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呼延家族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苏汰馀缓缓地问呼延若容:“若容兄是秦省知名绅士,府上与刘长官还有过往来,您看这华北局势会如何发展。”

    苏汰馀知道,呼延家族乃是秦北大族,尤其呼延若容,表面上看温文儒雅四平八稳的,实际上思想很激进的。呼延若容和苏汰馀同年生人,是秦北著名革命家井文渊的留日同学,后来两人一起加入同盟会,一起在西北闹革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基友,1918年井文渊被杀害,呼延若容愤慨不已,从此返乡经营家业,不务政治。可是实际上呼延家族在秦北树大根深,呼延若容的姐姐就嫁给井文渊的哥哥,秦北军阀井松生。一直以来,呼延家就是井松生背后的智囊团加钱袋子,两家军阀财阀合璧,几乎独霸秦北。呼延若容虽然财大势雄,但他并没有为非作歹,平时他热心家乡公益和教育,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与井文渊一起闹革命的忧国之人。因此,当刘琨率领西北纵队开始统一西北,推进国民革命的时候,呼延若容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刘琨一边,他发挥了对井松生的影响,使得秦北得以和平加入了西北边防区,而西北国民革命也没有让他失望,新的西北边防区政府强力主导抗旱救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行温和的土地改革。

    新政府鼓励乡绅们从地主向企业主转型,用工矿企业的股票置换乡绅们的土地,西北开发银行也向乡绅们提供创业资金。呼延家族热情响应,向各种工业企业作了大笔投资,大华纺织就是一个实例,呼延若容和石志学一样,有留日背景,二人在招商活动中一拍即合,呼延若容与秦省几个士绅一起,与裕大华合资建立了大华纺织,演绎了秦省本省资本与外省企业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呼延若容答道:“刘长官日理万机,我与他多是在一些公务场合有交流,故亦没有比大家多有内幕消息,然而近期秦省经济活动确实有些异常处,秦省在民国17年为了抗旱救灾,曾经施行过粮食的统购统销并且严禁粮食向边区外出口,在全区范围内发放粮票,进行粮食配给制度。后来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农业上连续两年的丰收,乃决定解除了这些严厉的措施。这些年来,西北经济持续繁荣,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投入,水利设施逐年新建,化肥制造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供给区外的农业化肥需求了,各种农业机械和灌溉机械也大量国产化,这样无论是粮食亩产还是耕地面积都逐年提高。仅仅秦省就有七千万亩耕地面积了,去年大丰收,官方统计是人均有400公斤粮食。而且这些年西北每年都大量储备粮食,各地的粮仓扩了又扩,可是据我所知,现在政府有关部门貌似又在准备印刷新版粮票啊。这没灾没涝的,忽然要重新准备粮食配给制度,只可能是备战措施了,无粮不聚兵嘛。

    另外董事长知道,某也在西北开发集团下属之基金会任理事,西北开发集团很多项目是通过我们基金会投资的,然而从去年(193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得到了通知,停止在东部、华北各省的投资。”说着说着他看见女儿的一双大眼睛眨啊眨的,好像有话要说,他说:“兰儿是个小记者,现在经常跑军政两界,报道时政新闻,她倒是可能有料。”在旁边一直含笑不语的石静怡好像作证似的笑着说:“兰姐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呀,上次张杨兵变的时候就作了李兴中将军专访,搞出个大新闻,惊动了西北边防军司令部,我们大学里新闻系的老师都说兰姐了不起。”

    石静怡没有说错,呼延兰绮是长安新闻界排名数一数二的美女记者,她虽然刚从国立长安大学毕业二年,但是已经凭借她的能力和靓丽成为长安秦风日报的著名记者。

    民国时期先后有两个同名的《秦风日报》。早期的《秦风日报》由宋伯鲁、胡舜琴、徐宝荃等集股创办,社址南院门。南南轩任总编,俞嗣如等担任采访工作,以“合群建国,力富图强”为宗旨。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首份报纸出刊,八开二张,是长安出版大型日报之始,并注明“诸夏民国秦省邮政总局认为新闻纸类”。栏目有社说、公牍、新闻、专件、文艺撷萃、来鸿去雁、杂俎、广告等。民国6年(1917年),因“持论公正”刊登直言文章,《秦风日报》被查封(一说因经营亏损而遭查封)。后期的《秦风日报》创刊于民国26年(1937年)5月9日,杜秉诚为董事长,成柏仁为社长兼发行人,张性初(张秉仁)担任主编,社址东木头市155号。这一时期的《秦风日报》继续坚持早期《秦风日报》“持论公正”的传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备受读者欢迎。

    呼延兰绮就是杜秉诚亲自从新秦日报挖过来的,专门负责采访政经新闻。呼延兰绮在新秦日报时候的拿手作品,就是用几杯亲手调制的咖啡迷晕了西北边防军炮兵总监李兴中,发布了西北边防军权威人士对抗战的看法,这个大新闻弄得石城的外交部被日苯大使责问,西北边防军司令部被军政部责问,幸好当时还有常凯申被张杨扣留的更大新闻,否则西北边防军司令部吃不了兜着走。

    呼延兰绮却因此一战成名,自己也成了别人采访对象,她很快体验到了作女人不易,作名女人更不易的真理。她的家世、学历、穿着打扮、脾气性格都被同行们挖出来写进娱乐新闻版卖钱。同行们发现,呼延兰绮是个提高发行量的好素材:一她是美女而且身材好。二她是高学历有才气的美女三她是秦省著名美女集中营米脂大户人家的美女四她是特别会穿衣服的美女,总之,呼延记者是秦省人心目中的理想美女。

    呼延兰绮的美是男女老少咸宜的那种美,由于她家世学历均好,又文雅又活泼,在知识女性中的人缘居然比在男性中还好。形象这么好的知识女性,有聪明的厂家居然想到用她来打广告,先是1935年日苯商人龟田高夫在春申市开设的内外棉第二加工厂请她为阴丹士林浅蓝色细布作广告,要把她的形象印制成彩色的洋画广告,以供西北的经销商们用作代言。这事儿被大华纺织知道,决心肥水不流外人田,请她为庆华颜料化学公司与永利化工新合作研制的仿阴丹士林染料作广告,呼延兰绮秀外慧中,她认为学习日苯厂商单纯突出纯蓝色旗袍已经不新鲜了,就要求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红色毛衣,画家照此作画后,一夜之间贴满长安各布店和百货公司,长安仕女们发现她们心目中的女神原来如此美丽,于是那年秋冬,这成了整个西北知识女性们的统一打扮,而且亦步亦趋的程度到了只有红色毛衣才畅销,蓝色、黄色毛衣卖不出去的地步。今天她正是这身经典打扮,紧身旗袍很好地勾勒出了她那细腰宽肩匀称的身材,高开叉秀出了她那双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腿。

    呼延兰绮对石静怡笑了笑:“静怡妹妹嘴巴最甜,难怪石伯父如此疼爱你。”她又转过头来正色道:“苏伯父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闻界都关心的事儿。侄女我也曾经多方尝试访问军方人员,但都不得要领。可是这周有件事儿很奇怪,从民国20年起,我们边区实行两年义务兵役制,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老兵退伍新兵入役。为了宣传兵役法,去年军事委员会的军务局组织长安的各报采访新老兵的交替,我们的采访是从长安火车站开始的,那时候车站满是阿兵哥们,到处是标语:欢送老战友,欢迎新战友。可是这几天,我也有事去过车站,看不到老兵退役的现象,标语只有欢迎新兵,真的很奇怪,于是我找了去年接待我们记者的军务局参谋,他说老兵的退伍推迟了。我觉得这很不寻常,每年应该退伍的有数万人呢,突然推迟,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联想到华北的紧张局势,可见西北边防军在做应变的准备。”苏汰馀和石志学对望了一眼,他对呼延若容说道:“若容兄有个非常聪明的女儿,有机会的话,这两天你我和志学一起去拜访一下聂琦杰委员吧,既然华北局势这么严重,我们也许可以讨论下石家庄大兴厂的迁移事务,等我回汉口再开董事会详细讨论,哎,这天下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太平呀。”他的话被石静怡的惊呼打断了:“兰姐姐,你说的神秘犹太歌女蕊贝卡登台啦。”此时正是1937年7月7日午夜时分。蕊贝卡唱起了那首往日情怀,引得众人凝神倾听,仿佛已经忘记了刚才令人不安的谈话。

    

抗战尖兵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33905/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