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皆知,南疆镇南王府有位天命世子季承光,世子出身尊贵已极,又有位天下第一娇纵的母妃和素有仁善之名的父王,就养成了一副恣意妄为的性子。
世子承了他美貌名动天下的王妃娘亲的模样,生了张极俊美的脸,一双眼睛又黑又亮,比西域的紫葡萄还漂亮。
这样得天独厚的小世子,却因为过于骄纵的性情,在南疆恶名远扬,人憎狗嫌。
到底是天命之子,世子爷对于普通人的嫌憎丝毫不放在心上,古话怎么说来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世子计较的是,他亲娘也不喜欢他。
这位尊贵美貌的王妃娘娘素来性格矫情,少有拿正眼看人的时候,可她对普通人还只是淡漠,对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世子,却是明明白白的不喜。
不喜到,极其不愿意见世子,世子小时候,对母亲起了思慕之情,用兵书上学来的苦肉计,半夜脱了中衣,一桶桶给自己浇冷水,当下就发高烧到不省人事。
三天后世子醒来,病床前伺候着的是王妃娘娘的乳母,再问下人,世子病倒那日王妃娘娘倒是来过一回,只是在门口站了站,连屋子也没进就走了。
世子后来再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纵然是母子一场,人家不愿意与他有牵绊,他又何必纠缠?
镇南王府,王爷和王妃夫妻恩爱,王爷对世子关怀备至,唯有王妃和世子,明明是嫡亲的母子,关系却比路人还冷淡。
世子十五岁那年,宝珠夫人染疾,镇南王妃携世子回京伺疾。
去往京都的路上,或许是旅途苦闷,王妃难得和世子多说了几句话,说起世子一岁时也曾去过京都的,皇帝把传国玉玺给他玩,他把玉玺摔在地上,传了几千年的玉玺,就此缺了一个角。
说起来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一晃眼,当年抱在怀里的婴孩已经年满十五了,王妃就问世子可有心怡的女子。
世子自幼醉心武艺、兵法,嫌女人麻烦,身边伺候的连个丫鬟也没有,问他“心怡的女子”还不如问“心怡的包子馅儿”,但想到他父王一生只有他母妃一个女人,就故意唱反调:“热血男儿,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像父王那般,一生只得一人,岂不无趣?”
王妃气得骂世子“孽障”,到底还是决心尽一次为娘的责任,替世子选个可心的世子妃。
一路上,王妃把记忆里的京都高门贵女筛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认定,能做她儿媳的唯有英国公夫人之女。
英国公夫人闺名杭秋月,是御史大人家的女儿,杭秋月长了张月宫仙子般不染红尘俗气的脸,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是当年京都最得意的大家闺秀。
王妃还是七公主时,在一众贵女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位杭小姐,季廷性子冷淡,对七公主之外的人少有答理,杭秋月每回进宫,却常常能和季廷聊几句天文地理或是手谈一局,他们的对话晦涩难懂,七公主连听也听不明白,简直讨厌极了杭秋月。
可有时候,她假装不经意看过去,他们站在一处,黑衣少年的戾气收起,白衣佳人温婉恬静,赏心悦目得很。
如果季家没有灭门,少年将军娶的,一定也是那样一位温婉可人的夫人。
七公主远嫁南疆之后,听说杭秋月嫁给了英国公世子,隔年生了个女儿。
年轻时最不喜欢的那个人,如今再看,却成了最欣赏的。
王妃打定主意,看过宝珠夫人后,就带着世子登了英国公府的门。
故人再见,杭秋月已做了多年英国公府主持中馈的夫人,高洁出尘的人也染上了烟火气,王妃打量了故人几眼,锦绣珠翠也盖不住杭夫人眼底的疲惫,这高门大户的主母,想来并不好当。
杭夫人看着依旧娇矜的王妃,又是羡慕又是落寞,只感慨镇南王不愧是世人交口称赞的仁厚之人,把王妃照顾得如此妥帖,又夸世子爷少年英才,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
说到世子,王妃就顺势提出了见一见杭夫人的掌上明珠,又透了几分结秦晋之好的意思,杭夫人很是欢喜,招呼下人把小姐请出来,又自谦女儿是蒲柳之姿,难登大雅之堂。
这番说辞王妃自是不信的。
英国公府只有一位嫡出的大小姐,正是杭夫人当年的宝贝头胎女儿,容大小姐单名一个乔字,英国公和杭夫人年轻时都是风流倜傥的好样貌,这位容乔小姐,再怎么长,也不可能是蒲柳之姿。
可十三岁的容乔走出来,王妃却断了替儿子求娶她的念想。
少女穿着鹅黄羽纱襦裙,圆脸圆眼,不说话的时候,虽不是王妃记忆里杭夫人年轻时的样子,但也娇憨可爱。
只是一开口,却古板呆滞得很,半点没有杭夫人当年的玲珑心思。
王妃自己受不了容乔的书呆子气,料想自己的草包儿子更是如此,今后两个人朝朝暮暮地处起来,连话都说不通,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杭夫人感觉到王妃的态度,急得几乎要落泪:“乔姐儿生下来的时候,比谁家初生的婴孩都灵动,才三天就被太夫人从我身边抱走了,后来就养在太夫人身边,日日不是抄佛经就是背《女训》……”
王妃自己没有经历过婆媳斗法,虽然理解杭夫人的苦楚,却不愿拿儿子的终生大事去做善事。
季承光冷眼旁观,看出了他娘亲没有看中这姑娘,而那姑娘,不羞也不恼,温润有礼地站在杭夫人身边,听王妃数落她呆滞。
这姑娘,大概是属乌龟的。
王妃相看儿媳不满意,带着世子就要起身告辞,世子却自有主意。
王妃不喜欢这姑娘,把她娶回去,王府里就有了两个王妃不待见的人……
至于自己,这姑娘虽然呆了些,但自己并不讨厌她,将来如果自己有了别的心怡女子,再娶回家就是。
天下男人,也只有他父王,才守着一个矫情王妃。
世子打定了主意,就笑眼盈盈地问容乔:“乔妹妹,你看我如何?”
虽然姑娘呆,但也要尊重她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
世子长得好看,又有尊贵洒脱的气质,不了解他秉性的人,很容易被表相迷惑。
容乔这种傻人,自然看不透世子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灵魂,她笑得一派天真:“公子龙章凤姿,他日必定翱翔九天”。
杭夫人忙不迭去捂女儿的嘴:“才认了几个字,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是能随便说的?”
世子心里一动,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这呆子,是懂他的心思还是蒙得准?
后来,京都就流传起镇南王世子对英国公府的书呆子大小姐一见钟情,王妃却看不上容小姐,一度闹到要断绝母子关系。
最后,镇南王亲自从南疆进京,看了看容家大小姐,不知如何劝动了王妃,三书六媒为世子下了聘。
来年春天,英国公府大小姐铺十里红妆,风风光光从京都嫁到了南疆。
大婚次日,世子妃就从王妃的乳母手里接过了镇南王府的中馈理家之权,十四岁的少女,把王府上上下下打理得妥帖周到。
镇南王府十几年懒散、没规矩的旧貌焕然一新,人人都积极上进、奔走洒扫,脸上洋溢着充实幸福的光芒。
并排坐着磕瓜子?不存在的,那样也太有失仪态了。
仪态,举止得体,进退有度,是世子妃顶看重的事情。
世子妃伺候王爷、王妃纯孝,御下柔善,王府上上下下没有谁对她不满。
这样勤勉又仁善的世子妃,唯一的遗憾是,与世子爷夫妻间失了些和美。
礼数周全、仁爱细致的世子妃,如果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性子太过板正、沉闷了些。
转眼大婚已过半年,世子和世子妃同吃同住,两人说过的话却少得可怜。
世子妃信奉的是“食不言、寝不语”,偏偏她和世子相处的时间,不是食就是寝。
更有甚者,小夫妻同床半年,世子妃仍是玉好之身。
王妃本就对世子不上心,世子妃是世子自己闹腾着求娶回来的,对于他们小夫妻过得如此相敬如宾,王妃是一句话都不打算点拨,也挡住了于心不忍的王爷。
虽然成了亲,世子的作息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每天三更起身,在王府里练过晨功,就径直去军中大营,操练到月朗星稀回府,然后与世子妃一起吃宵夜,洗漱睡觉。
世子妃则日日料理府中大小事务,闲时抄经礼佛,或是给世子缝几身衣裳。
这对在外人眼里看来古怪的夫妻,实际处得自得其乐,融洽极了。
渐渐地,世子练晨功时世子妃会去送杯茶,世子从军营回府早则会带世子妃逛逛夜市,虽然发展得迟缓了些,但终究是有了夫妻和美的苗头。
直到秋狩。
南疆多密林猛兽,一年一度的秋狩精彩又惊险,王公贵族与平民同场竞技,从世子爷十二岁起,就无人能及其锋芒。
这年秋狩,世子爷穿着世子妃亲手缝制的白色镶红边劲装,走进密林前意气风发地说:“等我给你打头老虎回来!”
世子妃素来呆板的笑容里也多了几分灵气:“千万注意安全”。
最后,老虎是打到了,还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吊睛白额虎,世子妃和各府的女眷都大开了眼界。
只是,老虎不是世子打回来的。
打死老虎的是世子妃带来的一名陪嫁侍卫,侍卫名叫卫炼,卫炼单人匹马打回老虎,连衣裳都还是完好的,少年打虎英雄,年方十八而已。
到底是老虎,不仅女眷们看了惊叹,就连素来眼界甚高的王妃也多看了几眼,难得娇妻一笑,镇南王就赏了卫炼一块玉佩。
世子妃和她贴身的小婢女围着卫炼说笑,是在世子面前从不曾有过的洒脱、愉悦。
那笑容看在世子眼里,就有些刺眼。
他是行伍之人,素来活得粗枝大叶,长这么大,却也听到过几句府中下人的闲谈,说王妃娘娘还是京都的公主时,身边有一位英武不凡的侍卫,公主宠极了那侍卫,这么多年了,偶尔还用那侍卫的名字叫王爷。
这些京都的侍卫,不好好恪尽职守,就知道招惹小姐,实在可恨。
世子满腹怨念,第二天背满羽箭,血汗并流从密林里拖出了一头黑熊。
王妃娘娘看了那黑熊一眼就扭了头,半点兴趣也没有。
别的人也更愿意围着威风凛凛的老虎,摸摸虎须壮胆。
只有世子妃十分给面子,蹲在黑熊旁边,显得兴致勃勃的样子,看世子有些低落,又安慰世子:“夫君,您将来是要统帅千军万马的,不必事事身先士卒,只要把这些打老虎、打狮子的勇士都招到麾下即可”。
世子深以为然:“你把卫炼给我?”
世子妃显得很为难:“其实……我想他大概是不愿意的”。
世子笑得冷冽:“一个奴才,还要问愿意不愿意?”
却也没有把卫炼从世子妃身边调走,只是小夫妻间缓慢发展起来的融洽氛围,瞬间土崩瓦解,两人变得比刚成亲时还疏离。
却还是同住同吃。
夫为妻纲,世子妃因为自己的侍卫忤逆了世子,深感内疚,每天想了法子哄世子欢心。
除了原先就做过的送茶水、缝衣裳,又发动嬷嬷、侍女集思广益,尝试了做点心、替世子喂马、亲手给世子洗衣服等贤妻举措。
只是,世子妃做的世子都照单全收,效果却是半点没有,不仅没有效果,天气越来越冷,世子的脸也越来越冷。
南疆四季如春,再冷又能如何呢?世子妃毫不气馁,坚定执着地进行着感化世子求原谅工程。
就这样坚持到了第二年新年家宴,王妃冷眼看着世子妃殷勤地给世子布菜,世子却不碰世子妃布好的菜,全府的下人都在旁边伺候着,纵然是和善仁厚如世子妃,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王妃就摔了筷子:“季承光你真是出息了,对女人耍威风!”
世子还没有说什么,世子妃先急得辩解:“王妃娘娘,是媳妇做得不周到,请您切莫责怪世子”。
王妃看着世子妃就像看智障:“泥人还有三分土性,你这是修炼神龟功到家,半点儿火气也没有了?”
世子也摔了筷子:“您矫情,还看不得别人脾气好了?!”
王爷出面调停,王妃和世子妃都各自回房,王爷带着世子进了书房,把一份探报给世子看。
探报上写得清清楚楚,沧州人尚武,当地有两家武术世家,历年相争,积怨成了世仇,一家姓庄,一家姓王。近年,庄家出了位年轻的小后生,天分极高,眼看压倒王家有望,这小后生却失踪了。
庄家人翻遍了沧州,官府、武林、漕帮的路子都走了,却连人是死是活都没查出来。
无独有偶,那后生失踪的时候,王家恰也走失了一位姑娘。
这后生单名一个炼字,那姑娘闺名小桃。
世子妃身边有个粗莽丫头,人人都叫她“小桃姑娘”。
王爷拍拍世子的肩:“有不畅快的事情,就去查明白、想明白,即便明白不了,也自己憋着,和女人置气不是大丈夫所为”。
世子的脸又红又白,拿着探报走回院里,世子妃正耐心地守着小炖盅,看见世子就笑着招呼他:“夫君,来喝肉粥”。
世子坐下,世子妃从丫鬟捧着的铜盆里绞了热帕子,温柔细致地给世子擦手,世子手上明晃晃地拿着加了火漆印的信函,她不看也不问。
因着是新年家宴,世子妃那日妆扮得隆重些,戴了全套点翠多宝头面,额上用金粉描了凤尾花,嘴上抹了润泽鲜妍的口脂,比起平日素静妆扮时的一团孩子气,到底有了几分女人的感觉。
像这样耐心细致地用热手帕擦手,像送茶水做点心,像伺候世子更衣,在世子妃之前,没有人给世子做过这些事情。
十七岁的世子看着小妻子,觉得身上逐渐烧起了一团火,平时第一次有了对“女人”的感觉。
红帐晃了半夜,世子妃的奶嬷嬷抖着手给京里去信,道是小姐与姑爷终于玉成好事,国公夫人不必再挂怀。
虽然折腾了半夜,世子还是三更就醒了,只是却没有和往常一样直接起身晨练,而是看了会儿身边沉睡的小妻子。
此时的天下,王军衰颓,群雄渐起,南疆被镇南王守得如世外桃源一般,中原却是战火连绵。
对普通人来说就像修罗场的战场,却是世子自幼向往的地方。
可现在,他看着安睡的小妻子,突然理解了父王这么多年为什么甘心偏安一隅。
醉卧美人膝可比醒掌天下权有意思多了。
可世子到底不是王爷,逐鹿中原是他毕生夙愿,他抚了抚小妻子的发,仍旧利落地起身晨练。
如此又一年,世子妃逐渐出落得水润灵动,王妃偶尔端详她,比起记忆里玲珑机敏的故人,更加的莹润可爱。
以为娶回来一块石头,却原来是块和氏璧。
天下却大乱了。
宝珠夫人去世后,昏君也失了精神,逐渐缠绵病榻,各地割据的藩王、揭竿起兵的草莽还没打进京都,昏君的儿子先围了宫城,要逼昏君禅位。
昏君密使昼夜兼程赶到南疆,世子领兵北上,斩杀叛乱的皇子,从昏君手里接过传国玉玺,又点兵四方平乱,旌旗所至,所向披靡。
捷报一封封传回南疆,这封是世子连下燕云十八州,那封是世子把匈奴人赶回了漠北,百姓受尽了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传诵的都是世子的英武不凡。
世子妃的笑容却越来越少。
随着捷报传来的,还有别的一些传言。
说是世子秉性风流,平定的疆土越来越多,送回京都的美人也越来越多。
能歌善舞的,吟诗舞墨的,世子来者不拒,悉数收下。
世子妃翻着早已倒背如流的《女训》,生平第一次觉得不解。
书里说,大户人家的主母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做妒妇之举,把夫君纳的姬妾当自己的姐妹。
写下《女训》的那位前朝皇后娘娘,她是发自内心写下这些话,还是为了安慰自己而写下这些话的呢?
是不是,她看着三千佳丽不痛快,就要天下女人都和她一起不痛快。
世子妃参不破这答案,恰看到王爷珍重地捧了盆重瓣洛阳红回府,就觉得眼角有些酸涩。
王妃爱牡丹,世上多少稀有罕见的绝品牡丹,都进了镇南王府。
如此五年,天下终定,世子回京都即了皇位,改国号“天启”,派了上万宫人、侍女、兵士隆重接容乔夫人回京。
打头的将领,正是卫炼。
王妃彼时又有了身孕,王爷和王妃就没有进京。
容乔夫人临行前,王妃拉着她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人人都说我不喜欢承光,承光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我十月怀胎把他生下来,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王妃一辈子骄傲的眼睛里,隐隐泛了泪光:“我不见他,其实是怕见到他,他就像最自由的风,畅快翱翔在天地间,如果没有我,季廷他……”
“我一看到他,就替季廷难受,只能狠心不见他”
“承光小时候,有一回想见我,浇冷水发了高烧,我急得不行,赶去的路上我身边的老嬷嬷感慨了一句,说承光到底还是幸福的,季廷在宫里的时候,有一回也是发了烧,人人都不知道,我还要他给我下水捉鱼,那晚如果不是老嬷嬷恰好撞见……我听了嬷嬷的话,满心满眼都是发着烧、连口水也喝不到的季廷,就怎么也迈不过承光屋里的门槛”
“那回之后,承光就再也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乔娘,你是个好孩子,如果你愿意,我请你日后,替我多关照他一些”。
去京都的路上,容乔反反复复地想着王妃说的话,就按《女训》教的吧,季承光是她的夫君,不论他是世子还是皇帝,不论他后宫纳了多少美人,只要她还是他的妻子,她就会全心全意地爱他、敬他。
为了迎接皇后回宫,皇帝办了盛大的宫宴,英国公夫人与有荣焉地坐在勋贵首席,欣慰地看坐在主位上穿着朝服的女儿,小皇后一派雍容贵气,虽然脸庞还稚嫩了些,却也有了几分母仪天下的味道。
皇后身边,少年天子更是英气逼人,正如容乔当年说的,“龙章凤姿,翱翔九天”。
酒过三巡,佳人入场献艺,或跳舞或抚琴,佳人们各有千秋,个个我见犹怜,皇帝看得甚是满意,赏了又赏,皇后的脸就有些发白。
英国公夫人气得讽刺道:“不愧是先皇帝挑中传玉玺的人,行事亦颇有先帝风范”。
皇帝大为不解,问皇后:“乔娘觉得可好?”
皇后心里一遍遍地默念着《女训》,眼里无波无澜:“陛下喜欢就好”。
当晚,皇帝在御书房向出主意的谋臣谢凡尘讨教:“朕搜集天下美人为皇后献艺,皇后为何不喜?”
谢凡尘端起茶杯,宫宴上身着朝服、沉稳庄严的皇后和记忆里娇憨的小女孩模样重合起来,原来她长大后是这副模样啊……
谢凡尘看了看沙漏,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却问了句:“听说陛下当年是亲自相中的皇后娘娘,不知在陛下心里,娘娘是什么样的人?”
皇帝想也不想就答:“她呀,就是个呆子……”
御书房门外响起杯盘破碎的声音,皇帝开门问守卫,守卫身如抖筛:“适才皇后娘娘来给陛下送羹汤”。
皇帝冷眼去看谢凡尘,谢凡尘却面无惧意:“陛下可曾听说过金陵谢家?多年前谢家有位小少爷曾与英国公府的大小姐定有婚约,可没几年,谢家叛了国,这桩婚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这样的姻缘,有的人求也求不到,还望陛下,千万珍惜”。
皇帝的眼神更冷,却想起那年父王说的,和女人置气不是大丈夫所为,到底还是收起怒容,去关雎宫向皇后笨拙地解释了一番。
皇后听得满心欢喜,宫灯轻摇,少年天子比灯光还耀眼,这是她一眼就看中的人,能跨马定乾坤,也能提笔安天下,还能与她举案齐眉,一生一世一双人。
久别的年轻帝后,当晚比初夜还缠绵,昏昏沉沉中,皇后却忽然想到,《女训》那种东西,以后还是叫天下女子少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