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汰馀和石志学都回想起了7年前,大华纺织创业的岁月。民国19年当西北边防军开始提出单兵携行具概念的时候,不要说国内的纺织品厂家了,就是遍布民国的各地军阀,听懂这玩意儿的也没几个。
所谓单兵携行具,是指士兵在作战、训练、值勤时携带个人装备用品的制式用具,它能够提供弹药、防护装备、急救和军需保障品等作战及生存所需物品的基本供应。对士兵来说,先进的单兵携行具不仅能减少体力消耗,还能有效提高战斗力。进入二十世纪后,士兵的负载越来越重,身上的零碎越来越多,传统的携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单兵携行具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得以改善。单兵携行具最大的优势就是将重量平均分配到人体的各主要承重部位。这就好比负重一袋粮食,如果驮在背上走,肯定费劲,分散到腰、臀、背等部位携带就轻松多了。
古代战争中,士兵顶盔掼甲手执刀枪就解决问题了,最多带干粮和水,就没有专门的单兵携行具这一概念。自从进入*时代以来,士兵在战场最早携带装具的方式就是单件分挂式。单件分挂,就是单具单用,多具披挂。对于一名步兵来说,既然要携带步枪,那就要携带配套的*,就需要*袋;需要投掷*,就要携带*袋;需要用望远镜观察,那就要携带望远镜盒;需要喝水,那就需要水壶;需要野营住宿,那就需要携带被褥帐篷……每一样东西都是单独的,需要一件一件挂在身上。这就是最典型的传统单件分挂式携行。一般来说,单兵携行的物品可以分为战斗装备和生活保障装备两大类。通俗一点,就是身上挂的枪支弹药和背上背的被褥卧具。例如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士兵步枪手,携带步枪外,身上就是斜跨子弹带、水壶和硕大的干粮袋或储物袋,军官则是外腰带、手枪及弹匣和地图文件包。如果要考虑露营的问题,那么每个人背上就会背上打成背包的被褥。
抗战、内战时期的中国及二战时期的苏联日本军队就是这样单件分挂的。单件分挂的优点在于简单,但是随着士兵身上携带装具越来越多,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第一,单件分挂,每携带一样装备就要缠一条带子,才能将自己的装具披挂完全,如果装备很多,一条一条带子缠在身上,就像五花大绑一般,穿戴和脱下都极为不便。假如你是个步兵,班长命令你去爆破敌人碉堡,你就得先把身上的装具一件一件摘下,动作再快再麻利,也得有十几秒钟,颇为繁琐,如果是在敌人机枪扫射下,手忙脚乱,估计几根带子缠一块儿,你想死的心都有。第二,单件分挂人机工效很差,从肩上斜挂到腰侧,即使用外腰带将背带束紧,装具的重力点也在臀部周围,在运动中各件装备或相互碰撞,或与身体发生碰撞,前后挪动,不便于行动和隐蔽,反复交叉的带子勒肩勒颈,压迫前胸,容易加速疲劳。像后来抗战中的西北野战军这种动不动就夜间穿插五十公里,或者潜伏敌前二十四小时的,这种装具会坏大事儿。第三,单件分挂,需要一件一件清洗整理,野战条件下容易丢失,对单兵作战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单件分挂的携行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进入20世纪,欧洲各国逐步开始采用依托腰带及配套的背带来对多种装备进行携带,这种背带型有Y型和H型之分。例如独意志军就有多款Y带与外腰带组合起来的分体式的携行具,在外腰带上通过专门的连接卡具悬挂弹药匣、*、水壶、文件包等装具,背后可以与突击背包相连,携带其他物资。这种依托携行带进行组合的携行具,可以说是分体式单兵携行具的雏形。
何谓“分体式”?分体式,说明每一样装具是可以分开,独立的,不管是小弹药包还是大背囊,都可以拆开,但是这些分开的装具都可以用携行腰带、背带或相应的挂载平台整合起来。一条带子串起来,组合起来在一起,就可以把好几样装备携带好。当然,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将全部装备连起,毕竟还是会有一些小件单独携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军就研发出了P1908型单兵装具,并发展出了P1937型单兵装具,装备了各英联邦成员国军队。在发展专用的单兵携行具方面,花旗国的米军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在大多数国家还使用皮具的时代,米军就已经在M1910型携行具上采用卡其布了。M1910型单兵携行具的核心是两根侧Y带(背后看上去是交叉的,所以有人称之为X带),下方连接着卡其布外腰带,其上悬挂步枪弹匣包、急救包、水壶套、干粮包,背后悬挂突击背囊。穿上以后就好似穿上了一件背背佳,十分方便。M1910型推出之后,美军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可以在Y带、外腰带和背囊上增加悬挂新的组件,丰富了它的功能。
1910年,米军为步兵配发了M1910型单兵携行具,由战斗携行具和生活携行具(即背囊)两部分组成,可以算是早期比较现代化的携行具了。M1910型携行具用卡其布制成。主要由外腰带、可以挂在腰带上的X形背带、10个M1903步枪弹匣包、急救包、水壶套(装M1910型铝制水壶)、干粮包及一个长条形背囊(即生活携行具)组成。携行具中的背带看上去和背带裤上的吊带差不多,主要用途是分担腰带上负载的重量,增加背负的舒适性。此外,如果有人负伤或阵亡,战友们还可以抓住背带把他拖回来。军官使用的M1910型携行具则用一个手枪弹匣包替代了步枪弹匣包,井取消了X形背带。按照设计要求,这套携行具可以负载21.7公斤的物品。不久,美军又配发了更加优良的M1912/14携行具,主要的改进是可以把干粮包折叠后放进背囊,并增加了一个工具包。骑兵使用的M1912/14携行具则用牛皮制成,并增加了弹药筒、绑枪带和一条可以斜挎在身上的子弹带(用来携带更多的弹药)。
民国十九年西北边防军开始邀标,计划在二五计划内采购20万套以上的单兵携行具。国内厂家先是狂喜,然后彻底懵圈儿。好在标书里有举出了英国和花旗国两大榜样,于是各厂家纷纷去英米采购实物,然后山寨一把应标。可是石志学曾经在日苯留学多年,秉承着日苯教育的工匠精神,他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于是通过陆熙顺和聂琦杰,他带领工厂技术人员多次走访了军务局和最终用户:西北边防军一处(作战训练),终于真正了解了客户需求:当年西北边防军的轻武器及其弹药基本来自红色露西亚,使用单兵携行具的主要是步枪手、轻重机枪手、军官(配用手枪)。
米军当时的单兵携行具设计的时候也注重了用户需求,他们用不同的腰带来满足步枪手、轻机枪(米军是BAR)、用手枪的军官这不同的需求,设计了M1923步枪弹药腰带、M1918BAR腰带、1912手枪腰带。比如M1923步枪腰带由10个子弹袋组成,每个子弹袋可以放两个7.62X54R步枪*,子弹袋是与腰带作一体化编织的,这样比较牢靠也省材料(不要以为花旗国手脚大方,要考虑到这种步兵装备的生产数量是以百万计算的,即使财大气粗的花旗国也浪费不起)。M1912手枪腰带则只是一条有上下三排打孔的帆布编织带,腰带右侧有一个按扣,可以把弹鼓袋一类的东西固定住。
石志学敏锐地察觉到,照搬照抄米军单兵携行具是走不通的,西北边防军的单兵装备和班组战术与米军有很大区别。首先西北边防军使用木柄*,米军用球形金属*,西北边防军特别重视*的使用,他们强调步兵的五大技能是射击、投弹、拼刺、土共作业、爆破。每个战士都要携带至少四枚*,这问题就来了,木柄*体积是大的,米军的甜瓜*体积小便于携带,他们有单独挂件的*袋甚至一个袋子可以带24枚,所以腰带上没有为*留下专门的地方,可是西北边防军的木柄*就不行,每人都要带,体积又那么大,如果单独挂,就占了太多空间。
其次,西北边防军计划在步兵班里装备至少两支*(当时又叫手提机枪),而且准备为特种兵(三十年代对炮兵、装甲兵等的称呼)普遍装备*,这就要有弹匣袋,米军当时的*是汤普森,用弹鼓的,所以米军的解决方法是*手用手枪腰带,另外单独生产三联装或者五联装弹匣袋,穿在腰带上或者跨肩背。这种解决方法西北边防军是不愿意的,因为把弹匣袋穿在腰带上的话,就遮住了腰带上的孔,没法挂东西了,废了大半条腰带。米军*多半是给军官装备的,军官可以让勤务兵帮他背东西,西北边防军*要下步兵班,都是士兵,你的东西自己不挂谁伺候你?
第三,米军这三种腰带把后勤搞复杂了,平时好区别,打起仗来就乱了,比如小王本来是*手,但是他负伤了,被送下去了,那他战友,本来的步枪手小张就接过了*,问题是小王被送下去的时候没人想到要解下他的腰带,这下小张就抓瞎了,他的腰带里满是用不上的步枪子弹,可是*的弹匣袋又不能装到他的步枪腰带上,你说乱不乱?
第四,西北边防军的轻机枪是仿红色露西亚的DP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转盘机枪,米军轻机枪手的BAR是用弹匣的,BAR弹药腰带西北边防军根本用不了。
经过对用户需求的详细了解,石志学与大华的设计团队推出了新方案,大华设计的单兵携行具是吸收了英米陆军的优点,在米军单兵携行具基础上改良而来的,由腰带和X挂带组成。大华纺织设计了两种腰带;多用途用弹药腰带和手枪腰带。多用途弹药腰带参考了花旗国的BAR腰带的设计,只不过把BAR腰带的左右各三个每个可以放两个弹匣的弹匣袋改成了左右各两个。其中在士兵正面的左右各一个弹匣袋是一般用来放子弹的,可以放进四个民23*的25发弹匣,或者放入50发7.62X54R步枪弹。有的步枪手可以利用老的布制的可折叠子弹带,每条子弹带上有十个可放一个步枪*的子弹袋,就是中央军和其它地方军用的布子弹带切成两半,这用于放步枪弹的时候先把*放进布制子弹带,然后折叠后放入通用弹匣袋。左右腰间的各一个弹匣袋一般是设计来放*的,所有的弹匣袋的盖子上留着用来固定*的布袢,各可以放两颗*。四个弹匣袋都是一体化作在腰带上的,上下都有孔,便于挂件和挂带勾住。手枪腰带则与米军的基本类似。挂带系统也是在米军基础上搞的是六点挂钩,前面四点,后面二点,挂带在背后交叉成X形状。
大华还参考美军成品,改进开发了背包、水壶套、刺刀鞘、军锹套、急救包包等配套附件,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悬挂方式:双钩和挂环。民20背包是大华设计的另一个亮点,米军当时用M1928背包,笨重复杂,大华则设计了一款轻便大容积的背包,这种设计后来反过来启发了花旗国厂家,他们根据西北边防军的背包,设计了米军M1936野战背包,只不过M1936是为了军官设计的,没有大华纺织原来设计的在背包盖上用来携带工兵锹的扣子。西北边防军的民20背包也分成士兵型和军官型两种,士兵新民20野战背包,与其它背包不同的是,这种背包没有背带,而是通过两根吊带顶端的挂钩,挂住M1936装具肩带环而吊在背上。军官型的则有可调节的肩带,背包底部有个帆布袢,可以固定肩带,把一条肩带转化成一对儿背带,这包就可以当成背包背着,解开帆布袢,肩带就又成了一条挎带,背包秒变挎包。
大华纺织这么用心的设计自然得到了用户好评,西北边防军乃宣布大华中标,这套装具被命名为民20装具,从民国21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西北边防军没有食言,五年来采购了二十万套以上的单兵携行具,给大华纺织送来了丰厚利润,要知道,一条弹药腰带采购价就是两块大洋。
苏董事长是山城人,这里的男人一向慷慨仗义,喜欢结交朋友,聂委员帮了这么大一个忙,他是感恩于心的,大华中标后他也多次托人向聂琦杰表示感谢,还遵照诸夏民国各地生意的惯例,想给聂委员提成,聂琦杰谢绝了,他对来人解释道他来西北是想给民族做事,不是为了钱。更何况西北边区抓贪污腐化是很严厉的,有廉政公署的设置,西北边区建立之初就遭遇大旱灾,刘琨刘越石从海外紧急调动亿万资金救灾,边区政府对敢于贪污救命钱者是一律拉出去打靶的,从那时候起就养成了用霹雳手段治理贪污的习惯,这套通行民国的商业惯例在西北绝对行不通。你们要是感谢我的话,多雇工人,多开设培训班,等免税期过了多缴税就是了。苏汰馀当时就感叹,西北政治清明,真是实业家的乐土!后来石志学提出西北工厂增资扩产,他是大力支持的。
苏汰馀说:“志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只是迁厂实在是一件大事,大兴厂经营多年,仅仅机器设备一项,估计就有三千吨以上吧?这得装满十列火车呀。”石志学诚恳地说:“董事长所言确实,可正是如此,如果真的遇到战争临时迁移工厂,就更困难了,战时交通不便,这么多机器设备无法顺利运输。现在聂委员说如果迁厂的话,西北边区政府可以协助安排运输,费用方面政府以免电费、退税等各种方式进行补助,其实是个好机会呀。”苏汰馀还是有些犹豫:“现在华北风声紧,不过九一八以来,日苯多次对华北动手,塘沽协议后,虽然不断地用策反汉奸搞事儿,日军基本没有大的军事行动。还算知道适可而止。只有去年(36)年二十九军与日军在丰台有小规模军事冲突,志学你曾经留学日苯,依你看来,日军真的会在近期大举图谋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