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永平十年,汉使并天竺两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阳,明帝躬迎之。
永平十一年,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佛寺,为铭白马驮经之功,名之白马寺。
……
白马寺大佛殿前的空地上,高僧庭寂正为信众们讲着佛法。
信众们都神态虔诚,听得极认真。
花奴常念蹲在殿前的牡丹花圃边,边拿花铲松着土,边偷偷地看庭寂。
白衣的年轻僧人面容俊朗,气度高洁出尘,让人由衷地相信他讲的善恶因果。
按照佛法,今生的种种际遇,都是前世埋下的果报。
不知她与庭寂,来生会有怎样的缘法……
常念正盯着庭寂看得出身,不料他竟突然看向她。
此时他正讲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正是常念这名字的出处。
庭寂给她取的名字。
庭寂清清冷冷的目光落在常念脸上,她心里一慌,手上也没了轻重,小花铲深深地扎进土里。
庭寂似乎轻轻蹙了蹙眉,却很快把视线从常念身上移开,继续为信徒们讲起了佛经。
常念这才回过神来,不知失措地看向深深扎进土里的小花铲。
闯祸了!
明帝在永平十一年建起白马寺,如今已是章帝元和四年。
这一年,皇帝盛宠的申贵人刚生下六皇子,白马寺的牡丹花寓意着佛祖对汉室皇族的恩佑,会作为贡品在六皇子满月宴时呈进宫里。
白马寺的牡丹是祥瑞,每一株都造了册子,一片叶子都不能马虎。
像她这样专门伺弄牡丹的花奴,白马寺里有十几个。
她这一铲子下去,肯定斩断了牡丹花根,牡丹娇贵得很,花根断了,必然难以成活。
又恰逢小皇子即将办满月宴,此时出了这样的意外,触了皇帝和娘娘的霉头,她肯定活不成了……
她一介孤女,出生后就被扔在白马寺门前,被寺里的僧人们捡起,交给女花奴们养大。
她不怕死,却担心会连累到养育她的老嬷嬷们,还有白马寺的高僧们。
常念正心忧不已,突然大殿前起了喧哗声,信徒们都匍匐跪下,取水的刘嬷嬷也恰回来了,刚放下水桶就拉着她一起跪下:“窦夫人来礼佛了,快跪下。”
常念规规矩矩地以头触地,不久,就听到了窦夫人与庭寂交谈的声音,还有窦小姐烂漫的笑声。
窦夫人就斥责窦小姐在佛前不庄重,会惹得佛祖不喜云云。
窦夫人……
章帝宠爱窦皇后,后族窦氏在当今天下权势无双,大将军窦宪是窦皇后的兄长,因着窦将军是武将,这些年来,窦夫人常来白马寺礼佛。
窦夫人是窦皇后的嫂嫂,如果能通过她求到窦皇后跟前,说不定其他人还能有一线生机。
常念握了握拳头,鼓起勇气站起来,颤抖着跪到了窦夫人眼前:“奴婢常念,求夫人,大发慈悲……”
庭寂意外地看着常念。
面对这突然冒出来求情的小奴婢,窦夫人起先有些疑惑、神情淡然,待看清了常念的脸,却是心神一震。
一个低贱的花奴,竟然生得这样美……
震惊过后,窦夫人心里逐渐升起狂喜,脸上却不露声色:“小花奴,你说,你弄坏了寺里的牡丹花?这可是桩大罪啊……”
常念重重地以头磕地:“即便是死罪,也是罪奴罪有应得,可其他花奴都是无辜的……”
额头磕破了,就不好看了。
窦夫人顾不上身份悬殊,急急地亲自伸手扶起了常念,意味深长地看着她:“大汉在寺庙种牡丹,起于世祖皇帝即位前的一段奇遇,如今宫里但凡遇到什么喜庆之事,白马寺每每都要献牡丹进宫,可仔细论起来,世祖皇帝当年的奇遇,并不是遇到了牡丹花,而是遇到了牡丹仙子……”
“依我看来,你这小花奴,与牡丹仙子的神像倒有几分相似……”
常念脸色煞白,逐渐明白了窦夫人的意思。
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
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世祖皇帝起兵时,曾得过一处荒庙里牡丹的庇佑,躲过了敌兵追杀,如此才有了如今汉家天下的佛寺种牡丹。
她一介孤女,就像浮萍一样漂在这世上,幸有白马寺庇佑、花奴嬷嬷们照料,安稳地长到现在。
她原本期许,能一辈子在佛前侍弄牡丹,听庭寂讲禅……
却成了奢望了。
不能怪别人,是她自己惹出的祸端。
常念没有多想,恭敬地跪在窦夫人脚下:“奴婢多谢夫人大恩。”
窦夫人满意极了,当天就带走了常念。
窦家的富贵荣华,全系于窦皇后一人之身。
窦皇后风华动人、独得帝宠不假,可她年岁渐长、没有子嗣,也是真的。
这两年申贵人连生两子,她进宫拜见时,皇后娘娘的神情明显越来越郁郁。
皇帝喜欢如花美眷,皇后与其苦闷怄气,还不如主动送风情美人给皇帝。
如此一来,美人们争妍斗艳,皇后才能稳居中宫。
常念走出白马寺时,隐约觉得似乎有一道熟悉的清冷视线落在她背上,她生生咬破了嘴唇,才忍住没有回头。
接下来,常念在窦将军府里接受了密集的礼仪、雅乐培训,顶要紧的,是学支舞曲。
攸关性命,她学得极认真。
时光倏忽,六皇子的满月宴在即,入宫前一晚,常念一如往日,郑重地拿出了一尊小小的白玉观音像。
是她七岁生辰那年,庭寂亲手为她雕的观音像。
全天下也只有这一尊。
她当时年幼,还曾妄言:“这观音菩萨为什么长了胡子?不好看。”
那个时候,庭寂还不是高僧,她只当他是青葱玩伴。
后来,她逐渐长大,明白了人分三六九等,明白了高僧不近女色,与庭寂之间,似乎就再也没有过那样亲近的时候了。
只有每年生辰,庭寂依然会送她生辰礼,穿上斗篷带她去集市游玩。
只有那个时候,他不再是高僧。
常念叹了口气,收起观音像,却见这些天服侍她的小侍女小心翼翼地钻进屋里,凑到她耳边说:“姑娘,府里来了位寻你的老嬷嬷,那嬷嬷姓刘,正等在偏门。”
刘嬷嬷!
常念急急起身,跟着小侍女去了偏门。
刘嬷嬷满脸欢喜地拉着她的手:“庭寂大师忙碌了这许多天,终于救活了那株牡丹,七七啊,咱们一起去回禀窦夫人,今天你就能跟着我回去了。”
常念是七月初七被扔到白马寺的,在庭寂为她取名以前,大家都叫她七七。
庭寂救活了牡丹。
他素来慈悲为怀,肯定是为了搭救白马寺的花奴们才这么做的。
只是,这豪强权贵之门,却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
常念狠了狠心,问刘嬷嬷道:“嬷嬷可有觉得,如今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刘嬷嬷仔细地看了看她,称赞道:“七七,你这么一打扮,比那些来寺里上香的官家小姐们都要体面,真俊呐!”
常念转过身,声音冷淡:“穿过绫罗绸缎,谁还想穿粗布,胆战心惊地伺候那些比人命还金贵的牡丹?嬷嬷请回吧,替我谢过大师的美意。”
刘嬷嬷难以置信:“七七,你可是听着佛训长大的,怎么能、怎么能……”
常念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元和四年,六皇子的满月酒宴上,窦夫人进献了一名舞姬,道是这舞姬长于佛寺、常侍牡丹,生来就是与天家有缘的。
美人在牡丹花丛里翩然起舞,一颦一笑都是风情,国色之花在她身边也显得黯淡。
章帝看得眼睛也不眨,当晚就幸了这美人。
刚出月子的申贵人脸色煞白。
窦皇后就笑得得意。
春宵一度,常念起身时,已不再是命如草芥的低贱花奴,而是当今天子的宠姬。
富丽堂皇的宫室里跪了满地等着伺候她梳洗的内官、宫女。
她意兴阑珊地挥退侍者们,捧起一盆牡丹仔细地看。
正是她铲断了花根的那一株。
他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才让这被毁了花根的牡丹如今依然能怒放。
眼泪落进花盆,常念摸着花盆,忽然觉得有些异样。
她捧起花盆查看,才发现花盆底粘着一块叠好的帛布。
帛布上的清峻笔迹她再熟悉不过,清清楚楚地写着:
永平十八年,明帝驾崩,章帝年十八、即帝位,次年,改元建初。
章帝即位前已纳宋氏姐妹,宋氏姐妹之姑祖母乃马太后之外祖母。
建初二年,窦氏姐妹、梁氏姐妹入宫。
建初三年,大宋贵人生三皇子刘庆,同年,大窦贵人封皇后。
建初四年,三皇子刘庆封太子,小梁贵人生四皇子刘肇,窦后无子,夺而抚之。
是年,马太后薨。
建初七年,后宫出巫蛊之祸,太子刘庆被废、贬为清河王,宋氏姐妹服毒自杀。
是年,四皇子刘肇封太子。
建初八年,窦氏以“飞书”、“恶逆”之名告梁氏,梁贵人之父病死狱中,梁氏姐妹双双忧愤而死。
建初九年八月,章帝改元元和。
元和二年,申贵人生五皇子刘寿;元和四年,申贵人生六皇子刘开。
他本该是超然世外的高人,却因为她搅进这浊世。
常念抱着帛布哭得肝肠寸断。
元和四年,太医诊出常贵人有孕,章帝大喜,特改元章和。
章和二年元月,常贵人生八皇子。
长秋宫里,满地都是破碎的瓷器,窦皇后神情恍惚地看着跪在她身前的侍女,咬牙切齿地问道:“陛下,真的给八皇子取名为刘万岁?”
侍女战战兢兢地回禀:“皇后娘娘,或许是八皇子身体羸弱,陛下才为他赐了这样一个名字……您不必介怀,不论这宫里有多少女人,您才是陛下唯一的妻子,您在陛下心里也素来是格外不同的……”
窦皇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她是大司空窦融的曾孙女,世祖皇帝长子东海恭王刘疆的外孙女,沘阳公主之女。
幼时,相面的方士们人人都说她面显大尊大贵。
后来入了宫,她果然独得帝宠,尽管没有子嗣,依然被封为皇后。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帝对她的心意变了呢?
一个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女人,她身后越来越跋扈的窦家,再加上她逐渐老去的容貌,皇帝看到她,哪里还会有当年初见时的情意?
从宋氏姐妹,到梁氏姐妹,再到申贵人,她累了,也没有把握,如果她再次动手,皇帝还会不会向从前那样向着她。
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比天底下的任何人都更加清楚,“万岁”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好一个刘万岁!
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奴生的孩子,怎么配叫这样的名字!
窦皇后冷冷地看向侍女:“把常贵人平日里画的那些画,都呈给陛下。”
侍女满脸了然,殷勤地回道:“是。”
章帝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幅幅画。
每幅画的内容都一模一样,只有一个白衣僧人在佛前打坐的背影。
内官观察着皇帝的表情,小心翼翼地补充道:“白马寺有位年轻的高僧庭寂大师,据说那高僧不仅佛法造诣精妙,长相也十分清峻……”
内官还没有说完,皇帝突然吐了口血,生生喷在画纸上。
内官急得跑出殿外大喊:“来人啊,宣御医,快宣御医……”
章帝看着眼前被鲜血染污的画纸,眼里满是寂寥。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宠冠后宫,甚至,落地就以万岁为名的孩子……
他把这江山都捧到她面前,却仍及不上她心里的白月光。
不怪她,是他遇见她太迟了。
……
章和二年,章帝驾崩,同年,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尊窦氏为太后。
章帝葬于敬陵,遵窦太后懿旨,常贵人等十八姬妾殉于帝陵。
永元二年,和帝幼弟刘万岁封广宗王,刘万岁当年病夭,以王礼葬于洛阳。
……
多年后,汉家皇室衰颓,外戚干政,朝政动荡,年幼的少年天子们换了一个又一个,民生苦楚,礼佛之人越来越多。
有位从洛阳云游至京都西郊的高僧,一砖一瓦亲手建起了万佛寺,大师佛法高深,又修行虔诚,万佛寺的香火就格外好。
高僧最喜欢在观音像前打坐。
观世音菩萨眉目慈悲,却不同于天竺的男像菩萨,是个女菩萨。
人们却不知道,高僧打坐时念诵的并不是经文。
常念,常念。
念念不忘,可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