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去世,武侯新立,魏国忙于内部斗争,各国趁乘机纷纷发难;齐,楚乘机攻占被魏所夺的土地,赵,韩自保尚且可以,中山恒公备军征战中山,准备复国;秦惠公乘机攻打河西,经过两年征战占领河西大片领土,控制禹门口地区,从此“魏日益削,秦日益大”。
魏国一片大乱,武侯心力交瘁,心乱如麻。这时想起初登大位之时与吴起的对话
魏武侯曾问吴起:“国君继位之后第一年改称“元年”是什么含义呢?”
吴起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
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
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
武侯又问:“君主怎样端正自身呢?”
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端正自身呢?要做到明智就应当广开言路,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国君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人士前来投奔都不会拒绝,这就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周到,使用刑罚必须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利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里,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利。这都是《春秋》中的嘱咐,也是君王继位后第一年必须做的大事”
魏武侯再次重用吴起为河西郡守。吴起征战河西,与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坐骑乘,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快便大败秦军,收复河西之地。
河西收复之后,魏武侯带领百官亲自到河西来犒赏三军。魏武侯问吴起:“赏罚严明就可以打胜仗了吗?”
吴起说:“赏罚严明这件事,我不能详细地说明,虽然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所依靠的。”
武侯说:“怎样才能做到呢?”
吴起回答说:“您应该选拔有功人员,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这对无功的人也是一种勉励。”
于是魏武侯设席于祖庙,分三排座位宴请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贵餐具,猪,牛,羊,三牲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较为差些;没有功的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后出来,又在庙门外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劳大小而分列;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派人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表示心里没有忘记他们。
吴起随武侯一同巡游河西前线,武侯感慨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稳固吗?”
武侯身边的大臣连忙附和:“是啊!当年晋国就是凭借这雄山峻岭,才能称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必然称霸天下!”
吴起气愤地说:“我们君主的言论是危国之言,可是你们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处其南;虽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政事确处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边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的北部,伊水和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成汤攻破了。商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是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然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够高?人手不够多?然而您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昏聩,腐败的缘故吗?9由此看来,靠着山河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
武侯说:“好!我今天听到圣哲的言论了,河西的政务就全部托付给您了。”重用吴起为河西郡守,西河守将。
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楚悼王厚赂于秦,请求秦国援助。秦惠公出兵攻占韩国六邑之后,率50万大军攻击魏国阳晋,魏国士卒听到消息之后,不待官吏命令,就自动穿戴盔甲,勇抗秦军数以万计。魏武侯召见吴起说:“您教给我的励士之法起作用了,但魏与齐,楚两线作战(公元前391年齐代魏取襄阳),实在抽调不出兵力来抵抗秦军50万大军的进攻,该怎么办呢?”
吴起说:“我听说人有短处,有长处,士气也有盛有衰,您不妨派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让我率领去抵挡秦军,如果不胜,我甘愿被天下诸侯所耻笑,丧失权威于天下。这就好比现在有一个犯了死罪的盗贼,隐伏在荒郊旷野,虽派一千人去追捕他,这一千人没有一个不瞻前顾后的,这是为什么呢?都怕他突然跳出来伤害了自己。所以一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惧。现在我这五万人都像盗贼一样,率领他们去征讨敌人,敌人就很难抵挡了。”
于是魏武侯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并加派五百战车,三千战骑交给吴起指挥。作战的前一天,吴起命令士兵说:“众将士听令,此番与秦军作战,无论车,骑,步兵,如果车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敌人的骑兵,步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也不算有功。”率领士卒出击秦军,作战当天号令不多确战火辉煌,大破秦军50万,威震天下。
吴起战功显赫,魏国大夫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在田文去世之后,娶了魏国公主为妻的公叔痤继任为相,自知能力不及吴起,便想加害于他。公叔痤有个仆人说:“吴起很容易除掉。”
公叔痤说:“如何下手?
仆人说:“吴起为人克守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向国君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国君必然要问:那怎么办?您就乘机向国君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必然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必定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再亲自将吴起请到您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难而轻谩你,吴起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因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而辞谢魏武侯。魏武侯也因此对吴起有所怀疑。
公元前386年,秦惠公薨殁,秦出子立,出子尚在襁褓之中(才一岁多),母后小主夫人掌权,秦国朝局不稳,吴起乘机攻秦,深入秦国腹地。也就是这一年,田和被封为齐侯,实现了“田氏代齐”的愿望。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子赵朝不听调令,乘机作乱,魏武侯认为有机可乘,接纳赵朝,并帮其攻打邯郸。公叔痤乘机进献谗言说:“吴起在河西经营多年,恐怕时间久了像赵朝一样不听调令,怎么办呢?不如将吴起调入北线作为攻赵的主将,必将取胜于赵,借机换防河西守将,岂不一举两得?”于是魏武侯召唤吴起进宫听调。吴起从河西前线布置完毕之后便起身上路,行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停下车回头遥望河西郡,眼泪一行一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河西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
吴起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效力魏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果君侯听信小人谗言不信任我,河西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就不会太久,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吴起思前想后,决定逃离魏国,奔走楚国。
楚悼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但屡次征战都败于秦及三晋联军。先后失去了南郑,大梁,榆关等战略要地,极想摆脱这种困境,但自己又拿不出良策,不知如何下手。更令他伤脑筋的是,没有一个大臣能替他分忧解难,屈,景,昭三大贵族掌握要职,依仗权势,欺压百姓,连楚悼王也要让他们三分,但他们在治理国家,抵御外辱方面却没有任何办法。楚悼王羡慕先辈们有贤臣辅佐,积极寻访物色合适人选,但始终没有找到。吴起的到来令楚悼王感到非常地高兴,因此用隆重的礼节和最高的规格接待了‘吴起。吴起离开魏国托付墨家三派的楚国邓陵子一派将其家人,子女,改装易术,隐藏于墨家各机关,隐姓埋名,潜藏于魏国,以待后变。
楚悼王对吴起奔楚的真实意图有些怀疑,心想:像吴起这样的奇才,魏国怎么会放他走呢?于是在接待吴起的宴会上试探性地问吴起:“将军为魏国建立了那么多功勋,魏国怎么舍得将军――”
吴起回答说:“不瞒大王,要还是魏文侯在世,我又怎么舍得离开魏国,现在的魏国国君魏击听信小人谗言,使下臣没有立足之地,这样我才来投奔大王。”
楚悼王喜形于色,拍手赞道:“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天佑我楚国!欢迎将军,将军能来楚国真是本王万世修来的福分哪!”
悼王口里说着欢迎的话,心里确盘算,吴起来楚到底是真是假?本想马上任命她为令尹,一来怕吴起不一定真心,二来怕众臣不服,便对吴起说:“听说将军在魏国担任河西郡守多年,将河西治理得民富兵强,政治清明,富庶异常,现在我们的宛城太守年老多病,楚地无人能胜任此职,能否烦劳将军到宛城做个太守呢?”吴起欣然答应。楚悼王也确实希望吴起能在宛城先做个太守,将宛城治理好,给各地做个榜样,一来可以要求其他各地效法,二来也可表明吴起对楚国的忠心。如若宛城大治就可以更加重用吴起,任命他为令尹来治理楚国了。
吴起到达宛城之后便对宛城进行军政改革,整治宛城吏治,重用提拔廉洁奉公的能臣干吏,裁汰庸碌无为之人,打击贪官污吏,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将行政,乡,里,结,组与军队行,伍,兵,将相结合,使农民忙时耕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随时可用于前线作战。同时利用自己与墨家邓陵子一派相熟的便利,选用墨家推荐的有能贤明之人,加以培养,以便重用,使宛城面貌一新,富库充实,粮饷充足,兵将智勇,百姓安乐。同时对楚国的情况做了深入调查,有了较深的了解。
楚悼王看到宛城大治,十分高兴,更加坚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于是将吴起调回郢都,虚心向吴起请教,说:“吴将军,你看楚国的弊端在哪里?为何对外征战毫无一点胜算呢?”
吴起说:“楚国的问题主要在于大臣权势太大,楚国封君太多。大臣们权势太大就不听您的指挥调度,直接威胁到大王的权势和信誉;他们权势越大,百姓的苦难就越多。封君太多,他们不只在各地作威作福,而且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被他们侵占,国家的赋税也就征不上来,府库空虚,国家自然贫弱。”
楚悼王说:“您说的太好了,我也深有此感,还有哪些问题,请您再说说。”
吴起接着说:“楚国有的是土地,列国中哪一国也没有楚国土地广大,但楚国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楚国所不足的是人民,然而楚国并不真是人口不足,关键是楚国的人口绝大多数被官吏,封君,贵族所占有。因此,国家要人,感到人力不够,要兵,感到兵源不足;而且低下层人负担过重,难以养家活口,他们的生产所得全部被盘剥而光,谁又愿意多种土地和开垦荒地呢?要使楚国的人民能为国君所用,必须设法使大贵族们释放奴隶,分封给他们土地,教其耕作,以收取他们的租税,征用他们作徭役,这样一来,楚国人力不足的问题就解决了。”吴起又结合宛地的实践,谈了一些楚国地方及军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吴起与楚王谈了三天三夜,楚悼王请求吴起在楚国实行像魏国李悝一样的变法,以富强楚国,争霸于天下。吴起答应了楚悼王富国强兵的请求,积极准备,以便实现楚王的要求。
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并当朝宣布:“令尹的命令就是本王的命令,敢违抗者,杀无赦!”吴起非常感激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决心充分施展抱负,报效楚国,因此上任之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改革。
吴起削减贵族特权,颁布“减爵禄之令”,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整治官吏,打击楚国“塞私门之请”的行贿受贿风气,禁止结党营私,损国利己,提倡人们多行“义举”,选拔任用有识之士,积极开发边地,将收回爵禄的贵族迁往“实,广,虚”之地,开垦耕地,增加楚国粮食产量。改革军制,训练士卒,“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改变士兵及其家属的生活,奖励耕战军功。
制定法律,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俸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没有官爵的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员俸禄,将节省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正之风,使楚国群臣能够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西北)。公
吴起在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下,变法改革得以顺利展开。但因其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一开始便遭到了剧烈反对。楚国大贵族屈宜臼指责吴起说:“吴起,你搞变法,是变故易常,不守祖宗之法,阴谋逆得,好用凶器,图谋把楚国搞乱,你是罪魁祸首,是楚国的祸根。”
吴起针锋相对地辩解道:“楚国只有强大,才能争霸天下,只有实行变法,国家才能富强,因循守旧,只能处处挨打,甚至有亡国的危险。你们为一己私利,就不愿楚国强大?你们怕楚国乱,不怕楚国亡,是何居心?”
屈宜臼无言以对,却并不甘心失败,和楚国贵族一块到各处散布破坏变法的言论,甚至纠合一伙旧贵族到楚悼王面前去诬告吴起,想要楚悼王终止变法。遭到楚悼王痛斥:“前些年,三晋来犯,向你们要粮草,迟迟不给,调用你们的军队,不堪一击。现在国家府库充实,令尹训练的军队威严齐整,百姓安居乐业,街头无业行乞的游民已大大减少,这些有什么不好?坏在哪里?”楚悼王环视了一下进言的人,有几个人正是按照规定要充实到边远地区的人,指着他们说:“你们怎么敢违抗命令?还不快去,这是我的命令而不是令尹的命令,令尹只不过是在执行我的旨意。”
有人在底下小声嘀咕:“我们没有犯法,为什么要去充军?”
这个话被楚悼王听到了,驳斥道:“这不是去充军,这是去建功立业,充军能让你带这么多家财?这是给你分配新的领地,你在那里搞得好,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以受奖,充军能和这相比?如果你不愿意去实边,还可以到军队中服役,在军队中立了军功,也可以受到奖励。这些都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为什么不去?现在捣乱捣到我头上来了,表面看是说令尹的不是,实际上是在攻击我,要变法是我决定的,这些命令是我要令尹发布的,你们不听命令,捣乱生事,难道要造反吗?”
这些反对者被楚悼王问得目瞪口呆,额头冒汗,楚悼王提高嗓门厉声喝道:“我若再听到半句攻击变法的言论,杀无赦!谁再无故抗令,严惩不怠!听清楚了吗?”
众人只得乖乖附和:“听清楚了。”刚才的嚣张气焰一扫而光。
楚悼王气愤地吼叫道:“还不快滾!”
屈宜臼等人灰溜溜地退出朝堂,不敢再作喧哗。
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逐渐富强,战力大增。吴起率领楚军,驰骋征战,首先征服了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使楚国南部领土扩展到今湖南,湖北交境地带,接着打败秦国,对抗三晋。
魏国对楚国的威胁,始终是楚悼王的一块心病,不打败魏国,楚国难有出头之日。
公元前382年,因为赵国对卫国的征伐,魏,齐,卫三国联合伐赵。赵国走投无路便向楚国求救,楚国谋臣中有人主张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再待机而动,说:“魏军太过强大,不必因为三晋内部的事而与魏国硬拼,免得吃亏。”
吴起力排众议,楚王及对众臣说:“这是战胜魏国的绝好机会,如若楚国不出兵,赵国撑不了多久,魏国战胜赵国之后,力量会更强,于楚更加不利;现在如果楚国出兵,从表面看是楚国帮赵国,实际却是赵国在帮楚国,并且现在楚军的实力足以击败魏军,更何况还有赵军帮忙。”
有人认为吴起太过狂妄,说:“魏国还有齐,卫帮忙。”
吴起说:“齐,卫并不是魏的死党,并不真心帮魏,况且他们两国并不强大,只要打败了魏军,他们自然会撤走。”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军救赵,吴起分析战局,如果直接赴赵,路途较远,楚军需要长途跋涉,损耗太重,远离故土,于楚不利;而魏国的主力都在赵地,国内空虚,不如直接攻击魏国薄弱地方,这样即可解赵之围,又可迅速取得战果。于是吴起率军攻打魏国后方,楚军攻势凌厉,前线魏军赶紧回撤,在州西被楚军战败;楚军所向披靡,横扫魏国,一直打到魏国腹地,黄河南岸,赵军也乘势反扑,占领魏国的棘蒲等地。卫军被打的退回卫国,齐国也纷纷撤军回国。这一仗楚军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蔡被三晋占去的领土,还将卫国一些领土扩充到楚国。赵,魏决裂,魏国又被楚军所败,军力大减,齐国乘机帮助中山恒公复国。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齐,楚等国的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以重温三晋旧梦。赵敬侯也期望得到魏国的帮助,以和平的方式瓜分列国,三晋再次联手。
楚军节节胜利,捷报不断,楚悼王可能由于过度兴奋,过于激动,突然病逝。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成,料理悼王后事。这时旧贵族屈宜臼等人不甘心失败,认为复仇的机会来了,他们纠集到一块,借进王宫向楚悼王悼念之机,对吴起发起突然袭击,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临死卧伏王尸,并大喊:“群臣乱王”,这些疯狂的贵族,仍未停息,继续射杀吴起,同时射中王尸,他们射杀吴起之后,犹不解恨,将吴起的尸体拿出去肢解。
当楚悼王的后事料理完之后,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那些杀死吴起的家伙,不仅弹冠相庆,而且跑到楚肃王面前来表功,楚肃王不动声色地说:“吴起该杀,你们杀的好,要赏赐!还有哪些人?”,这些利令智昏的蠢货,一听有赏,便一个个跑来争功,楚肃王让新令尹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一个也不要漏掉,然后让他们回去等待赏赐。正当这些权贵们梦想着受赏的时候,楚肃王下令要新令尹将他们通通抓捕归案,依法惩处。因为按照楚国法律,凡兵器碰触到国王的尸体,一律处死,并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人逃走外,其余70余家都被一网打尽,阳城君的封邑也被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