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饥荒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摸黑偷偷溜进了村,赶车师傅帮着卸了东西,茯苓有些过意不去便多给了些赏钱,那赶车的汉子高兴的千恩万谢的走了。

    赶车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面子长得五大三粗像个杀猪的,可里子却是个老实人兼孝子。茯苓认得他,以前他经常李大爷一起等生意,他的骡车和李大爷的牛车挨在一起,午食光景常坐在自己的骡车上,向旁边小馆子讨碗热水,掰了杂面饼子泡了对付一下。

    听李大爷说,这人名叫陈二柱,话不多,是个勤快的热心肠,只是长得不讨喜,影响了他拉车的生意,不熟识的人还真不敢雇他的车。

    他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全指望他拉车养活。家中老娘卧榻十来年了,他媳妇嫌脏不愿伺候,都是这陈二柱养家之余端屎端尿的伺候着,十来年如一日。

    今年世道不太平,到处乱哄哄的,这陈二柱没挣到钱,又不忍心看着一家老小挨饿,这不年初一一大早就在镇上等生意。

    百善孝为先,茯苓觉得孝顺的人总也坏不到哪儿去,加上李大爷曾提起过陈二柱的为人,坐他的车倒是十分放心的。得亏碰见他,不然这黑灯瞎火的,保不齐赶车人见财起意半道上把东西劫了也说不定。

    如今世道不太平,物价也就上涨得厉害,粮油的价格贵得简直让人咋舌,一斗杂面就要价20文,白米和白面都要50文一斗,一斤生榨的菜籽油就要价60文,生生翻了好几倍,奈何这粮食再贵也是要吃的,照眼下形势来看,以后粮价势必定还会上涨,到时候只怕有银子都未必买得到粮。

    躺在炕上望着屋内一大堆码得整整齐齐的粮食,茯苓心里的安全感陡然上升,有了这些粮,姐弟仨省着点吃撑上个三个月不成问题。

    只是心疼那白花花的银子,两千两银票外加杜之涣给的散碎盘缠,如今手里也只剩下六百多两了,茯苓不禁感叹,这钱也太不禁花了吧。

    银子是有多少能花多少,这个时候还是要留点银子为以后做打算的。

    粮食有了,别家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自家却屯着这么多粮,想想就觉得后怕。为免太招眼,待明日还须得把粮食小心藏好,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茯苓想起当初修补地面时在与卧房相连的那间耳房里发现在菜窖子,如今刚好派上用场。这儿的人有个习惯,吃不完的蔬菜和番薯土豆之类的东西喜欢放在地下的菜窖子里,可以起到保鲜的做用,类似于现代人用的冰箱。

    掀开地窖上面的木盖板,下面是一口硕大的缸,目测过藏这三百来斤粮食不成问题。

    ……

    想东想西,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次日一整天,姐弟仨都窝在茅屋没有出门。三个孩子累得气喘吁吁才终于把粮食藏进地窖,上面还盖上了土,又用一些盆盆罐罐的东西放在上面掩盖好。

    虽然有了粮,可也不敢太铺张浪费,三人简单的就着咸菜吃了用油烙的葱油饼子,为怕炊烟太大引起村民的注意,连口热粥都没敢煮。

    唉,自己不偷不抢却搞得像做贼似的,茯苓想想就窝火,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填饱了肚子的茯苓就坐在炕上缝新棉花被子、准备新棉衣。

    杜府送的那套新棉衣茯苓没舍得上身,看到紫苏的棉衣和棉裤都变成了九分袖和九分裤,就把新棉衣给紫苏先穿上了,直乐得紫苏小嘴儿像抹了蜜似的“好姐姐、好姐姐”的叫个不停。

    自己和靖廉这一年里也长高了一头,棉衣也早不合身了,如今天气这么冷,得尽快把棉衣赶制出来才是。

    茅屋里的烧着炕倒不算太冷,一扇破旧的柴门把风雪挡在了门外。

    无奈柴门透风,去年便在门上挂了一张布帘,聪明的二弟又搅拌了些泥巴糊在门上以挡风雪。

    这人人自危的世道,一扇柴门又挡得了什么呢?若是有个小院就好了,还可以在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养养鸡鸭,有了院子也会安全很多……茯苓美美的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闭门不出,宅在家里吃屯粮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

    今年的冬天似乎要比往年要漫长得多,也冷得多。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而在百姓面临断粮断炊的处境里,老天爷却在这些卑微的子民伤口上又撒了把盐。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眼见这都正月初六了,按节气来说已经是七九了,该是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好时节,而如今却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犹如最冷的三九、四九天。

    正月初七那日茯苓与二弟去了一次青云山,砍了些柴回来之后便是整日宅在屋内。

    天气冷得厉害,村民们又缺吃少穿的,食不饱力不足,去山上打的猎物自然也是越来越少。有一次几个青年打猎途中就直愣愣的倒下再也没起来。

    再后来几乎没人再进山打猎,大多数人都是在家中等死的节奏,有人提议全村人结伴往南迁移,南方乃富庶的渔米之乡,日子定然要好过的多;也有人提议逃到邻国西凉去,那儿的君主仁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去那儿定然可以让一家老小有饭吃有衣穿。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故土难离,宁愿死在自己的家乡也不愿他乡苟活,何况此去何止千里,无衣无粮,凭两条腿又怎能走到那遥远的乌托邦?

    正月十六这天,林二壮去了一次镇上,打算把二壮婶陪嫁的一只玉镯子当了多换些粮备着,回来的时候却是一个劲的叹气,那只祖传的翡翠镯子搁在好世道怎么也能换个二十两银子,如今竟然一个窝头都换不来。

    听回来的林二壮说,如今粮价高得简直骇人听闻,一两银子只够买一斤杂面,半斤粗盐就要二两银子,一个窝头都卖到了100文,而且是即便你愿意出价,别人还不定愿意卖。

    林二壮一家在茯苓的提醒之下年初二那天就当即把所有银子都买了粮食,加上前几天林二壮豁出命来进入深山猎的一只肥狍子,好歹也能抵挡一阵子。

    只是大部分村民家里就没那么乐观了。

    林石头和林青山兄弟俩因为年轻力壮又是打猎好手,故而一家人倒还可以勉强支撑下去。

    里正一家家底子虽厚实些,可即便这样值钱的家俱和好点的衣服也都早就换了吃的,家里还有一个一岁不到的小孙子嗷嗷待哺,全靠着嫁到林河镇做了地主家填房的小女儿隔三差五的送点吃的苦苦坚持。

    大伯和三叔两家日子也不好过,据说把老房子的房契和所有的田契当了之后换的粮食也早就吃光了,

    两家人正在为先卖哪个孩子换粮而抓心挠肝。

    原来的老邻居林大娘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其它没有进项的人家也都陆陆续续的有人死去,如今最惨的就是那些家里孩子多的人家,为了让孩子有条活路,有些人家便不得已把儿女领出去卖了,一个孩子顶多只能换个一斗小米。

    更有甚者,村里有一对孤儿寡母,那孩子七八岁的样子,当娘的为了省下口粮给孩子,自己生生饿死了,只是死在家中几天无人知晓。

    那孩子娘是二壮婶的娘家远亲,平日里关系处得还不错,那日二壮婶去给母子俩送点干粮应应急,不想孩子跑出去了,那孩子娘直拖拖的躺在床上早已断了气。

    二壮婶叹了口气放下干粮准备回去,却不小心瞥见那女人破被下露出的小腿,整条小腿已是白骨森森,肉全没了!

    后来见到那孩子,二壮婶也没有去问他这件事,只是见到他心里就莫名的恐惧,而且不能闻肉味,一看到肉胃里就翻江倒海的难受。

    整整一个月,茯苓除了去镇上再度探望了许老爷一家就再也没出过门,许老爷不愧商海沉浮几十载,上次茯苓赠送的银两,已全部买了粮食存在许家的另一处别院内。如今一家人窝在简朴的宅子里每日闭门不出,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临行前,许老爷特意提醒茯苓几句:一、即便家里有存粮,也别去多管闭事,毕竟杯水车薪。为了口吃的,人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的。二、在没有能力埋葬那些饿死的乡亲们时,尽量选择远离遗体,以免染上疫疾。

    茯苓暗暗心惊的同时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

    只是兔死狐悲,长乐村乃至整个炎城,数以万计的百姓在饥饿中死去,而做为长乐村的一员,又怎可能和家人偏安一隅?未来又将如何,茯苓不敢去想。

    

乱世农家女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34662/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