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我不知道的。”龙墨白说。
“不要着急总得先做好铺垫,免得一会你又问东问西的。”龙墨泽说道。
两个人一边行走,一边小声的谈论着。
龙墨泽继续说道:“太平洋的形成有两种学说,一是月球分出说:
大致讲的是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
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
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4.43弧度/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
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
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
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
终于,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
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
第二个是流星撞击说: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
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
可惜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众所周知,月球上没有活跃的构造活动,陨石撞击作用是月壳演化的主要动力。
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体猛烈轰击形成的近于圆形的洼地,其底部由稍后喷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
最大的月海——风暴洋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将太平洋与月海相对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征: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于地球一方,这反映了早期撞击作用的随机性。
2.月海具有圆形的外廓,并比月陆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圆形,比大陆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陆由年代较老、密度较小的硅铝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则由年代较轻、密度较大的玄武质岩石组成,月球也是这样,月海也由年龄较小的玄武岩组成。
4.地球上的地壳厚度较大,介于30-50公里,洋壳较薄,一般为5-15公里;月球也有类似的情况,月陆壳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壳则一般小于20公里。
5.重力测量证明,月海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太平洋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比周围大陆具有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围有山链环绕,而太平洋周围也有山链。
7.在太平洋底发现有边缘和中央海岭,而在一些较大的月海中也同样可见有堤形的隆起。分布于月海中央和边缘。
8.太平洋东部具有以岛弧、边缘海组成的,从洋壳过渡为陆壳的过渡区,在一些月海边缘也可见有所谓“类月海”的过渡区。
当然,与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没有的其他特征。
如构造岩浆活动,反映海底扩张的海底磁性条带,还有在太平洋周围的山链上可见明显的多旋迥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浆活动,而月球上没有。
诸如此类的差别,专家以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
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反正不论那个学说,太平洋的形CD和一种巨大能力撞击有关。”他说着。
“没想到你还能对这些枯燥的学术理解的怎么透彻。”龙墨白说。
“我以为你就是一个只知道在跑车上用美酒灌女孩的种马。”龙墨白说着。
“......”
“墨白虐我千百遍,我待墨白如初见啊!”龙墨泽说道,一脸委屈。
“你继续,我不插嘴......”龙墨白一时恶心。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
现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的产物。
在长期洋底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扩张运动等复杂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现代洋底地形。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边缘带、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脉、大洋海盆3大巨型构造地形单元。
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
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
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
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
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太平洋中脊(也称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结构,位置偏于大洋东部。
南始于南纬60°的南极-印度洋海岭,向东至西经130°附近转向北,大致平行于美洲海岸向北延伸,直到阿拉斯加湾,长约1.5万千米,宽2000~4000千米,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1%。
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发育,高度比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几乎与海盆相近,潜没于北美大陆之下。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东西向的断裂带所切割,相邻两带间距离约900~2200千米,断裂带东西绵延2000千米以上,宽约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现为狭窄的槽沟。
自北向南断裂带有:门多西诺断裂带(北纬40°40′)、默里断裂带(北纬38°)、莫洛凯断裂带(北纬26°左右)、克利珀顿断裂带(北纬11°30′)、加拉帕戈斯断裂带(赤道附近)、伊斯特断裂带(南纬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组成部分,它的南端与南极-印度洋海隆相连接。
太平洋底的中部还分布着一系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底山脉,是太平洋底最雄伟的地形之一。
它北起堪察加半岛,经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岛,绵延1万多千米,是太平洋板块受力作用,在玄武岩基底上发生断裂,引发大量玄武岩沿断裂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
这些海底山脉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海底火山构成,也有少数是活火山如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还有少数是由一些珊瑚岛沉没在大洋深处形成。
它们具有比较平坦的顶峰,称海底平顶山。
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等。
通过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的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间呈多重分形分布。
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类型结壳分布叠加的结果。
水深—资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资源量复杂分形的原因可能与海山基底洋壳有关,海山基底洋壳年龄老于165M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于165M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
“而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或“TheRingofFire“之称,地震频繁。“
因此形成的太平洋洋盆可划为三个区。
东区︰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
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
其中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纬11°20,东经142°11.5;,即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
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
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尺)左右。
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
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
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新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海盆,向南为麦加利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一系列海底山脉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4个次一级的深海盆地,以皇帝一夏威夷山脉(海岭)为界,以东是东北太平洋海盆,水深4000~6000米,最大深度7168米;以西为西北太平洋海盆,平均深度5700米,最大深度6224米。
中太平洋海底山脉、莱恩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5000~5500米,最大水深6370米。
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南极-太平洋海岭以北为西南太平洋海盆,水深4500~6000米,最大水深8581米。
太平洋洋底广阔、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沉积物有褐粘土、生源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火山沉积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积物和褐粘土分布最广,几乎占据了整个大洋盆地。
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
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
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
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
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至40°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至6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