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已经有了有段时间了。
今年正好是李治十三岁的年纪,像李熹猜测和李治承认的那样,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在年初的时候,给李治定下了王妃的人选。
由于这个时候李治还没有太过受李世民的重视,所以给他选的王妃家境算是一般。
说是一般,其实那也是相对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来说,相对于其他皇子,李治的王妃出身已经非常好了。
李治未来的王妃姓王,是并州祁县人。
她出身于太原王氏,这个家族可不简单。
她是原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父亲是罗山令王仁祐,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叔祖母是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公主,唐朝知名将军之一王方翼是同安公主之孙。
因此王氏也算是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这种关陇集团内部的联姻已经算是大唐前后的传统了,只有比较重要的皇子才有这样的待遇。
按理说,李治已经定下了王妃,也应该去自己的封地了,唐朝为了防止皇子们之间内斗,往往十二三岁就要被派往封地了。
像李恪,李熹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他了,打了人家弟弟的事情还不知道人家记得不记得。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像魏王李泰,就一直找各种理由不去封地,而是待在长安,说是有父皇和皇兄的治理,天下已然太平安乐,他去不去封地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就在父亲母亲身边随时伺候着。
这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心思,李世民竟然也同意了,这就说明这个不安分的皇帝,也不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安分下来。
能者居之嘛!这句话是李熹帮李世民想的。
李治在李熹的建议下,也是用比不多同样的理由就在了长安,不去封地,就在长安陪伴在父皇母后身边。
不过与李泰不同的是,为了让李世民或者李承乾、李泰不认为李治也有当皇帝的心,李熹替李治找的理由比较有新意。
李治请求李世民,他只要封地的收益,别的什么不都管,他的几个哥哥都是有大才能的人,他请求李世民把他的封地让给他的几位哥哥代为管理,只要把“钱”给他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他一切都不管。
这个要求让李世民很是诧异,也有些疑惑。
李世民在心里已经知道这个小儿子是有与自己两位哥哥竞争一下的心思了,而且自己还有意无意的给他安排了一些幕僚和势力。
只不过自从李熹和李治吵了一架以后,李治就好像自暴自弃了,不但是拒绝了李世民给他安排的幕僚,而且现在就连最起码的保障——封地!都不要了?
他什么都不要,凭什么在未来竞争皇位?
李世民把他的疑问告诉了长孙,长孙却是没有像李世民一样想那么多。
自从前些年生了一场病之后,她这两年平时连发热这种小病都很少发生了,身体更是一天比一天好,早些年的老毛病,夜盲症也好了许多,所以她这两年的心情也是越发的好了。
李熹也知道目前长孙的这种情况,前些日子长孙还专门赏赐了李熹宫里新来的丝绸,说是为了感谢他的食谱。
李熹觉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很有道理,别人不知道,他可是很清楚,长孙早在两年前就应该去另一个世界了,可是现在两年过去了,她反而身体越来越好了,而且脾气还好了越多,很少再敲李熹的脑袋了已经。
李熹只是告诉长孙,一定要坚持用自己提供的食谱,长孙当然是满心欢喜的答应,而且还承诺,会监督陛下也要坚持用。
有句大逆不道的话,李熹藏在心里偷偷说过,在听了长孙说会监督李世民也必须用自己的食谱时,李熹心里觉得李世民可能也同样死不了那么早了,李治要想当皇帝,可能得多等些年了……
长孙对李治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不同于李泰,长孙很清楚李泰就在长安不去封地是为了什么,不过大唐组训就是“后宫不得干政”!就算是平时李世民处理奏折,长孙也得回避。
但是这不代表长孙不知道李泰的目的,毕竟是自己生养的亲儿子,她哪里会不关注?可是身在皇家,她一个“妇道人家”在这些大事上,是没有发言权的,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李承乾和李泰耳边旁敲侧击的提醒一下,“兄弟情深,都是一家人,少了谁娘亲也受不了!”之类的话。
这些话,至于有没有用,历史已经证明过了。
李治就不一样了,李治从小就没有离开过自己,长孙觉得李治就算是有争一下的心思,也不会做出什么事来,现在更好了,他放弃了封地,放弃了自己的幕僚和势力,已经算是说明他什么都放弃了,只想做个太平王爷。
“观音婢,为什么朕觉得这里面总有些不对劲的地方?”李世民想的可比长孙多的多。
“二郎,有什么不对劲?您应该高兴才是,这切,妾身就要说您两句了,妾身就这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的事情,妾身不敢多说什么,老三已经主动退出了,您就不要再把他搅进去了!”
这个天下能这么跟李世民埋怨的,也就是只有长孙了。
李世民感觉头又疼了,他觉得这件事跟长孙商量本身就找错了人,可是如果不跟她商量,自己又不可能瞒着他。
“你想的太简单了,小治这个孩子,在李熹出去的那一年,可是做了不少的事情,虽然不是他主动的,但是朕暗中安排的,他也没有拒绝,这就说明了,他有这个心思,为什么现在就忽然放弃了?”李世民分析道,他感觉自己有些抓住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