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楞了一下神,脑子在想怎么平衡京师学堂的学子和国子监的监生们之间的矛盾,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顺利的实现国家科技复兴。
徐光启将昨日选中的学生名单呈了上去,打断了他的思考,推荐他昨天挑选的二十七名学生,并言及这二十七名学生是算学极佳之人,孙承宗也在在旁附言称是。
朱由校御览之后,在御案上拿起一只狼毫笔,蘸足了朱墨,在名单上写下“此二十七人,俱与吏部备案,享七品俸禄,见习待定,由徐光启带领清丈京畿地区土地,务必十五日完成,钦此!”然后交给程化祥用玺。
朱由校暗暗喜道:丈量土地不仅可以成为这些学子入仕的跳板,也避开了那些士子们,等土地丈量完后,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户部为官,实现他逐渐替换守旧官员的目的。
孙承宗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也交给了朱由校御览。
朱由校纳闷,打开一看,竟是监生们的联名折,厚厚的联名折上大意写的要求皇帝尊孔孟之道,废西洋之学,说自古明君皆拜孔孟,太祖定制“武百官按照品级有序排列在御道两侧,等待天子仪仗的到来。朱由校坐着六十四人抬的御轿来到城楼下,在大太监程化祥的搀扶下稳步的登上承天门,面对着成千上万人,朱由校没有丝毫紧张感,而是威严肃穆。尽显天子威仪。文武百官的目光都注视着这大明又一位少年天子登上*的承天门城楼,看着穿着明黄衮服、金光灿灿生辉的皇冠,感到尊贵无比、威严可畏,高高在上,不可冒犯。
这对百官们是一场难得壮观之举,短短一个月见到两位皇帝登基大典,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万历皇帝在位四十武百官进入皇宫,走向皇极殿。
朱由校登上皇极殿宝座,百官们鱼贯而入,按照官阶整齐站立,只等新皇的屁股坐下,便可跪拜道贺。
朱由校看着和乾清宫御座一模一样的宝座,嘴角轻轻的泛起了笑意,就是这把椅子,古今多少豪杰为此命丧黄泉,多少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就是他,也是九死一生才顺利的登上这个位置!
不过是一把普通的鎏金椅,天下却只有我一个人能坐了,之后,天下人都将向我跪拜,俯首称是,这种权力至上的感觉已油然在朱由校心中升起,这几日来,朱由校充分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快感,真是让人沉寂不可自拔,原本只想快乐享享人间繁华,可现实是权力的快感更胜于繁华。
朱由校转身,面朝百官,傲视群臣轻稳的坐下,群臣眼快,看到他的屁股刚一沾到宝座上,立马齐刷刷的跪下山呼“万岁”,行三跪九叩大礼,大殿之外又响起了鼓乐之声,其声悠扬,远飘城外。
百官大礼行毕,程化祥拿出朱由校御笔亲书的圣旨高声念道:“朕秉承先祖承继大统,冲龄继位,国之重任尤甚不堪,惶惶终日寝食难安,有赖百官恪尽职守、忠君报国,辅朕垂拱治理天下,君臣同心,愈茂新猷。朕不忘先祖教诲,必殷勤理政,敬天法祖。朕秉承上天,欲启天下大治,改明年正月为‘天启元年’,大赦天下,免赋税一年,百姓所欠朝廷租税一律豁免,废‘辽饷’,除江南织造,召回边地监军,发内帑五十万,犒赏边军,发内帑五十万,赈济灾民。尔等百官,与朕同心,共理天下。”
宣读完毕,百官欢腾,许多让他们痛恨的弊政解除,武将们也是欢欣雀跃,带兵打仗身边总有不懂军事的阉人充当监军,指手画脚,妨碍军务,早就恨的想踹飞他们了。
新皇的诏书让人看到了新皇为政之举立志刷新,一些正直大臣欢心鼓舞。百官们心花怒放,高呼“万岁”。
一届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登基大典结束,皇帝的圣旨被礼部转抄送往全国各地,颁布天下。百姓更是欢呼,普天同庆,老百姓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在乎的是谁能让他们过的更好,免天下赋税一年,这在历代中从未有过,朱由校开了古代先河,老百姓们更是津津乐道,遥拜天恩,对于赋税繁重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恩赐。
朱由校回到乾清宫,早已累的十分疲弱了。
大典结束了,活总是要干的,该干嘛还得干嘛,一切又回到了原样,只不过他这个皇帝现在已经转正,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朱由校用过午膳,命人传诏户部右侍郎侯光远午后觐见。
侯光远还未踏进户部,就被皇帝传召,不敢怠慢,随宫人进宫面圣。
侯光远来到乾清宫,皇帝正在批阅奏章。朱由校见到他,命人赐坐,侯光远谢恩后双手扶膝端坐,很不自在。
朱由校温和的说:“朕观你熟知朝廷财税,要向你垂问,你可知朝廷税源如何?”
侯光远起身拱手回道:“回陛下,朝廷税源广泛,主要取之田赋、盐税、商税,还有部分番外贡品,边陲纳贡,官方贸易等。”
朱由校点点头,对侯光远的回答显然是满意,但面色却十分凝重,朝廷税源如此之广,财政却捉襟见肘,显而易见,功勋官绅之家土地兼并严重,已威胁涉及江山稳固,官员腐败也是尤甚,结合明朝年岁四百万两就知道,钱都进了贪官污吏和功勋豪绅的腰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