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
一声清脆的钟响自林雾深处传来,缭绕在微云山的云烟,在钟声震彻的一霎,于缓缓流动中似乎静止了一刹那,给人一种错觉。
“铛!”第一声钟响仍未消歇下去,依旧窜动在林间,第二声钟响却已响起。
天色依旧昏黑,但微云山上的众多房屋殿宇间腾的亮起了一簇又一簇光芒,在轻纱云雾见若隐若现,犹如天上的星辰,却是人间的景。
“铛!”
第三声钟响昂扬而上,五十里外,声动京城。
“吱……呀……”,开门的声音响遍微云山,一位又一位的士子,穿上一身清爽的长衫,背负着包袱,站在门外,向西眺望着灯火稀疏的长安。
大朝试便在今日揭开了帷幕,二月十里榴火铺红长安,即便是距离李思训身死的消息传达长安的日子才过去几日,也吹不散那一股聚在城上空的热烈。
大唐人本就是豁达的性子,在他们眼中,包括生死,也无大事。当知道李思训身死的内幕时,更多的人不是悲痛,反而是愤懑。不过除去性情的豪迈之外,还是大唐的百姓相信这个大唐,至少在他们眼中,还没看见过大唐会打碎牙齿和血吞,清水国,必定是不会有好下场,哪一日大唐铁骑挥兵西征时,国破只是清水国国君能预料到的最好结果了。
世间的多少悲痛是因自于无能为力?徐灿是如此,宁然也是如此。如今的大唐是古往今来罕有的盛世王朝,能力有多高?或许在大唐百姓心中只是比天低那么一点罢了,甚至是犹有甚之。因此悲痛之后的大唐人,只会望眼那日的大快人心更早到来。
城门洞开,一群手持火把的读书人从微云山走来之后,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天边的晨光散发不温不暖的热浪,从远方推过来一阵清风,冠带轻舞,长袖摇摆。
胸有浩然气,两袖怀清风,正是春风得意,一群士子浩浩荡荡穿过城洞,在路旁坊间众人的注视中抬首挺胸。
十年苦对青灯黄卷,独坐冷屋寒雨,不过也是为了求得功与名,万人注目的场景,即便不是专门为了自己而来,也值得一群士子心中傲然。
宁然等人,哪怕是居住在微云山上,并不参加文试的大朝试参与者,也有些跑过来看看热闹。
随着二人看去,人群尾末,有一名背负木剑的道袍男子,一脸淡漠的跟着人群缓缓前进。
余七页是一个随性的人,不会刻意去规避什么,也不会刻意去追寻什么。
而微云山上的人近几天来,也知道了余七页的脾气。作为道家未来掌教人选,即使抛开这身份,还有余七页那使天下人惭愧的惊世天赋,以及承虚境初期的恐怖修为。因此从余七页登山以来,被认出后,一些自认为有几分实力或背景的人前去结交,吃了不少闭门羹,让一群人脸色都不太好看。毕竟能在微云山的,再不济也是年轻一代中的翘楚,自认还有几分地位,余七页的闭门不见,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羞辱。
宁然低声诧异道:“我倒是没想到他居然也会来看这一份热闹,还以为即使是到了大朝试正式开始,不轮到他出场,他也不会现身。”
“他可不是凑热闹,这种融身自然大道的人,眼中就没有热闹可看”,顾夭之在一旁微笑道,时不时的捋一下额上的发束,整一整衣衫,看似浑不在意,却用眼见余光偷瞄着道旁坊内的青春少女。
“他是为了看那位君子而来。毕竟儒释道,天下三家,好像除了他,其余两家的‘知天下’都未到微云山来。”顾夭之漫不经心的解释到。现在他的注意力可不在这上面。
宁然瞥了一旁此刻比周围的读书人还有儒雅气质的顾夭之,无语道:“那你来凑什么热闹?”
“我?”,顾夭之此时行走得更加端正,脚下如踏流云,看向前方,目光闪烁道:“自然是为了向天下士子,学习儒家礼法,文章字句,前贤圣人,都是我向往的。”
“你影子歪了!”,宁然看都懒得看,也知道这家伙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顾夭之依然目不斜视,只用余光去看那些满眼仰慕之色,隐藏在路旁人群中的少女们,一脸正色的说道:“但我身正啊!”
宁然他们终究还是没有跟着人群一路到底,在半路就被人赶出来了。文试地点是皇宫旁的中书堂,等宁然跟着顾夭之绕过去绕过来的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终于到了考试地点,都已经开始许久了。
顾夭之一路上可谓是走的悠哉悠哉,直言道他也不熟悉长安,因此得多花点时间。
直到许久以后,宁然才才知道,其实今天这一路上,他们都在围绕着平康坊绕来绕去。同时他也明白了顾夭之的用心良苦,如果等到文试结束,可能有些事,就真的没有他们的事儿了。只是当时的他,什么也不懂…………
所有考生,都在院中参加考试,若是有风雨,自然会有大修士用道法隔开,因此并无过多顾虑。
不过除此之外的事,就不是礼部管的了。没有修为傍身的考生,自己带着棉被,也带着干粮。
对于那些自己进京参考,无人举荐,没有一州刺史等大官的来头,自然更加寒苦。但也更加鱼龙混杂,不少作弊之人都被拦在中书堂大门之外,看着一旁人带着鄙夷的眼光而过,更加羞耻难当。
虽说微云山之人,多是达官显贵之后,来头都挺大,但却无纨绔之人,都是有真才实学。这还是得益于当今陛下,所有进士,在结果出来以后,都会亲自审视。因此没有人愿意挺而冒险,所以微云山之人反而没有一人被查出作弊。
最后的结果就是,反而惹来了不少非议。有被查出舞弊,携带小抄,恼羞成怒,大骂不公,在一旁大喊,说是微云山众人自然是不少高官子弟,一百来人,却无一人被查出舞弊,定是官官相护,内有隐情。
自然有不少人附议,窃窃私语,一片嘈杂。直到后来一名儒家贤人出来,一袖子扇飞了这人,才平息下去。
那位贤人冷冷的看了一眼门外的众人,只说了两句话。
一句是告诫众人的,“若尔等读书之人不信儒家,又何必读儒家的学问?扪心自问,公与不公,全是尔等自卑之心。若是心中有之前那人一般想法的人,也不必参加文试了,毫无意义。”
第二句话则是那名贤人转身进门时,对那几名负责审查是否有人作弊的兵士说的,“最近手头有点紧,把那家伙弄醒后,叫他掏银子把他撞坏的那段坊墙给重修了。”
前一刻还虚心受教,面有愧色的众人,心里大叹道,不愧是儒家贤人,字字至理,后一刻就差点落掉了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