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黄嘉善走出乾清宫,便直向隆宗门处的军机枢密处而行。他们要到那里起草诏书,今晚就得将军机要文发出去。
此时天色已黑,宫灯燃起,紫禁城像往常一样肃穆寂静,太监宫女们开始一天的收尾工作,然后回到各自的住所休息,只有留勤的太监们极不情愿的站到自己的岗位上,开始枯燥而又乏味的值夜。
黄嘉善与徐光启并肩而行,望着寂静的四周,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赵忠南独自一人在军机枢密处值班,在这个小房子里,枯燥乏味的他在寂静的夜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于是在一张纸上绘画草图搞起他的兵器研究。
他想改进化殿上朝。
满朝文武列班而站两侧,他们都互相交头接耳的议论。
文武大臣们昨日就知道了西北烽火,因此都猜测今日朝会讨论的大事也是西北之事。
在这些大臣中,只有一个人面容憔悴,双手交叉放在腹前,半眯着眼睛微抬头呆滞的盯着面前的龙椅发呆。
此人正是首辅孙承宗。
徐光启用胳膊肘轻轻的碰了他几下都没有反应,担心的他不知如何是好,以为首辅生病了。
“万岁驾到!”
群臣立刻鸦雀无声,规矩的站好。
朱由校急步进入大殿,程化祥的脚步都跟不上皇帝的步伐,想搀扶他都够不着。
朱由校匆匆的走上金光灿烂的御座上,还未坐下,大臣们齐刷刷的跪拜。
“诸位臣工平身,”朱由校扫视了一眼大臣们,直接开门见山的说:“昨日西北烽火传入京师,寅时接到大同奏报,金贼努尔哈赤兵犯边关,已攻下前镇宏赐堡,兵锋直指大同!”
说到这里,大臣们脸上立刻焦急起来,窃窃私语。
朱由校静了静,又道:“金兵兵锋正盛,西北守军多未见过金人,朕恐军心不稳,为此,朕决定亲赴大同御敌!”
此话一出,群臣炸开了锅,纷纷跪地,参次不齐的伏地劝说。
不管他们怎么说,朱由校也无心听进去,更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
“你们不要说了,朕知道诸位臣工担心朕的安危,你们放心,朕已做好打算。若上天不眷顾朕,重现‘土木堡事变’,信王可为新君!”
朱由校站起身,傲然威严的大声道:“传旨,信王聪慧机敏,弱冠成年,着其监国摄政,孙承宗统领内阁、军机枢密处,辅佐朝政。群臣务必克己奉公,齐心协力,保卫大明!”
旨意宣完,大臣们愕然,孙承宗第一个应声接旨,“臣恭祝陛下旗开得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声而出,群臣也跟着跪接,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朝会没有一散,朱由校就仅带着三千营官兵出城,向大同方向前进,阿巴亥为三千营都统,随驾出征。
努尔哈赤深入大明之地,正是他远离根本、劳师远征,而我是在家门口御敌,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战胜努尔哈赤,那他也就没有资格做中兴之主了。
朱由校率领五千三千营官兵飞驰在西北大同镇的路上,打着龙旗而行,沿途的百姓见到了,都远远的朝着旗帜方向而跪遥拜,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天子的大旗,更懂的人明白这是皇帝御驾亲征了。
在宏赐堡刚刚睡醒的努尔哈赤,还未穿衣起床就得到了攻陷镇川堡和得胜堡的消息,高兴的他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下令,午时他将亲率大军兵临大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