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过些年,这些人里再出几个手握重权的大臣,那么他那高跟鞋作坊,就
算是真的成了金字招牌了!”李世民无奈的解释道。
长孙听的一笑,然后又有些认真的说道:“二郎,妾身倒是觉得让那孩子得些
好处也没什么,相比于他能得到的,现在他可是实实在在的拿出了五万贯,说出来
不怕您笑话,让妾身的内库一下拿出五万贯来,妾身也是拿不出来的。”
“二郎,您也知道,这次氏族们弄出这么一个比拼,让很多外地士子们也是忍
不住来了长安,可是他们大多都是出身寒门,这次来长安,恐怕已经耗尽了家财,
要是想要再参加下次的科举,恐怕都要售屋卖田了!”长孙担忧的说道。
李世民点点头没有说话,长孙说的这些也是他的担忧,可是为了能够打压氏族
们,他也只能选择委屈了那些士子们。
“现在有了小熹这五万贯,即便那些外地士子们大多数都一无所获,那么至少
他们也有了下次来长安的盘缠,二郎,小熹恐怕也是存了这些心思,您又何必叹
气?”长孙见李世民还是皱眉,又是开解道。
李世民摇摇头,“观音婢,朕不是在想那小子的事情,不管如何李熹都算是我
们的晚辈,他虽然做事总是出乎朕的预料,但是朕还是相信他的心里是向着朕的,
朕只是恨那些氏族们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想要用天下士子来做垫脚石,朕绝对不会放
过他们!……”
…………
李熹出了宫门,就拿着李世民的手谕找到了不情不愿的李景恒,和他一起拜访
了长孙无忌,像发银钱这种琐碎的事,还是交给李景恒负责比较好,自己可是做
“大事”的人!
长孙无忌也是惊讶于李熹和李景恒的大手笔,有了李世民的手谕,他也表示会
尽力配合李熹和李景恒分发钱财,并且还承诺会亲自监督,避免官家有些人会“过
一手”。
李全在得知李熹竟然做了工部的郎中,高兴的拉着吴大叔喝了一个晚上的酒,
这已经成为他表达内心喜悦的固定方式了。
李全实在感慨上天待他不薄,自从儿子李熹来到人世,他就感觉家里的祖坟肯
定冒了青烟,不仅是他自己几年的时间就成了爵爷,现在他的“神童”儿子更是在十
一岁的年纪就做了工部的郎中!
那可是五品上的文官,论品级直接比他这个当爹的还要高上一级。而且,工部
郎中那可是文官!
并不是李全觉得文官就比武官强,只是他老李家往上捯多少辈,要么是在地里
刨食的庶民,要么就是刀头舔血的大头兵,在李全的印象中,连一个读书人都没有。
现在自己的儿子不仅读书了,而且还做官了,李全感觉现在就是让他死了,他
也能够笑着闭眼。
虽然李熹一再解释,自己这个工部郎中只是陛下为了他便宜行事才封给他的,
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但是李全哪里会管那些,他认的只是“工部郎中”这几个字
而已。
父亲如此执着,李熹也就随他去了,反正是好事,父亲能够高兴,他也觉得开心。
…………
这个世界上总不缺少混水摸鱼的人,官家配合高跟鞋作坊为外地士子们分发路
费盘缠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很多平时游手好闲的人自然会被那八贯钱的巨款打动,弄一份假的户籍证明倒
是不算是太难,而且那些发钱财的人也不会仔细看,关键还要做一首诗,让这些平
时大字不识一个的人犯了难。
不过聪明人总会有的,不过就是把聪明劲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那些想要贪便宜的人,眼光就盯上了那些领了钱的外地士子,不是他们起了歹
心想要强抢,官家既然敢大张旗鼓的发钱财,自然想到了士子们的安全,长孙无忌
可不是吃素的,有几个倒霉的士子被抢了以后,凶手很快就被抓到了,现在还挂在
城门口示众呢!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往往都有个坏习惯,平日里都好有事没事的喝两口,尤其
是出门在外,酒桌上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感情”来,这种喜欢以酒会友的喜好,很简
单就被那些“有心人”利用了。
士子们哪里会有那些三教九流那么多花花肠子,三言两语就被人忽悠上了酒
桌,上了酒桌自然要引经据典、饮酒作诗以助酒兴。
这样就简单多了,李熹定下的规矩,只要是跟高跟鞋有关的诗句就可以,根本
就不追究诗句的质量怎么样,所以那些人在酒桌宴席上忽悠士子们做了不少有关高
跟鞋的诗。
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利用这个方法钻了空子的人,可是越来越多操着长安话的
“外地士子”来领银钱,就让主要负责此事的木生产生了怀疑。
于是木掌柜留个心眼,当他看到又有一个说着长安话的“外地士子”来领银钱的
时候,他果断的令人将那个人拿下,拿来纸笔,要求他现场把刚才交上的诗句再写
一遍出来,那人连笔都不会拿,怎么可能把诗句再重新抄写一遍?
李景恒得知以后,顺着那个人的线索,着实是抓了不少已经领了银钱的三教九
流,并且还重新规定,来领银钱的士子,需要当场写下自己所做的诗词才算是合
格,就这样才算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李熹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担心他这种分钱的方式会让那些自命清高的读
书人不屑,可是很快一天过去了,他发现他的担心好像完全是多余的……
第一,长孙无忌很聪明的把分钱财的地方摆在了国子监和弘文馆,这就两个地
方让那些读书人天生就会产生亲近感,而且钱也不是白拿,还要作诗不是吗?
第二,李熹这个在大唐没有受过金钱上苦的人,严重低估了八贯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