虹口大捷的取得,更是当时世界上俯冲轰炸在实战中最早的成功应用,它也被当时德国空军关注,成为了德国空军后来更大规模使用俯冲轰炸机群的实践依据。
不过这些都不是当时的林觉天所关注的,他只知道,他在空中为国雪耻为同胞复仇的梦想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