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都知道事情已经摆在了明面上,现在就看谁的动作快。
除了第一批次前去探查秘密的修士被斩杀了两位之外,
后面再去探查的人因无法进入对方正在动手修补调整的阵法附近,对法阵没什么威胁,也就没受到诸国结盟的修士的重手打击,就算是碰上了,也不过是被驱赶回来。
他们在争取时间!
看这情况,如果等他们把阵法一一修补完善,那华夏这边……
想要东出可就难了!
纠结了好久,思量着是否要去请彭懿出山的曹辉,在1号晚上听到一直守在总政家属院附近的人的急报之后,一下子打了个激灵。
从那天晚上开始,曹辉接连三四天几乎连眼睛都没闭上过,一直蹲守在座机旁边,等着东边的信息!
座机旁边还放着所有有可能联系到自己的4个手机……
接到彭懿重伤的消息后,曹辉与太史靖紧急碰头,商讨之后,两人一致决定:
不能直接把彭懿送回家!
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虽说连几位医修都束手无策,但大家毕竟都是修士,基本的疗养常识还是懂的。
就算不能帮着疗伤,大概该用何种方式让他渡过现在这个阶段,比普通人要强不少!
从这十几年来的信息反馈分析,何佳应该还不知道丈夫的真实情况,贸然把道尊送回去,不仅会造成家里的慌乱,更有可能对道尊重伤之后的身体产生影响。
还不如送去301特殊病房,在那边养伤,对彭懿家人,包括之后对外,都好解释。
所以4号凌晨5点左右,等在京郊的中巴车接到被一众修士带回来的彭懿后,车子载着一一路从南海过来的丁瓯姜苁,直接开到了301。
为防有心人看出破绽,彭懿被送进了急救手术室,丁瓯姜苁也假模假样的做了一个长达7小时的“手术”。
为什么搞这么久?
两人得把彭懿的病历伪造出来啊!
还要符合现在的病情,不让人生疑!
这他喵的简直比给只剩半口阳气的活死人追魂还艰难!
因为301在医疗系统的独特性,自其成立开始,就有很多大佬进进出出,所以设置了不少特殊病房、特殊手术室、特殊通道。
医院历史悠久,草木茂盛,树木掩映之间,一排仅一层的小平房普普通通。
小平房外墙四处还有墙体剥落的痕迹,露出里面的青砖……
匆匆走过的行人只会觉得这是一栋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真正进去之后,乘电梯往下,可以到地下八九层,跟急诊、住院大楼一样,整个地下建筑一应医护设备齐全。
来往穿行的医生护士白大褂之下,全都是绿色的军装!
每一层重要关口,还有持枪卫兵把守。
这是一座连副院长都不知道的秘密医护基地!
院长和政委都只是知晓这个地方,但住进里面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住进去,什么时候离开,一概不知!
丁瓯姜苁就是在这做好相关的准备后,才将彭懿从医护基地转送到了干部特护病房。
接到两人的通知,许院长这才知晓了一个实职部级干部已经在自家医院里抢救了一早上……
连忙去了解了一下病情和住进医院的来龙去脉!
一进病房,许院长就感受到病房外似有若无的警戒力量,再想想病床上躺着的这位爷这些年的名声……
作为专门搞技术上来的人,听着两名医生汇报的事项,许院长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其中隐瞒了很多东西。
能走到这个位置的,都是心思灵透的人,知道自己该知道的信息后,许院长没有再继续追问,按照某个拿出工作证的中办某处主任(曹辉)的安排,用自己的身份给相关人员打了电话。
于是才有了三点多,何佳接到电话的一幕……
陪着婆婆到了医院,看着婆婆趴在玻璃上望着里面病床上插着管子(丁瓯姜苁专门弄了吓唬人的)的公公,满心满眼只有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再无其他心思和精力。
木子意识到,这个时候,自己必须站出来顶住局势,把该做的事做了!
连着给远在海南的二叔李襄、滇省的李彝打电话。
可一个都没打通!
两个号码拨出去后,马上就传回来“您拨的号码暂时无法接通”“您拨的号码不在服务区”的女声应答……
再拨,还是如此!
最后把电话打到了曾宜那,好歹才联系上人!
5号上午,紧急和领导请假的曾宜带着李然到了北京。
至于李襄,秘密上舰执行任务,一应通讯工具上交,连曾宜都不知道他在哪。
而李彝,则在姚定县一个村一个村地跑调研,手机形同虚设!
大山里通讯不好,有时候为了接一个电话,住在山腰都要跑到山梁上,来回一两个小时。
那两天,李彝正在大兴镇钱湾村蹲点,七月正值雨季,在连日的大雨后山体滑坡,进出村子的唯一一条道路被堵住,输电线路、信号基站也受了影响,村子停了一周的电。
虽不用冒着大雨爬到山顶查看信号基站,但李彝还是穿着雨鞋雨衣,在泥泞的山路上带着人沿着输电线路走了一遭,并紧急向县上做了报告。
在道路、电力、通信抢修的一周时间里,住在村公所的李彝看着大家小心翼翼把发电机发的电供到自己办公室(也是住宿的地方),而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省着用蜡烛的时候,李彝实在做不到每天把自己的手机充满电再等它自己耗完(反正也打不了电话,通信一直靠村公所的老式座机)。
感受着村民的朴实,咬着腮帮子红着眼眶的李彝让人把村子里的6台柴油发电机都搬到了村中学。
孩子们还没放假,正是要准备考试的时候。
这个中学办学历史很长,虽然地处荒远,但紧跟时代步伐,最早是一所新式小学,民国初期就按照新式教学要求设置了术数和自然,也出过几个能写在书上的名人。
后来成为初中,教学质量在全县都算顶尖,整个镇上27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