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状元此次是一位名叫贾正的人,已经差不多快是四十岁,但从周围之人的恭维之间,言谈举止却是透露着自己以为的青川少年一般潇洒。
不过也怪不得贾正,大唐在士子文人之间流传着一句话,正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这句话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中明经,已经算是很晚了,犹如人之暮年,而五十岁中进士,尚且还算是年轻。
当然这句话不免有夸张只说,多时只是举子间的自嘲,讲进士之难。
不过三十多岁的贾正,也算是正常,不说是非常人之才,也不能说是得志太晚,毕竟像君子这般的人,到底还是少数。
那边热闹非凡,宁然这边却是冷清了。毕竟人家在行酒令,自己肚子里没记滴墨水,还是收敛收敛的好。
宁然瞥了一眼一旁的顾夭之,也是没有后者脸皮去凑热闹。心道:这家伙还是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的。
正儒雅的抬手抚袖,轻举酒杯的顾夭之才不会管那些,反而认为这般更好,至少自己可以欣赏一下杏园春色。不然和一群无聊之人弄诗作对,更加无趣,还是那句诗说得好,顾夭之不知不觉间就摇头晃脑的念叨了出来:“当时年少春衫薄……”,之后似是回味了一下这句诗,不由得大声感叹道:“真是好诗啊……好诗……,能作出这句诗的人当时我辈中人,不愧是前辈啊!”
“咕,咳咳……”,宁然一口酒被呛在喉咙里,生生咽了下去,咳嗽了好一会儿才缓了过来。
“怎么这么一首论年少得意的诗,被你念出来就感觉没什么好话呢?”宁然略带鄙夷的看着顾夭之。
顾夭之咂了一口酒,笑道:“假正经,假正经,既然春衫薄,人家愿意穿出来,你还装作不看?真是不解风情,浪费别人姑娘的一番好意。”
宁然真是无语万分,正要开口时,一名中年男子,锦衣华服,却是学士打扮,端着酒杯走了过来,看向顾夭之致礼微笑道:“不知顾公子唤我何事?是想与在下论诗一首,也或是与在下行个酒令也凑凑热闹。”
顾夭之满脸尴尬。
宁然看见来人是谁,当时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喘着气,不怀好意的帮着正只顾着尴尬的顾夭之答道:“还请贾状元见谅则个,我师兄……师兄……只是,哈哈,仰慕你的才气,才直呼其名,不过……哈哈,他确实是想与你行个酒令,凑凑新科状元郎的喜气。”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新科状元贾正,身后还跟着几人,都是同登进士第之人,也着实不怪宁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原来是听到顾夭之在说“假正经”,而贾正听那边的人说顾夭之二人是剑山来参加大朝试之人,还有一人是当今剑山掌门之子,便想过来混一个脸熟,不论如何,谈拢了,以后多少有个照顾。
恰巧的又是,贾正那边人声嘈杂,贾正又恰好之模糊间听到了顾夭之似乎在喊什么“假正……,假正……”,便直接过来了。
顾夭之这下之真的尴尬了,文人之间的那份热闹,还真的是他最怕的。
不过宁然这小子把话都说死了,他若是断然拒绝,那就未免太过失礼,至少是他先叫人名字的吧。
于是顾夭之起身拱手道:“状元请行酒令,在下殊荣不胜,只是我师弟虽为修行中人,却恨不能通经明义,早早便想向人请教,奈何不见如状元这般登高能赋之人。”
顾夭之又瞥了瞥宁然道:“因此我愿退让贤才,我师弟先来,我再行诗一首如何?不知可否?”
顾夭之此时心想的便是,宁然作为修行之人,却连修行之事也了解不多,诗词歌赋,那就更是如此了,即便自己之后的酒令行得差了,也有宁然在前。顾夭之可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此时不
既然顾夭之都这么说了,贾政自然不好继续直接要求,更何况人家顾公子还算是客客气气,礼数都是到了的。
贾政道:“自无不可。”说完笑着看向宁然,“不知宁公子认为如何?”
宁然被顾夭之给噎住了。他可没有顾夭之的厚脸皮,而且只是顾夭之推辞一下也无妨,若是他再推回给顾夭之,二人皆是如此,换作谁都不会高兴,更何况是一位刚登榜首的状元郎?
并且人家也是好意而来,虽然在他贾政自己看来不算是屈尊降贵,作为新科状元,也算是平等论交了,他宁然再推辞,估计脾气不好的当场就摔杯拂袖而走了。
于是宁然只好说道:“那便承状元看得起了。”
出了刚才顾夭之的事,宁然也想到,估计不能再叫别人“贾状元”了,就怕说者无意,听着有心。于是宁然也不冠姓在前,虽不合礼,也总比之前那个好多了。
“只是在下才疏学浅,乃是修行中的粗人一个,只能作诗余一段,也就献丑了。”宁然拱手说道。
“无妨,宁公子不是我们这些读书汉,即兴便可,就不定题目”,贾政几人依次附和道,“不过公子若是词做得不好,也当罚酒十分。”
“那便以《江南好》为题目了”,宁然微笑道。
宁然自然不是自己作词了。什么叫信手拈来?自然是已经有的,才叫信手拈来了。更何况宁然并不认为用前世文人的诗词有何不好,毕竟这一世可不是那个世界,自然无人能指责抄袭。
其实宁然在这一瞬间想过了很多,脑海中的画面最终还是停顿在了云山。于是宁然叹了口气,而他眼神中的怅惘,在贾正等人眼里却是在深思,似乎在寻章逐句。此时远处也有不少人看见贾正这边热闹,都凑了过来,围看着宁然。
宁然在叹了一口气后,便脱口念道:“江南好,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在宁然念完之后,顾夭之便愣住了,心道这小子怎么突然这么厉害了?不过厉害是厉害了,自己待会儿怎么办?说好的红花绿叶,怎么就换了个位置呢?
周围之人都轰然,瞬间嘈杂起来。毕竟众人都是当科进士,缺的就不是眼力劲儿,自然看得出这首词有多少斤两。
贾正等人也是愣了一会儿,不过却在心里回味。一会儿后,几人不约而同的大声赞叹,“好!真是惊为天上句。”
贾正突然问道:“我等仔细琢磨,句是好句,春是好春,意境也是好意境,只是似乎更有深意在个中?倒似有去国之人,黍离麦秀之感?”
“只是吟咏江南春景,与眼前之景相和而已”,宁然微笑着摇摇头,将一番旧恨离愁放在笑颜中。
末了宁然又抱拳道:“才疏学浅,若有不当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贾正几人笑道:“不敢不敢,至少宁公子这段诗余宁我几人深感折服,简直自愧弗如。想来我们几人中是没有能作出这般好词的了,如若是公子参试,定无我等之事了。我等几人自罚十分。”
几人虽然是读书之人,但均是大唐之人,否则也难以凑到一起。大唐之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是干脆豪爽至极,几人说完便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宁然笑道:“诸位过谦了。”
用手擦了一下嘴角后,贾正几人便看向了顾夭之,说道:“顾公子请了。”
围观众人也看向了顾夭之,暗想既然师弟都如此,听闻年少便读完剑山藏书的顾公子应当更不得了。
顾夭之面带笑意,儒雅十分,正是比读书人还读书人。
宁然看向一旁的顾夭之,没有了兴趣再去推顾夭之一把了。
他的心绪因为方才的那首词落到了低处,微眯着双眼,右手搭在案上的神荼,看向云山的方向,心中默默念道:“江南好,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