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对西北边区一五计划作比较详细的描述,这实在是因为没有两个五年计划打下的工农业基础,诸夏国的抗战就会艰难百倍,而来自诸夏国内外的行业精英们与西北军民们战天斗地,创造了大灾之年进行工农业革命的经济奇迹。我从刚穿越到蔚蓝星球时候,就开始了布局,幸运的是我穿越到的这个家庭是爱国华侨巨商,我利用这个便利,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振兴祖国的企业家和银行家,在花旗国发展了资金庞大的华侨财团,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脉,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的整个革命历程得到了充裕的资金支持,但是取得西北政权之后,我们革命团体的责任变得特别重大,如果要打造西北成为抗战的强大后方,就必须大幅度提升地方经济并取得良好的财政结果,仅仅靠花旗国华侨财团输血不是长久之计。
当我们接手秦省的时候,全省年度财政收入连一千万元都不到,以这样的财力,想要抗旱救灾,抗日救国无异于天方夜谭。西北军政委员会没有退缩,砥砺前行,通过海外华侨财团的巧妙运筹,以债券、贷款、集资募股、基金等各种方式为西北建设提供融资,其中仅仅为了西北铁路一五计划就从海外融资近2亿银元,要知道,1929年是花旗国股市崩盘,全世界经济开始大萧条的年份,大家都看到了,别的不说,西北铁路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以工代赈措施,在最多的时候,维持了一百万以上参与工程的灾民的起码生存需求,可以说这是一笔救命的钱。西北铁路公司是商业运营的一家公司,投资人来自海内外,西北开发集团公司当然也持有股份。熬过了1928-1930年的大旱灾后,西北铁路随着西北经济的恢复和腾飞也迎来了好时光,1936年度西北铁路的利润高达2600万银元,海内外的投资人们在西北人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西北,也就在西北经济腾飞的时候得到了丰厚回报,西北人民是懂得感恩遵守国际商业规则的,即使在抗战期间,西北铁路也给海外投资人继续分红,嗯,日苯人也分,由于交割不便,给他们专门设立账户,先存着,战后都结算了。
一五计划期间,西北边防区政府为了准备抗战,对经济和产业发展采取了积极干预的策略,用西北开发集团公司和西北开发银行(简称西北二开或者西北两开)作为干预市场的直接工具,对救灾、抗战所需的产业,由西北两开进行直接投资或者信贷,西北的工农业因此有了很大的公有成分,西北铁路不用谈了,西北的钢铁业也是这样,西北钢铁公司本身是公营的企业,它控股并购了春申和兴钢铁厂,而韩兴钢铁厂则是西北钢铁独资的;西北的矿山也是收归公有,韩城的煤矿开采权确实是经过投标后,卖给了刘鸿生为首的民族企业家财团,但是白银的金属矿藏是由西北二开下属的西北有色金属开发的;而西北的石油资源,则是采取了中外合资的方式;可以说,西北经济各种成分都有,百花齐放,这个在当时国内国际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有些国外经济学家抱怨西北边区政府对经济干预多,西北经济公有成分多,这是赤化的表现。西北边区政府对经济强力干预的方法,在二十年代是离经叛道的,那个年代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在国际上占有统治地位,只有红色露西亚敢于特立独行,不过也因此被国际孤立。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国富论》中他有下列重要主张:
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3.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
4.经济自由: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其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5.价格机能: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如此价格自然会调整恰当,而且资源也会配置得当,结果将始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的状态。
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市场)”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左右两翼的政治斗争,经济学说也被意识形态化了。红色露西亚提倡废除私有制,实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处处与老亚当作对,而西方列强则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意识形态化,对主张公有经济,实行政府干预的一律打上赤化标签。
这种三十年代的意识形态争论不是开玩笑的,如果听任他们歪曲下去,会引起国内外投资人和企业界的疑虑,甚至外界对西北的武装干涉,好在二十年代世界上已经有了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3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我让翁文灏和凯恩斯打交道,以翁文灏名义向他推销了一些我从前世记忆来的凯恩斯自己的观点,比如货币乘数:他认为投资的乘数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
再比如贸易顺差:一国的总投资既包括国内投资(它决定于国内的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也包括国外投资(它决定于贸易顺差额),"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除此之外,凯恩斯还强调贸易顺差本身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亦犹如投资。认为出口是对该国产品的需求,如同投资,是一种"注入"(Injection),能使国民收入增长;而进口则是对舶来品消费的增加,如同储蓄,是一种泄露,会减弱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减少。
这些观点是凯恩斯即将与1936年悟出来的道理,我只是提前告诉了他而已,他在历史上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不过这人慧根是在的,接到了翁文灏的信函和文章,他立刻顿悟了。西北边区的经济顿时成了凯恩斯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简称《通论》)的实际操作范例,1929年花旗国爆发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总统请出了凯恩斯给他上课,凯恩斯就举了西北以工代赈,实行农业合作化,制订工业发展全盘规划的例子,这些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来源。从此,西北边区的政府强力干预,引导经济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的赞赏,三十年代西北的各项海外公债发行十分顺利,利率也令人满意。一五计划的财政结果就是,西北边防区政府在二五计划期间,平均每年财政收入达到了近一亿五千万银元之多,相比西北纵队统一秦甘的1927年,财政收入激增了1400%,大量的政府收入来自政府持有股份的石化、采矿等合资和公营企业的分红。边区政府不仅没有歧视私营企业,反而对私营的实业大力支持,政府用减免税收的政策予以鼓励,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到各开发区落户。
西北边区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是很别致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鼓励企业投资于研发、人才培养、扩大再生产,比如企业办学可以抵税,企业为自己员工举办的培训也可以适当抵税!西北政府虽然强力介入经济发展,但是政府充分认识到自由经济是最有效率的,一切政府政策倾斜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也大都为西北工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回报。这里面最好的例子是永利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