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寻呼机时代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影片【小山回家】实际完成是1995年5月份,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虽然在这期间大家又拍了一部《嘟|嘟》,但大家对【小山回家】没有得到认可,还是耿耿于怀,尤其是贾璋柯。

  其实当初【小山回家】在电影学院受到的冷落,并没有让“北电青年电影小组”对拍电影迷茫。

  贾璋柯开始反省电影学院的环境,他想到外面的学校放一放。他说再难看的片子也应该放给别人看,他想看个究竟。小组其它的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也不甘心。

  于是“北电青年电影小组”放映第一站就选择了京城大学。在京城大学电教中心,“北电青年电影小组”开始首次校外放映。

  放映完毕后,大学生反应颇为强烈,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学生们最爱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把一个民工(在大都市普遍存在但又很少有传媒真正关心的人)作为一部影片的主角?还有就是影片中包含着的大量社会流行文化信息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小山回家】在外校不像电影学院反应那样平淡了,有人非常喜欢,有人非常不喜欢。

  这部电影有了反应。

  这样的交流和争论很有意思,它使人们可以看清拍【小山回家】的意义。

  普通人也应该是被关注的焦点,哪怕他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且电影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它可以纪录他们生活的原生态,以谋求他们的发言权。

  很快有纸媒《今日|先锋》来约稿,贾璋柯写了《我的|焦点》一文,在他这篇拍摄完成后才写的导演阐述中他反复强调了电影的责任与态度问题。

  影片多少引起了一些关注,正好有一位高年级同学阮.慧勤毕业后分配到了《戏|剧电影报》,一些关于小组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一切好像好了起来。

  今年4月份,北师大组织的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将要开幕。

  组委会看到了《戏剧|电影报》对实验电影小组的报导,邀请【小山回家】参展放映以及举行一个交流会。

  可是好事多磨,过了几天事情就有了变化,学校的领导觉得【小山回家】有反社会倾向,建议不要举行这个活动。

  【小山回家】错失了一次大舞台放映机会,大家对此都感到很遗憾。

  然而没过几天一件事情给实验电影小组带来了转机。

  港城《电影|双周刊》的记者陈.加琪看到了《戏|剧电影报》的报导,她采访了“青年电影小组”,并透露说,【小山回家】可以试试参加港城独立短片比赛。

  正是这个消息,引发大家的激烈讨论,讨论如何参加港城独立短片比赛,最后有人说摄影系的同学赵.泽标是港城人,可以请他帮助办理手续,就把【小山回家】送到了港城。

  讨论到这,贾璋柯仨人和摄影系的同学就停止了讨论,起身准备去摄影系,苏浩与他们打过招呼,并没和他们一起去,而是和剩下的同学讨论剧本创作、导演拍摄。

  苏浩看着贾璋柯他们走远,从卍给苏浩的有关娱乐圈记忆来看,苏浩知道赵.泽标帮助办理手续,就把【小山回家】送到了港城。赵.泽标后来成了老贾电影《小武》的副摄影,还陆续参加独立电影的拍摄。

  今年12月【小山回家】会奇迹般在港城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上获得剧情组大奖。

  贾璋柯的电影之路即将开启。

  ......

  回到学校宿舍,就程清松一人在,见苏浩回来说道:“今天上午学校传达室传话说有人找你,结果你不在,就留下了一个电话号,让你回来就打过去。”说着递过一张字条。

  苏浩接过字条道:“有人找我,来电话的谁,有说吗”。

  程清松想想道:“是个男的打来时,没留姓名。”。

  苏浩看着程清松道:“哦,我知道了,麻烦你了老大。”。

  程清松摆摆手示意没事,道:“老四,你这阵是不是经常和外界联系,不是你给别人打电话,就是别人找你,如果你需要及时信息的话,我建议你买个寻呼机,这样方便。”。

  “寻呼机?”苏浩自语道。“再说吧,我先去打电话。”。

  在这个手机还是身份象征的现代,及时找人是不能想的,有工作业务或者家庭条件不错的,一般会买一个寻呼机,这样有人找你,你会立马知道。

  但BP机只能接收无线电信号,不能发送信号。所以你就要找电话亭,打电话过去。

  如果没有寻呼机,就是这样电话打到学校、单位、居委会传达室,有人通知,然后你在回过去。

  现在还是寻呼机的时代。

  寻呼机也叫BP机、传呼机、BB机、CALL机、简称呼机。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于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于九十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顶峰。

  寻呼机开启了个人即时通信的时代。

  虽然在寻呼机出现之前,固定电话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固定电话无法自由移动这一局限性依旧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即时通信的要求。

  寻呼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一现象:再也不必分身乏术,你完全可以在另一件事情中等待电话的到来。

  确切的说,寻呼机满足了人们在移动中的即时通信的要求,它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生活更为方便惬意,工作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八十年代,寻呼机问世之初身价不菲,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使得它成为了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寻呼机兴起不久,出现了另一种更能代表财富的通信工具“大哥大”。

  于是,“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崇拜的形象写照。

  九十年代,手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做为最为先进的通信工具,手机注定是寻呼机时代的终结者。

  但早期昂贵的手机通话费用,给了寻呼机最后的生存机会。

  在手机与寻呼机和平共处的几年,双方优势互补:寻呼机依旧是首选的个人联系方式,使用手机只是省去了满街寻找固定电话进行回复的麻烦。

  这是“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

  。。。。。。

我的华娱时光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63117/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