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兰绮很生气,董介生骗她介绍了梁晓波出来引路后,就食言而肥,不肯让她去随突击队行动,还大言不惭地说他只答应了让她在前线采访突击队,这里就是前线,今儿晚上她可以尽情采访突击队,董师长可没答应过让她跟着突击队冲锋陷阵啊。呼延兰绮痛斥了董介生的无耻行径,万般无奈之下,她要求至少让她的搭档摄影师王力参加地下突击队,这样可以拍些照片回来也好,董介生只好答应了。王力很兴奋,呼延兰绮一向把这个年轻人当成个小弟弟看待的,她千叮咛万嘱咐王力一定要小心,还拜托杨威好好照顾他。杨威义不容辞地答应了,立刻指定了三个战士保护王力。
这一夜,136师都在做紧张的准备工作,呼延兰绮也一夜未眠,她逼着王力去休息了后,就跟着着董介生派给她的一位参谋在夜色掩护下,到处转悠。她参加了师里面的小规模战前干部动员会,掩体的昏暗灯光下,813团的连以上干部们个个满头大汗,目光坚定,师政治部主任说:“虹口是咱们西野的抗日第一战,全国瞩目上海前线。刘总司令选择了我们136师出战,我们拿什么精神头儿来打这一战?拿出砸锅卖铁的精神头儿来打这一战。师长以下人人上前线,死也要死在向敌人司令部冲锋的路上,头向前倒下的是英雄是好汉,头向后倒下的是孬种是混蛋,后退者一律执行战场纪律,不死于阵前就死于军法。”十
随后,呼延兰绮真的去了准备地下穿插的突击队,她发现官兵们都在检查武器弹药,考虑到他们要通过空间狭小的地下水道而且会进行大量的室内战斗,师里面从山炮营和辎重营、通信营等处,为他们调来了一批*,把每个班的*手增加到了四五个。士兵们还在制作一个个令她特别好奇的装备:扎*包。
陪同采访的一位参谋介绍说:步兵是西北野战军最早也是最为自豪的兵种,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西北野战军步兵不得不承担起比别的国家同类兵种更为繁重的作战任务,最终炼就出了西北野战军步兵的看家法宝“步兵五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和爆破。这五大技术中最为特殊的就是用于破障和攻坚的爆破,在绝大多数国家中,这活儿都是战斗工兵的,而在西北野战军军中,却是步兵必备的技能,而它曾经是西北野战军步兵唯一的攻坚手段,而投弹和土工作业在攻坚时也要为爆破提供必要的帮助。
将爆破作为攻坚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军步兵的无奈之举,在无法批量自产火炮的年代里,除了*包也实在不能指望其他更强的火力了。尤其是西北剿匪时期,很多地方势力野战工事和永备工事的构筑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西北野战军的前身,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步兵也开创了一个“大爆破”的时代,不仅在攻坚时用,破障时用,在越壕时也用,巷战时也要用它来在墙上开孔。可用于爆破的器材不少,集束*、爆破筒都算,但对于西北野战军步兵来说,最主要的器材就是*包。
不过*包是俗称,它的学名是集团药包。所有装入*后的容器都能叫集团药包,无论是箱、桶、罐都可,但应用最广泛的还是采用纸、布、麻袋片、塑料布(当时是西北特产哦)捆扎而成的集团药包,想要包扎出一个合格的集团药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讲究的是捆包时是紧、牢、实!还要预留出点火管孔,为携带方便还要在药包上捆一根木棍或在一侧做一提环。有条件时还要再用细铁丝进行加牢,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集团药包。
*包因内装的*种类不同,威力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和梯恩梯*,以常见的土木、砖石工事只需要5公斤的梯恩梯*包即可破坏,对于钢筋混凝土射击工事也不过需要10公斤*包就可将其破坏。西北的化工业相当发达,遍地都是按照侯德榜设计的小化肥厂,这些化肥厂平时能帮助农业提高亩产,据西北农牧人民委员统计,使用化肥后,西北的平均亩产量实现了翻番。而西北农牧人民委员不会告诉你的是,生产化肥的流程和设备可以在战时轻松转产*。不仅如此西北石化通过与美国、德国化工研究机构的联营,可以大量生产当时威力最大的B*,所以西北野战军使用的*包威力也是同等重量梯恩梯*的接近1.5倍。但是,再大威力的*包也需要在敌火下将*包送到敌工事的薄弱部位,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如果想要炸穿钢筋混凝土工事墙壁或是顶盖,还要用多个*包实施连续爆破。
在实施爆破时,部队要组织各种火器对敌工事实施压制射击,保证爆破手顺利抵达爆破出发位置,然后利用地形地物和爆炸烟草以及敌火被我军火力压制的有利时机,迅速接近目标!在掩护火力中断时还要用以*或是手掷小型*包掩护自己。在抵达目标后,将*包牢靠地放在爆破点上,确实点燃*后,才能迅速隐蔽。
说的简单,但在实战中,爆破手的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敌军工事群较为密集,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时,组织强行爆破通常要承受较大的伤亡。如何能不用人力就将*包送到敌军工事上就成为了一道难题。
初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黄埔军校五期工兵科毕业生刘孟廉,他主持发明了“*包抛射器”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没良心炮”。实事求是的说,这种*包抛射器的技术含量很低,往高了说也就是一战英军中李文斯投掷器的简化版,不仅射程近、精度差,而且还需要提前挖掘好炮位,应用范围较为有限,不可能在什么场合都能用,都好用。在野战围歼敌军时,可以弥补我军攻坚火力的不足,但在机动作战和城市战中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还是要靠步兵用*包去一个一个的啃工事。
这位参谋的介绍确实是行家之言。随着呼延兰绮军事记者阅历的逐步丰富,她后来更了解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来西野又配备了各型攻坚武器,摧毁野外常见的各种工事都已经不再是难事了。在各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战防炮的攻击下,就是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也不能保证其中士兵的安全。但无论是*还是炮弹在实战中都不能保证工事内的敌人100%被消灭。就是杀伤效果最好的航空*云爆弹如果没有在工事内引爆的而是在工事外壁引爆,虽然也能造成工事内士兵震晕,但仍有可能存在只是休克的幸存者。如果放任不管,工事内士兵一旦清醒就有可能会对我军后续部队造成重大杀伤,这种复活火力点对西野造成重大伤亡的战例在西野战史上并不罕见。
对于已经被摧毁的工事,步兵通过时向其内扔颗*是很平常的作法,但是对于带隔墙的工事来说,同样不能保证里面没有幸存者。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步兵班在通过时用*包对工事进行二次摧毁,不仅保证其射孔再也无法使用,同时也通过对工事的结构性打击保证其内再不会有什么幸存者。这也是就是直到抗战结束时西野步兵班班用轻机枪副射手仍携带有一个*包的最大理由。
这当然不是倒退,更不是落后,这只是西野步兵从无数次血战中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地下穿插突击队既有*包这样的土装备,也有空地联络组这样的洋货色。淞沪前指刚本来为左翼安排了一个空地联络组,听说了地下穿插计划后,立刻连夜又派了一个组过来。总攻时候,西北陆航是会对日军司令部进行连续突击的,如果穿插部队无法与空中打击力量及时联络,没准就被自己空军给炸飞了。现在牛了,虽然他们仅仅是两个连的兵力,可是他们通过空地联络,可以即时地呼唤歼击轰炸机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也就是后来八十年里全世界只有美帝才玩得起的CAS。一发150毫米*炮弹重四十多公斤,而西北鹰战机携带的一颗航弹可以重达250公斤,采取俯冲轰炸的方式,一颗航弹可以精确地命中日军据守的一座小楼并将其炸倒。这种精确轰炸为基础的空地配合战术,对八十年后的中国军队还都是新事物,但是在这个时空,已经通过被刘琨从国际上引进和加强了的无线通讯、俯冲轰炸技战术、新式歼击轰炸机三位一体结合后完美地提供给了西北野战军。这种用三十年代科技实现了二十一世纪战术的事儿,刘琨常干。在X日当天,西北陆航为地面部队在虹口这个小区域上空,提供了几百架次的CAS支援,这种火力密度是空前的。空地联络小组的加入,赋予了这两个穿插连队超级可怕的火力打击能力。
西北野战军经常把重量爆破很形象地叫做送敌人坐土飞机,而在淞沪会战中,西野将土飞机与西北陆航大量的洋飞机配合使用,攻破了日军依托城市建筑群所作的坚固防线。
师政治部从纵队领来了三面巨幅国旗,在国旗的边条上用黑字斗大的国民革命军西北野战军,这是屈经文的主意,纵队的每个营都拿到一面,他们受命把国旗插到夺取的敌人阵地上,告诉敌人知道是谁杀了他们,别让鬼子们死得不明不白的;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必胜,西北野战军必胜。呼延兰绮看到地下穿插突击队战士们庄重地领受了国旗,为了方便行动,国旗被卷在了旗杆上,杨威对呼延兰绮说,当下次国旗展开的时候,就会飘扬在日军司令部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