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不止播放了一遍,而在歌声之中,矮大紧对于电影画面的讲述让张伟有了另一番感受。那就是~
矮大紧这个胖子是不是也在黑陈亮?怎么电影被他一番解读之后,反而显得陈亮的剧本文不对题了?明明命题以朱厚照为主,怎么电影里隐藏了皇后如此多的内心戏?难不成这电影所有人都没看懂?
另外,是不是景田小姑娘也有一定的演技,并不像大家吐槽的那么拙劣?她表演的皇后之所以违和‘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家从没有‘如此深入的思考过皇后的心理嘛!
矮大紧应该是想到了这个问题,那张坑坑洼洼的大脸咧嘴一笑,继续侃侃而谈――
“之前说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陌生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既是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是‘借他们的故事来表现的‘时代的悲剧。”
“就像DNA的螺旋排列一样,两个人物,两条故事线交叉碰撞,不仅他们本身充满了引人探究的地方,而且构建出来的‘是一个时代的血肉。”
“或者说,电影里朱厚照的视角是『天子』的视角,目的是解读‘那个时代我们所不熟悉的政治生活。而皇后的视角是『妻子』的视角,用来刻画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被深宫消磨了多余情感的皇后。另一个,就是被深宫扰乱了心性的朱厚照,或者说,是迷失在享乐里的‘心志不坚的朱厚照。因为朱厚照虽有想要言出法随的雄心壮志,却没有持之以恒的坚定毅力。”
“两个人物形象,前者在朱厚照北行的时候着重表现了一次。而后者则相对隐晦,着重表现的时机是朱厚照应州之战归来后,那场热热闹闹的宫宴。”
讲到这里的时候矮大紧卖起了关子,说要循序渐进按着电影顺序来,先讲述应州之战的情节。
这种明目张胆调戏观众的行为让张伟暗骂之余,也决定要在视游天下上充个会员,不然遇上这种无良的视频制作人也太心塞了。
若是如今网络支付方便一些,不用担心充值的时间‘可能还会大于‘矮大紧东拉西扯的时间,张伟现在就想关掉视频出去充值――可惜,如今网络充值并不方便,张伟权衡一下觉得‘可能忍一忍更好。
之所以会有暂时离开的想法产生,是因为在张伟看来――应州之战矮大紧完全可以跳过不讲,他不认为在这里会有什么地方‘值得矮大紧浓墨重彩的描述。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这一段都是印象深刻的。
相比于陈亮在人物上埋伏笔埋到‘不经人解读‘大家竟然一知半解的丧心病狂,应州之战的情节就简单直白的多了。
在张伟如今看来,这是陈亮的又一处成功之处。在创作这部电影的剧本时,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创作的是一部商业电影,虽然掺了私货,但也没有忽视观众的感受,靠着精良的大制作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反正在看《大紧奇谈》之前,张伟对《正德》最满意的地方就是这里。而在诸多《正德》的差评里,最让张伟嗤之以鼻的,也是关于这一情节“占时太长”的指责。
张伟觉得,水军们用这种无理取闹的“黑点”来应付差事,简直对不起金主给他们的毛爷爷――
就不能看一遍电影再黑吗?哪怕是看一遍盗版呢――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观众抱怨说这里是尿点!
就不能黑的有点逻辑吗?战争场面拍了嫌拖沓,其他的情节拍了又说陈亮剧本跑题、掺私货――这是不是强人所难了?
不错,从朱厚照到达边境之后,接下来的六十多分钟都是应州之战的情节。如此重的份量‘放在成片一共一百三十分钟的《正德》里,看起来比例的确有些失调。
但水军们是不是只顾着数钱,而忘了看一遍电影名字?
不如此,陈亮干嘛要在标题里加上“应州”二字?
不如此,大家凭什么要进电影院看《正德》?是凭全新人的主演班底,还是凭陈亮长得足够帅?
在不看《大紧奇谈》的情况下,张伟对女主夏皇后有好感和同情,但这种感情可谓是情不知所起,只是觉得――可恨不能进入电影里去拯救她。
而应州之战,张伟自认无需任何人来解释,他都看明白了,同时还看爽了。
故事的具体内容无非是,朱厚照的边关之行‘正好遇上了鞑靼人南下,而朱厚照在取得‘应州之战的胜利‘的过程中,打破了大家固有印象中的那个昏君形象。不仅有指挥若定的军事素养,还有在决战时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
张伟觉得,相比于这种一清二楚的故事情节,其他那些‘把故事讲的云山雾罩的电影‘都是垃圾。而陈亮,也无愧于电影职员表里的“编剧”二字。
同时,在看完电影之后,张伟对于导演陈功达也有了很大的好感,甚至于在网上找了这位导演以前的电影来看。虽然结果不太愉快――那些没有爽点的文艺片并不是他的菜。
但他还是对陈功达的下一部商业片充满了期待。因为在《正德》当中,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争场面‘完全凸现了导演陈功达的本事。
《正德》上映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陈亮的三叔是何方神圣,甚至于最开始还有人拿他拍的小众文艺片说事,声称――
“一个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叫兽导演,为了圈钱,如今竟要把侄子炒成摇钱树。”
而电影上映一周之后,陈功达没有票房号召力的说法不攻自破。或者说,在陈亮一方的公关下烟消云散。
但公关不是万能的,它也脱离不了基本的逻辑。陈功达能迅速的丢掉“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帽子,正是因为他的导演水平得到了认可。而大众这种认可的直接来源,就是电影里的战争场面‘没有坠了京电导演系教授的名头。
战场如同08年奥运会的卷轴一样,顺着航拍镜头从一边缓缓展开。这种俯瞰众生的姿态,让观众更清晰的感受到了‘游牧与农耕的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仅是服装上的分别,也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差异。
这种对比,体现在铺满大地的草原大帐‘与只身伫立的土石关城上;体现在策马奔腾的鞑靼洪流‘与结阵迎敌的明军大阵上;体现在弯刀强弓的草原骑士‘与火枪劲弩的汉家儿郎上……
而在电影之外,此处之所以惹人惊叹、一举为陈功达正名,并不是此处使用航拍镜头大放异彩,而是陈功达在这个最应该使用特效的地方‘没有使用特效。
根据宣传期陈功达自己的解释,如果这里使用特效,那么后期制作的时间会很长。为了赶时间,最终决定这里使用真人拍摄的方式。
为什么赶时间陈功达没有透露,但却不妨碍《正德》一开始‘被打上“烂片”的标签。
毕竟――不用特效,这年头电影里的战争场面还能看?
但陈功达‘就是给出了‘不同于大家心理预期的答案。
借着航拍镜头一览无遗的画面,观众看到的不是“特写给了脸、特写又给了脸、特写还给了脸”的战争。而是密密麻麻的弩箭从军阵里飞起,是一波又一波的骑兵洪流不断的冲击,是犬牙交错的战线不停的变换形状……
作为一部重心不在于反战的电影,陈功达对与战争场面的取舍是,对于战争惨烈、鲜血淋漓的近景轻描淡写,同时对于战争恢宏、波澜壮阔的远景着重刻画。以刺激观众的眼球为重,而不诱导观众去思考战争的残酷。
……
张伟很想问问矮大紧,他到底是粉到深处自然黑?还是黑道深处自然粉?
不然,他为什么会如此解读电影里的战争场面?这不就是说,整部电影里面,观众认为物超所值的“商品”,其实是陈亮兜售私货的“赠品”?
可张伟仔细思考之后,又觉得矮大紧的话有些道理。从仅有的几次采访来看――陈亮最初是宣传主力,但媒体喜欢拿他的年龄说事,把他当做炒作的噱头。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陈亮才开始拒绝接受采访――陈亮似乎真就是这个态度,他很少主动谈起《正德》的战争剧情有多么不一般、投资有多大,更愿意跟大家聊他眼里的历史,以及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
没有给张伟太多的时间去纠结,矮大紧继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整整六十分钟的战争环节,最值得评价的‘是陈导对于大场面的调度‘与对于航拍镜头的娴熟运用,但这个属于脱离电影内容的题外话,我们今天不谈。”
“至于其他,从故事上来说,因为电影的重心不是战争的具体过程,为免喧宾夺主,陈亮的剧本可以说写的平铺直叙,像流水账一样的简单~”
“不对战争过程进行戏剧化改编、也没有安排一场独角戏让朱厚照喊喊口号,就连朱厚照优秀的军事素养也没有着重展现――以至于很多对史实不了解的观众产生了错觉,以为朱厚照的胜利是虚构的,认为陈亮过于美化朱厚照。”
“所以我评价这段情节就是――没有陈导,这里就是《正德》最大的败笔。”
听到这话张伟就知道弹幕上要热闹了,毕竟连黑粉当初都对这个情节避退三舍,这个胖子如今敢在这里大放厥词――怕是嫌自己的脸太小!
事情不出所料,网络上‘人们对于不同意见的容忍度出奇的低,同时对脏话的运用往往出神入化。矮大紧的话仿佛是召唤魔法的吟唱词,惹来一片弹幕把屏幕变的白花花一片,逼得张伟只能关掉弹幕,以图集中注意力听矮大紧接下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